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的逻辑解构、困境透视与路径创新
作者: 刘法虎 魏子凡 顾甲[摘要]在应对教育数字化转型的过程中,高职院校需要审视教育要素的迭代、知识体系的重构、教育模式的创新以及治理体系的改革。高职院校应重新构建人才培养的导向与内涵,打造适应数字化时代的课堂教学新时空,并探索产教融合新机制的数字化逻辑体系。在数字化转型的背景下,高职院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供需错位、方向迷失、体验屏障、源头困境和竞争劣势等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为契合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要求,高职院校需遵循数字化逻辑,坚持问题导向,积极推进数字化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与方案的构建,加强课程资源库建设与综合教学模式改革,并着力提升师生在数字素养方面的专业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高职院校;人才培养
[作者简介]刘法虎(1978- ),男,安徽怀远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博士;魏子凡(1990- ),女,江苏徐州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中心,编辑,硕士;顾甲(1984- ),女,江苏无锡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研究中心,讲师,博士。(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发展中心《虚拟仿真技术在职业教育教学中的创新应用》专项课题“基于装备制造类专业群视角的课程思政与虚拟仿真实训教学体系协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ZJXF2022081,项目主持人:王骏)、2023年度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本科层次职业教育专业建设的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3SJYB0965,项目主持人:魏子凡)和2022年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高职青年教师自我导向学习式信息化教学能力的提升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022SJYB1039,项目主持人:顾甲)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4)18-0057-08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数字化转型的深入实施,数字化思维和技能已成为现代社会中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数字化专业人才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数据应用等方面的能力备受重视,社会对数字化专业人才的需求持续增加。运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实现教育领域的创新,推动相关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不断完善和优化,推进数字时代的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培养学生具备数字化思维和技能,已成为时代之需、产业之需和教育之需。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背景下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的内在逻辑
(一)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教育要素新变化,重新定位专业人才培养新航向
教育数字化转型深刻改变了教育系统,推动了教育要素的新变化,并重新定义了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向。数字化转型利用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技术,不仅改变了教育的形式与手段,更促使教育要素发生新的变革,为专业人才培养指明了新方向。新型教育形式的兴起,拓宽了教育者的范畴,使其不再局限于传统学校教师。同时,受教育者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向个性化和碎片化的学习方式转变。数字化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实现泛在学习。此外,虚拟实验室、智能教学系统等技术的应用也为学习带来了更多的可能性。面对这些变化,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应充分利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营造更为开放、自主的学习氛围,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潜能。
数字化转型使不同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成为现实,这要求专业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培养,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在数字化时代,专业人才不仅需要具备理论基础知识和必要的知识储备,更应具备处理真实问题、应对现实挑战的技术技能与创新精神。因此,高职教育应着重加强实践环节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也成为人才不可或缺的基本素质。为适应这一趋势,需不断调整和优化教育策略和方法,以满足数字化时代的发展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专业人才时还应关注个体差异,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路径。因此,高职院校需加强学生信息素养和数字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助力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工作与生活。
(二)教育数字化转型生成知识体系新架构,重新规划人才培养新内涵
教育数字化转型重塑了知识体系架构,并深化了人才培养的内涵。在数字化、智能化浪潮的推动下,产业界对专业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掌握数字化技能并具备创新精神。为实现这一转型,教育资源的数字化处理成为首要任务。数字化资源通过云平台实现共享,极大丰富了教育资源的种类与数量。基于这些资源,教师可以构建知识图谱,以图形化方式展现知识点间的内在联系,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跨学科学习能力。通过深入分析大数据,教师能精准把握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进而为他们推荐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和资源。这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提升学习效果。随着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不断丰富,教育内容得以持续拓展和更新,电子书籍、在线课程及模拟实验等数字化内容逐渐替代或补充进传统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更为丰富、生动的学习体验。面对这一变革,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需更加注重跨学科知识的融合以及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以适应快速变化的知识体系和社会需求。
(三)教育数字化转型提供教育模式新形态,重新创造课堂教学新时空
教育数字化转型为教育模式带来了新形态,并重新创造了课堂教学的新时空。通过打破时空限制、提供个性化学习新模态、促进教育模式创新和变革以及优化和共享教育资源,数字化转型不仅提升了教育质量和效率,还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的学习渠道和教学方式不断涌现,这对专业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数字化转型旨在通过引入和应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教育模式进行改造和创新,从而提供更为灵活、个性化和高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体验。数字化转型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和主动探索。高职院校通过引入在线协作、虚拟实验及交互式教学等新型教学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更加丰富、便捷和高效的学习体验,同时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为此,可运用各种数字技术动态收集学生的学习行为特点,掌握即时性学习需求,制定更具针对性和个性化的教学策略,根据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实时调整学习路径。这种学习模式更能满足学生需求,提升学习效果,并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数字化转型推动教学方式从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向更加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转变,这要求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注重学生主体地位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教育者需利用数字技术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同时,学生也需适应这种新型学习方式,培养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数字化技术为教学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新型教学模式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构建高职院校数字化人才培养体系,可实现人才培养过程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个性化,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
(四)教育数字化转型推动治理体系新变革,重新塑造产教融合新机制
数字化转型以数据为驱动,强化了治理的精准性、科学性和智能化。教育治理者需转变传统观念,重视数据分析和应用,提升决策的科学性和前瞻性。同时,数字化工具使学习过程和成果得以精确量化和记录,为评价体系提供了更丰富的数据支撑。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应构建更为科学、全面的评价体系,融合过程性评价与多元评价,更准确地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和能力水平。此外,数字化转型简化了治理流程,提高了治理效率,通过信息技术实现信息的快速传递和处理,降低决策时间成本。数字化转型对教育治理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其具备数据分析能力、技术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这促使治理者不断更新知识,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求,进而提升治理体系的整体效能。
数字化转型打破了传统教育与产业间的壁垒,促进了双方的深度融合。通过搭建产学研合作平台、共享资源,实现教育与产业的互利共生。数字化转型还有助于构建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教育治理者可通过数据分析深入了解行业趋势和人才需求,调整教育内容和方式。同时,数字化转型推动产学研一体化进程,加强各主体间的合作交流,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构筑新型数字治理架构,规范数据信息所有权和数字技术应用边界,确保数据信息的合规使用。通过数字化人才培养与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的动态协调机制,避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脱节。基于大数据的治理方式,实现对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教育过程的精准管理以及教育效果的客观评价,形成数据驱动的决策机制,提高教育治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数字时代专业人才培养适应性的现实困境
(一)教学内容滞后与市场需求匹配度低,造成专业人才培养供需的角色错位
教育领域正经历数字化转型的深刻变革。在此过程中,高职专业教育面临诸多挑战,其中最为突出的是教学内容滞后于市场需求。这种滞后导致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脱节,使高职学生在毕业后难以适应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具体而言,教学内容滞后的问题主要体现为:一方面,传统教学大纲和教材难以及时反映新兴产业的发展和技术更新,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另一方面,教学方法和手段陈旧,缺乏创新性和实践性,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此外,师资队伍的素质和能力也是影响教学内容质量的重要因素。教育数字化转型要求教育内容和方式与时俱进、注重创新,但部分高职专业的教学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与拓展,与市场发展脱节。这导致学生毕业后难以适应市场需求,缺乏竞争力。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多元化,不仅要求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创新、沟通、协作等能力。高职专业往往过于侧重理论传授,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培养,导致学生缺乏实际操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教学方法和手段也相对滞后,难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积极性,缺乏对学生个体差异的关注。
(二)校企合作对接不畅,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方向偏离
校企合作对接不畅也是高职专业人才培养的一大难题。校企合作本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关键途径,但在数字时代,这种合作遭遇了新困境。企业期望更灵活高效的人才培养和输送,而高职院校则渴望更深入地了解企业实际需求。然而,双方在合作中常遇到信息不对称、利益分配不均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前景,也制约企业的创新发展和行业进步。数字化转型要求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共同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但现实中,双方沟通不畅、信息共享不足,导致人才培养目标与企业需求脱节。高职院校往往重理论教学而轻实践技能和创新能力培养,企业则因缺乏对高职教育资源的了解,难以提供有效支持。此外,校企合作在资源配置和利益分配上也存在障碍,可能导致高职院校缺乏实训设备和场地,企业也难以获得足够的人才支持和技术创新动力。
(三)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生专业人才职业技能的体验屏障
实践教学资源的匮乏已成为高职专业人才培养中的突出问题。缺乏实践教学资源不仅限制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更制约了高职教育的质量提升。学生往往因资源不足而无法充分接触实际的工作环境,难以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影响了职业技能的提升。高职教育的特色在于实践教学,高职院校需投入大量资金购置和维护先进的数字设备与软件,以满足教学需求。同时,如何高效管理和利用这些资源,确保实践教学的效果,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实践教学资源缺乏具体表现为实验室设备陈旧、教学场地紧张以及校外实习基地稀缺。资金短缺和更新滞后导致实验室设备无法满足现代职业教育的需求,学生难以接触到最新技术。教学场地的不足也限制了实践教学的开展,校外实习基地的缺乏使学生丧失了真实的职业体验和实践机会。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新技术、新工艺不断涌现,对实践教学资源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高职院校往往难以跟上技术更新的步伐,实践教学资源滞后于行业需求。此外,实践教学需要与企业合作,但企业因实习生管理和培训成本较高而对校企合作持谨慎态度,这也增加了学校寻找合适企业合作的难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