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职业教育实习研究的内涵、价值与实施策略
作者: 祝成林 侯改丽 段秋萍
[摘要]实习是职业教育的重要环节。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价值以及实施策略,是实施实习的前提。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及元分析方法,对国外276篇文献进行分析后发现:实习内涵本质上是一种经验学习,其形式体现时代特色的多样态,其要素体现工作场所的学习属性;实习价值在个人层面表现为习得专业知识与职业技能相结合,社会层面表现为推动校企合作与服务社区发展相融合;实施实习的策略包括制度建设、课程化管理、汇聚多元化资源等。建议从重视实习本质研究、强化实习课程化、激发利益相关者参与活力等方面,推进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的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职业教育;实习;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6-0034-09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与生产相结合不仅反映在实践教学环节上,也应被视为实施完整教育的一种重要形式。职业教育源于人类生产经验和生存技能传递的需要,与工作世界、生产实践密切相关。把在学校学习与在工作情境中学习两者结合起来,是国际发达国家开展职业教育的共同经验。这也使得实习成为职业院校学生习得技术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2022年5月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进一步保障了实习育人的法律地位。准确把握职业教育实习的本源性问题,是开展高质量实习的前提。本研究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及元分析方法,系统分析国外职业教育实习研究成果,对实习的内涵、价值以及实施策略等基本问题的研究结果进行整合,形成一致性的研究结论,以期推动新时代我国职业教育实习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创新。
二、研究方法
采用系统性文献综述及元分析方法,基于具体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问题,制定文献的选入和排除标准,对所选择文献资料进行数据抽取和整合,进而得出研究问题的答案[1]。这种方法从大量文献中提炼、分析和概括出相关信息,依靠大样本量来增强研究结论的可信度并提高研究结果的一致性,其实质是一种具有知识创新功能的综合性研究方法。
按照系统性文献综述及元分析方法的研究过程,首先,本研究聚焦实习的内涵、价值及实施策略等本源性问题。其次,使用职业教育(vocational education)和实习(internship)、社区学院(community college)和实习(internship)、工作本位学习(Work-based learning)等关键词,采用主题检索方式在外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搜索文献,时间跨度为2000—2023年,共检索到464篇相关文献。浏览文献的标题和摘要,按照与研究问题的关联程度且研究内容必须涉及实习的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等,筛选出276篇论文。最后,分别提取与实习的内涵、价值和实施策略相关的观点。以职业教育实习的内涵为例,通过类比、整合相似观点,归纳出其内涵的三个维度,即实习本质、实习形式、实习要素,并在此分类基础上对每个观点涉及的论文数量进行统计。通过对不同的研究观点进行综合、分析,绘制表格,结合关键文献撰写综述,可以客观、全面地了解国外职业教育实习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结果
(一)职业教育实习内涵主要涵盖本质、形式、要素三个维度
职业教育实习内涵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研究者从多个视角提出不同理解,对其内涵的争论主要涵盖实习的本质、形式和要素三个维度(见表1)。
1.实习本质:一种经验学习。实习是经验教育的重要形式,既是一种学习方法,也是工作场所文化的社会化过程。它建立在情境认知、实践共同体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能够帮助学生进入专业环境。实习隐含维果斯基(Lev Vygotsky)“最近发展区”的思想,即学生通过直接观察专家如何利用知识和技能完成工作任务,将自身经验融入适当的环境,进行引导性反思和应用,从而缩小自身与专家之间的差距[2]。因此,实习属于经验学习范畴,其聚焦于工作经验如何建构和传递,具有精心设计的学习目标,能将知识和技能应用到企业真实生产过程中,把工作经验与课程学习经验整合在一起,为学生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带来有意义的收获。作为一种融合课堂经验与工作经验的教育活动,实习既是以职业为导向的实践性课程,也是从课堂到工作场所的桥梁。尽管实习与正规工作有密切联系,但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机会而非工作形式。通常来看,一个典型的实习项目包括特定的学习目标、一定数量的工作时间、有偿或无偿的工作、授予学分、来自教育机构和企业的指导者、潜在就业机会等。
将实习视为经验学习的观点,可以追溯到“通过经验学习”(Learning Through Experience)的思想[3]。杜威(John Dewey)认为一切学习来自经验,强调教育与学生个人经验的联系,倡导从“做”中学。罗杰斯(Carl Ransom Rogers)基于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经验学习既包括逻辑、智力、概念与观念,也包括直觉、情感、经验与意义,学习者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才是一个完整的个体。杜威和罗杰斯基于不同视角,消解了主客“二元论”,为实习提供了理论基础:学生只有在实践中应用理论才能充分理解和掌握理论;教育机构应该消除“理想世界”和“工作世界”的二元对立,促进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相互转化;教育是一个终生经验,取决于个人的自我学习和体验。经验学习挑战了“以教为主”的学习模式,为解决人们对经验学习课程价值的质疑,研究者提出四种理由:一是工作环境的变化必然带来教育教学的变化;二是理论学习的任务是为工作环境准备;三是教育机构在实习过程中仍然发挥重要作用;四是经验学习(实习)是课堂学习的有效补充[4]。
2.实习形式:体现时代特色的多样态。实习最早出现在《汉谟拉比法典》中,“把男孩带进工匠家”被认为是适当的“学习工艺的自然方法”。在公元前600年的希腊、罗马,为青年进入各种技能领域做好准备而雇用实习生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中世纪,技能性经验由行会控制,并通过一定的保护机制维护从业者的共同利益。学徒从事一段时间的工作后,通常被要求进入与特定职业相关联的理论和实践环节进行更深层次的专业学习。进入21世纪,实习逐渐成为学习者学习技能的重要途径。研究者根据实习的不同特征,提出三种形式:古典实习、现代实习和后现代实习(见表2)。
随着科技发展,虚拟实习在全球范围内受到欢迎。它打破了地理限制,拓展了更多的工作空间,方便了学生与雇主之间的沟通,减少了雇主和学生需要实际进入工作场所的烦恼。研究者认为,通过虚拟方式交流信息和经验,学生可以成为知识的共同创造者[5]。虚拟实习的灵活性对工作时间、技术要求等方面的专业性判断带来新的挑战,也将打破传统实习中相关方之间的关系。此外,随着远程办公形式的增加,雇主所追求的技能也在发生变化,具有虚拟实习经验的学生更具竞争优势,如虚拟实习能够锻炼学生远程办公所需的自我管理和虚拟沟通等能力[6]。当实习生不熟悉具体的工作环境时,虚拟实习也会增加建立和维持工作关系的复杂性。
3.实习要素:体现工作场所的学习特征。首先,实习投入表现为学习者主动创新与环境相互作用。学习的实质是个体参与实践、与他人和周围环境等互动的过程。社会参与在情景学习中至关重要。知识和行为的变化对行业内部的学习和新实践形式的发展至关重要。随着行业技术的发展,学习者必须将科学理论与日常经验联系起来,以便更好地理解他们的工作实践,并解决他们在工作实践中面临的问题。因此,实习生的学习行为并非对客观世界的被动反应,而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积极主动发生的。他们在工作场所应具有一定的自由度和采取有关行动的权限,能够完整参与工作过程,即在工作过程中具有自主性和能动性,从而更好地与新环境开展互动。实习不仅为学生提供参与职场的机会,也能深化教师、学生、企业技术人员之间的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和推广。
其次,实习过程体现主动参与与反思应用的统一。体验式学习要求参与者在明确的学习目标指引下积极参加系列活动,在情境中直接学习、感知学习责任感。实际上,从工业革命开始,社会学家和政治经济学家就试图将工作的变化与人的意识和活动联系起来。目前,人们普遍认可工作场域也是一个教育场所,其中始终存在教育和学习活动。这蕴含两个结论:一方面,在工作中创造学习机会是高层管理者的职责;另一方面,工作是社会化的首要场所,应当积极探索工作场所对社会化的隐性影响。由此可见,实习中所获得的知识不仅是学科知识,还包括适应模糊性、不确定性、复杂性和超越学科界限的社会工作关系[7]。学习者从不同角度对经验进行反思,形成个人的理论或发现一个更宏大的理论观点来解释自己的观察行为,指导未来行动。这要求学生在实习中全身心投入到真实的生产情境,将观察与反思相结合,将实际体验活动和经历抽象为缄默知识,并在生产环境中运用这些理论做出实践决策、解决问题。
再次,实习结果体现硬技能积累与软技能增长的同步性。“工业4.0”时代,国家迫切需要增强劳动力队伍素质,劳动者需要不断发展新的专业技能和跨岗位的软技能[8]。实习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专业技能的增长,也能够提升学生的软技能。软技能是除专业职业知识和技能以外在职业过程中体现出来的个人能力特质,它强调自我认知、人际交往以及融入社会,能有效地促进知识、技术与经验的应用。实习对于缩小实习生对工作场所的期望与他们实际进入工作世界后面临的现实之间的差距具有重要作用,对个人发展的影响表现在许多方面,包括有形的硬技能知识以及无形的软技能知识。研究者还从社会学习理论的角度对实习进行考察,如实习如何转移隐性知识、实习生如何通过情境性和自发的方式习得隐性知识[9]。软技能作为一种隐性知识,是潜在的精神和价值层面的能力与素质,主要通过特定实习情境中的行动和企业师傅的指导来获得。实习注重“做中学”“学中做”,注重“工作体验”,实现了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教学场所与工作场所的结合,促使学生进行内隐性学习,习得态度、价值观等软技能[10],并能够检验在校所学知识,获得接触现实工作环境的机会、专业经验、技术技能和自身对职业的认同,为未来就业做准备。
最后,实习环境体现工作与学习的耦合性。学习不单是为获取知识和技能而进行的个体活动,而要嵌入工作场所更大的关系网络和社会网络[11]。工作场所学习旨在将学习与工作联系起来,创造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解决问题的环境,为个体潜在的需求提供保障。工作场所的学习与工作角色密切相关,人们可以为工作而学习、在工作中学习和通过工作学习。实习将课堂学习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实践训练,从而获得高技能、高工资、成长速度快的工作。此外,实习是利用情境认知方式进行学习,创造一个由专家和学习者共同参与的解决与其职业相关问题的实践共同体。实习是在情境认知、实践共同体和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转变为一种职业环境的过渡性经验。因此,对于学生而言,实习不只是技术技能的训练和应用,也包括引导学生在实践共同体中思考和理解由新手成长为专家的可行模式。企业作为实习的利益主体之一,独立于学校之外且归属于经济领域,必然要求实习冲破封闭的学校教育模式,与社会建立更加紧密的联系。总体来看,实习环境因素包括工作时间的规范性,企业资质、企业文化、生产组织形式的科学性,专业设施设备的先进性以及安全保障的可靠性等。这些要素也是促进学生在工作中学习的关键性社会支持。
(二)职业教育的实习价值体现为个人本位与社会本位
职业教育实习的价值呈现两个质的规定性:一是基于个人发展视角,规定了实习对象的个人发展作用;二是基于社会发展视角,规定了实习对社会产生的影响(见表3)。
从个人发展来看,实习鼓励学生在特定的工作背景下整合课程知识,应用从课堂学到的知识,获得与课程内容相关的技能,增强自身进入劳动力市场的信心,最终在真实的学习体验中获得成长和优质就业机会。相关研究提出,实习的主要目的是发展和加强学生的技能,并为专业和职业发展做好准备[12];参加实习的学生更可能在毕业前获得工作,实习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劳动力市场[13];个人在实习中也会提高沟通技巧、培养创造性思维,获取工作中的人际交往和面试技巧[14]。总之,学生借助实习,能够培养专业能力、个人素养,获得对职业生涯的准确理解,就业时更具竞争优势。美国学院与雇主协会(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of Colleges and Employer)年度学生调查报告显示,“52.1%具有实习经历的求职者至少会收到一个职业录取通知,而没有实习经历的求职者中,只有 38.6%的人会获得录取通知”[15]。因此,实习是学生从学校向工作环境过渡的重要经历,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学习与工作有关的知识和技能,比那些没有实习经验的人更能在短期内提升工作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