新时代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研究

作者: 徐东 李京飞

[摘要]新时代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开展行之有效的职业生涯教育可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为其提供更具科学性和前瞻性的就业观念。依据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及系统理论框架,基于山东省15所职业院校调查数据,深入分析职业院校学生职业生涯特点,提取了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及个人理想等7个影响因素,采取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对提高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的组合路径进行探究。研究表明,结果预期、政策支持对于提高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成效存在必要性,职业院校提升生涯教育成效的路径包括多元主体协作型、高技能—环境支撑型、低技能—预期平衡型三种类型。具体而言,应构建多元协同的职业院校生涯教育共同体、完善渐进贯通的职业生涯教育模式、打造数字支撑的职业生涯教育平台。

[关键词]生涯教育;生涯理论;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生涯教育策略

[作者简介]徐东(1969- ),男,山东莱西人,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校长兼党总支书记,高级讲师,硕士;李京飞(1990- ),男,山东平度人,莱西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讲师。(山东  青岛  266000)

就业工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既关系个体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实现,也关系家庭的幸福和谐、国家的稳定发展。目前,职业院校毕业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如何提高职业院校学生的就业率是职业院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其家长共同关注的问题。职业生涯教育是一种指导学生科学分析自我和职业、确立职业生涯目标、统筹安排职业规划的教育形式,可以有效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潜能,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领域,明确未来工作对职业能力的需求,培养学生具备职业规划能力和面向未来工作岗位的职业技能与素养[1]。面向学生开展职业生涯教育是职业院校就业工作的重要任务。职业生涯教育效果受哪些因素影响,如何优化生涯教育才能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新时代产业和经济环境变化,职业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应给予重点关注。

一、文献梳理与问题提出

(一)理论研究视角

职业生涯理论在工业迅速发展带来的社会职业种类多样性变革中应运而生,以特质因素理论模型为基础,逐渐衍生并发展,涌现出当代新兴的社会认知职业理论、系统理论框架等。特质因素理论强调通过了解个人特质,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进行人职匹配[2]。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源于社会认知理论,强调在职业发展中起作用的三种个人变量——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目标相互影响。随着职业生涯理论从客观生涯向主观生涯的转变,为了让理论更好地服务职业生涯咨询和职业生涯教育实践,麦卡霍恩(M.McMahon)、帕特(W.Patton)共同提出了有关生涯发展和咨询的元理论框架——系统理论框架[3]。系统理论框架基于生态系统理论,将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各种内外因素放在同一个理论框架下,认为个体的生涯意义是在各种内外因素形成的网络中建构和发展的。在这个框架中,个体处在中心位置,被嵌套在个人系统、人际社会系统、环境—社会系统三个系统中,并随着时间的变化相互作用。由职业生涯理论的演变可知,影响个人生涯发展的因素是多元的,且相互之间存在复杂的互动关系。我国学者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了自我认知、职业认知、职业选择和能力提升四个子模型,通过模型分析影响职业生涯教育的影响因素[4]。

(二)比较借鉴视角

德国政府通过“教育链”计划,对学生进行潜力分析、职业定向、过渡措施和辅助训练,将生涯教育贯穿且落实到学生的各个重要人生节点中[5];英国生涯教育通过发挥企业的引领作用,提升教师生涯指导能力,拓宽生涯信息渠道,加大对生涯教育的资源投入以及完善生涯教育评估机制等进行生涯教育新变革[6];美国通过衔接中学与中学后教育、构设职业集群、实施学习项目、推动多元主体参与、推广行业认可的学徒制等实践举措推进生涯教育改革[7]。可见,他们的生涯教育改革均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强调教师生涯指导能力和生涯信息建设。

(三)调查研究视角

学者们通过调查职业生涯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影响因素,对职业生涯改革路径进行分析,提出强化职业储备、整合职业资源[8]、转变生涯教育理念、校企合作构建生涯教育系统性课程[9]、健全职业生涯教育的组织体系[10]等改革路径。此外,还有学者基于交叠影响域理论,强调资源的整合和不同主体在生涯规划教育上的交叠影响,提出家校社共同体生涯规划教育模式[11]。

上述研究虽然力图从理论研究对比分析、实证分析等方面构建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路径,但其结论大多是聚焦于某一个影响因素提出的改革路径,忽略了各因素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影响。虽然有学者基于社会认知职业理论构建了相关影响因素的交互模型,但缺乏深入挖掘各因素相互作用的机理,未提出具体的职业生涯教育策略。因此,本研究试图通过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剖析影响职业生涯教育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借此提出新时代我国职业院校职业生涯教育的改革策略。

二、研究模型构建

职业生涯理论产生和发展于不同的时代背景,具有不同的视角和侧重点,简单套用某一种理论并不能客观地呈现某一特定时期个体的职业生涯特点,需要将几种理论相结合进行分析,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根据个体自身情况和所处环境采取相应措施。因此,本研究综合社会认知职业理论和系统理论框架的主要观点,基于对学生三种个人变量对职业选择和发展的作用机理,结合人际社会系统和环境—社会系统对学生个体的影响,分析新时代职业院校学生的职业生涯特点。

社会认知职业理论认为,影响学生职业发展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个人理想三个个人变量不仅与个人系统的特质因素①有关,还与人际社会系统和环境—社会系统有关。

清晰的自我认知及具备较高的知识、技术等职业能力,可以有效提高个体从事某一职业获得成功的信念(自我效能)。本研究参考范媛吉[12]的自我认知模型,使用学生的内在秉性和现实基础来衡量自我认知水平,并由此得出自我效能的影响因素包括内在秉性、现实基础及职业能力。

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有助于提高其从事某一职业获得成果的预期,并增强这些结果对个人价值的重要性(结果预期)。职业兴趣一般在学生职业成长期(青年时期)形成并相对稳定,当其面临环境变革或人生挑战时,兴趣会发生变化[13]。而当学生对某一项工作形成浓厚的职业兴趣时,有助于激发其获得从事该项工作的技能,并促使其确定职业目标,最终影响职业选择。萨柏(Donald E. Super)的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人格、兴趣、价值观等在职业生涯成长阶段已基本形成[14]。因此,教师、学长、同学等会对职业院校学生个体成长和学习经验的积累产生重要影响。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体系对学生知识、技术等因素的习得起促进作用,进而提高其自我效能;教师的正确导向、学长的成功就业经验等对其坚定信念具有正向影响作用,可提高结果预期。而较高的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会对兴趣的形成产生重要的、直接的影响。另外,学生通过企业实习进一步提升技能水平、积累工作经验,也可提高自我效能和结果预期,并逐渐了解自己的“职业锚”(个人理想),促使个体初步形成职业选择目标。由此也可知,当个体确定职业目标后,在进行职业选择时,其个体内化的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和个人理想也可能发展成为职业选择的障碍。

学生的人际社会系统主要包括家庭、学校、实习企业、就业市场。由于职业学校学生生活自理能力相对较弱,对复杂人际关系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又受学生个体性格的影响,在人际关系的处理过程中存在诸多问题,对职业选择影响较大。而学生的环境社会系统主要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价值观念、职教政策等,在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地区,优秀企业相对较多,职业选择的机会也比较多,有利于个人职业的发展。受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和社会价值观念的影响,个人能力可得到良好的教育和熏陶,从而为职业发展打下更好的基础。同时,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需求结构从外需向内需转型,国内消费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力。部分企业开始寻求降低成本、调整发展模式、转型业务及增长方式等路径,以期提高经济效益、加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例如,有些企业通过裁员、降薪、缩招等方式降本增效,导致就业市场人才外溢,人才供需发生结构性变化;部分企业向高技术、高科技产业转型,急需复合型、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这都会对学生的结果预期和个人理想产生巨大影响。可见,个人理想还受社会经济环境、学校的生涯咨询以及就业市场环境等影响(统称为“政策支持”),且自我效能、结果预期及个人理想互为影响,存在较为复杂的关系。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随机分层选取了山东省15所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共计465人,其中中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214人,高等职业院校应届毕业生251人,中高等职业院校调查人数分布比例与全省中、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比例基本一致,在统计上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为确保问卷的真实性,调查采用匿名方式,通过毕业班辅导员进行网络推送,共收集问卷465份,剔除极短完成时间的无效问卷后,最终获得有效问卷416份,问卷有效率为89.5%。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根据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个人理想等7个研究变量观测点编制了调查问卷。其中,内在秉性重点询问了学生兴趣爱好、性格等;现实基础重点询问了学生家庭条件、专业背景等;职业能力重点询问了学生合作能力、批判性思维、沟通能力、职业技能、自我管理技能等;结果预期重点询问了学生对目标职业的主客观评价;环境影响重点询问了新冠感染对就业的影响;政策支持重点询问了学生职业生涯指导、就业信息获取、技能培训等;个人理想重点询问了学生对工作地域、薪酬、行业的期望。为提升调查问卷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本研究在完成问卷编制后先在小范围内进行了试答题,然后对结果进一步分析,规范了因理解有误导致的问卷结果偏差问题。调查问卷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设计,共设置了15个问题。

本研究采用SPSS23.0软件对样本数据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利用Cronbach’s α系数验证问卷信度,得出量表的α系数为0.947,表明量表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和可靠性。同时,样本数据KMO值为0.932,巴特球形值为6489.039,p值=0.000,指标均超过研究建议的可接受水平,说明样本结构效度良好。

(三)研究方法

定性比较分析是一种以案例研究为导向的、综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的混合研究方法,面向多诱因导致的复杂社会问题,基于整体论视角和组态视角寻求影响结果的因素组合[15]。定性比较分析根据条件的类型分为清晰集定性比较分析、多值定性比较分析、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其中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适用于离散型条件变量。本研究采集的数据虽然为五级(多值集)数据,但每个变量通过不同数量的问题综合呈现,研究采用问题数据的平均数值作为该变量的结果,因此,数据具有离散性特征,故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在计算时需要先对变量(条件)在测量的基础上进行校准(数据的模糊化),通过校准后赋值为0~1区间的数,赋予变量集合意义。然后需要判断条件是否为构成结果产生的必要条件,并对产生的条件组合进行充分性分析,以确保所得到的集合关系是有意义的[16]。研究中多通过单个条件一致性指标大于0.9判定条件的必要性,条件组合的一致性大于0.8判定组态的充分性[17]。覆盖度指标用于衡量组态的经验切题性或重要性。

(四)变量设定及数据校准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含有条件变量(前因条件)和结果变量两类。结果变量即为学生的职业生涯教育成效,用学生就业情况衡量,按照布尔逻辑进行判定,即就业(包含升学、创业)为1,待业为0;条件变量即为内在秉性、现实基础、职业能力、结果预期、环境影响、政策支持及个人理想等7个影响因素。每个条件分别视为一个集合,每一个案例(每个学生的问卷视为一个案例)在这些集合中均有隶属分数。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校准包括间接校准法和直接校准法,间接校准法适用于能确定数据隶属度的案例。本研究因采用李克特五级量表进行数据采集,在问题设定时已经按照程度进行赋值,故采用间接校准法将数据转换为模糊集隶属分数,利用calibrate函数,选取4、3、2分别作为上锚点(几乎完全隶属的阈值,模糊隶属度=0.95)、中间锚点(临界点,模糊隶属度=0.5)和下锚点(几乎完全不隶属的阈值,模糊隶属度=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