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及促进策略
作者: 欧阳波仪 程美 刘兴恕[摘要]职业院校承担着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职责,对推动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职业院校应当提供更加公平开放的个性化教学,坚持以学生为本的立场,立足和谐发展、突出自主学习、实施智慧教学。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具有智能化、民主性、主体性和创新性等特征。受环境、教师和学生三大主要因素影响,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应当重构教学生态,转变教学关系,再造教学模型。
[关键词]职业院校;教学改革;个性化教学
[作者简介]欧阳波仪(1978- ),男,湖南攸县人,广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在读博士,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授。(广西 桂林 541004)程美(1984- ),女,湖南常德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教授,硕士;刘兴恕(1989- ),男,湖南宁远人,湖南汽车工程职业学院,副教授,博士。(湖南 株洲 412001)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教育部第二批国家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课题“新时代职业院校新能源汽车和智能汽车专业领域团队教师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与实践”(项目编号:ZH2021090101,项目主持人:欧阳波仪)和2021年湖南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课题“智慧学习环境下高职个性化教学研究”(项目编号:XJK21BZJ036,项目主持人:程美)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083-07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依据学生的共性特点和自身教学经验对教学目标、内容、教学方法进行调节。这种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往往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多元需求。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提高,人们的追求更加多元化,个体更加期望得到尊重和关爱、更注重自我价值的实现,对个性化教育的需求逐渐强烈。对此,本文分析个性化教学的内涵、特征、影响因素和促进策略,以期为新时代职业院校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一、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基本内涵
李如密和刘玉静指出,个性化教学是以教为手段、以学为目的的教学活动。杨维英认为,个性化教学是教师创造性地教和学生创造性地学之间的良好互动。王连娣认为,个性化教学是在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基础上,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职业教育兼具教育属性和职业属性,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意识、职业道德、职业知识和职业能力,这决定了职业院校办学定位和目标的特殊性,应满足企业不同岗位需要和不同特质的多样性需求。同时,职业院校生源渠道多样化,学生基础和特征多元性,需要提供更加开放公平的个性化教学。本文认为,新时代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是指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按照开放、包容、协同、实践、创造、可持续的原则,充分发挥智能化教学环境优势,合理实施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能够体验个体的独特价值、建立个体的独立人格、发掘个体的职业潜能、适应个体的职业发展,形成教师专业有发展、学生职业有成长的良性循环生态。
(一)坚持学生为本
以学生为本,是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理念。个性化教学坚持学生为本,是把学生视为主动者,理解并接受学生的现状及其身心需要,科学处理教与学的根本矛盾,优化确定学习目标、设计教学内容、改革教学策略、改进教学评价。职业院校教学不仅要接受学生来源多样的现状,还要面对学生个人知识基础、学习水平和发展潜力等差别较大的情况。因此,职业院校开展个性化教学,要坚持学生为本的教育理念,在理解学生、尊重学生、服务学生、启迪学生、激励学生的教学过程中指导每个学生设计学习计划和职业规划,提供学习实践,让学生释放潜能、展示才华。
(二)立足和谐发展
全面发展通常指个体的德智体美劳均衡发展,但均衡发展并不等同于平均发展;个性发展是指个体独特的优势和潜能得到持续强化和彰显,也不等同于片面发展。全面发展是个性形成的基础,个性发展是全面发展的重要方面,两者相辅相成、辩证统一。促进学生和谐发展是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平衡和统一,强调在个体发展中保持各个方面的均衡和协调。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既不是个别化教学,也不同于差异化教学,而是重视德智体美劳综合育人,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充分发展,并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特点,深化某项或某方面的技术技能学习,为今后成长为某领域的专业人才奠定基础。
(三)突出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我意识和主观能动的反映,是学生主动积极地明确学习目标、制订学习计划、落实学习行动,使自己符合未来发展要求、实现自身价值的主动行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具有强烈的职业意识、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职业知识和精湛的职业技能,这些要素都离不开学习者的自主学习。因此,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重点在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其自主激发学习兴趣和动力、制订学习计划和路径、调整学习策略和方法、选择学习资源,积极参与互动和合作,提高自主学习能力和效果。
(四)实施智慧教学
智慧教学是采用合理的方法与策略帮助学生感悟道理、掌握规律、提升技能的转识成智过程。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是智慧教学实践和深化,以帮助学生增强职业意识、树立职业道德、掌握职业知识、提升职业能力为目标,以任务承载思政元素、技术知识、技能知识和人文知识等内容,通过精准分析学生学习特点和风格、学习进度和效果,研判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提供个性化学习建议,精确设计和推荐适合其个体差异的学习内容和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规划和管理学习过程,促进学生工作智慧、生活智慧的生成与应用,使其成长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二、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主要特征
(一)智能化
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注重利用先进技术支持学生自主探究,通过智能学习平台,针对学生的学习表现和需求,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材料、练习和评估;通过大数据分析技术,分析学生学习数据和个体特征,进行数据驱动的决策和个性化教学设计;通过智能辅导工具和技术,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辅导和反馈,包括“一对一”的虚拟辅导、智能化的评估和反馈系统,以及个性化的学习建议和指导;通过学习分析和预测技术,对学生的学习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模式识别,预测学生的学习需求、困难和潜在问题,从而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干预措施。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智能化,使学习过程更加灵活和高效,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和成长机会,达成“启智增慧”的目的。
(二)民主性
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重点是尊重和支持学生个性的发展,具体表现为平等机会、全体参与、多元包容、透明和可追溯,以及反馈和评估的公正。平等机会是指尊重学生的背景、能力水平或学习风格,确保其能够获得适合自己的学习资源、教材和支持;全体参与是指鼓励每一个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决策,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学习;多元包容是指关注学生的多元特征和需求,为不同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和教学方法;透明和可追溯是指教师与学生都能够了解个性化学习的过程和决策,并知道学习目标、评估标准和数据使用方式;反馈和评估的公正是确保评估标准与方法对所有学生都是公平且适用的。
(三)主体性
不同于传统教学的“教师单一主体”,个性化教学将教师和学生都视作具有主观能动性的活动主体,只是根据两者在教学活动中的角色与权利不同将教师置于主导地位。“教师主导”是指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扮演重要角色,提供指导、支持和评估,确保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得到必要的指导和反馈。“学生主体”是认为学生是积极的学生,具有自主学习的权利和责任,通过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兴趣,支持每个学生自主制订学习计划、选择学习内容和路径、把握学习节奏和时间安排,并鼓励学生的主动参与和合作学习,以促进彼此的学习和成长,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四)创新性
个性与创新性是息息相关的,只有充分发展个性,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是尊重学生个体差异,健全自主学习、教师指导、实践训练的教学体系,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创造潜力,鼓励自主学习、思考、探索和实证,支持开展创新项目和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批判思维能力。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创新性还表现为创新教学模式、教学方法与手段,充分尊重学生个性差异,创造性地开展因材施教,精准确定教学目标、精心设计教学内容、精制开发教学资源,加强课程思政建设,创新融合信息技术,综合运用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增值性评价,使得每一个学生“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三、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的影响因素
(一)环境是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前提
1.自然物质环境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自然物质环境包括自然物理、教学时空、设施设备以及智能技术条件。自然物质环境反映了学校的办学水平与现代化教育要求的适应程度,是促进教学信息传递和教学效率提升的基本前提。一是自然物理的影响。自然物理环境包括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等场所的光度、温度、湿度、色度、噪声、空气质量、通风等情况。二是教学时空的影响。教学时空是指教学空间和教学时间的分配与安排。职业院校教学应丰富多样、教学时间应灵活多样,才能适应学生学习需要、学校管理需要、企业生产需要。然而,当前职业院校受规模大、资源少、管理难等限制,时空资源设置影响了个性化教学中师生之间互动、交流、对话、协作的发生。三是设施设备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学设施设备不仅包括黑板、网络、教材、图书,还包括实训设备、工具、耗材等。其数量和技术含量,以及管理科学规范的程度,都影响个性化教学的效能。四是智能技术条件的影响。学习环境的智能化技术条件、丰富的数字资源,是改变批量化、标准化、同质化、统一化传统教学模式的重要条件,影响自主化、个性化、定制化教学模式的有效实施。
2.文化制度环境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教学制度突出科学性与人文性并重,科学合理的教学文化制度不仅使教学工作有章可循、井然有序,还能促使师生行为更为规范自觉,助力个性化教学的顺利实施。教学文化制度包括师德师风、安全管控、行为规范、评价指标、投入保障等要素,其中影响最突出的是师德规范制度和教学管理制度。一是师德规范制度的影响。职业院校建立健全的师德机制,影响广大教师的归属感和责任感。只有教师不断增强价值观念和职业信念,才能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职业态度。二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影响。教学管理制度对学生的思想、言行和品德具有规范作用,但过分严格的教学管理制度可能会影响师生关系,进而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3.心理精神环境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会影响师生心理生态,进而影响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学习效力,以及教学效能、师生发展动力,主要表现为控制、自主、竞争与合作。师生间的控制,表现为教师对学生的控制、师生之间的互控、教师和学生的自控。观察发现,过度控制会制约学生主体性的发挥、限制学生间的协作共生。师生间的自主是师生以自己的理念、观点、思维、情感来支配和调控自身教学的行为。学生间的竞争是学习者们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外在表现,良性竞争能够为学生营造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心理生态,促进学生的个体化发展。学生间的合作是学生在与同伴活动、交往、互动、体验、反思、分享、共生的过程中,取长补短的过程。良好的合作学习氛围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责任、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
(二)教师是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关键
1.教师的理想信念与道德情操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职业院校教师肩负着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光荣使命,其理想信念和道德情操直接或间接影响着学生的价值追求。一是教师的理想信念影响教学价值追求。教师坚定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拥护中国共产党、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理想信念,影响其对课程育人价值的正确认识,也影响学生的进步。二是教师的道德情操影响教学目标定位。职业院校个性化教学中,教师用道德情操感染学生、引导学生,从而影响学生塑造个人品德、遵守社会公德、树立家庭美德,尤其是教师的职业情操影响学生职业道德养成,影响学生全面发展与个性发展的统一。
2.教师教学观念与反思意识对个性化教学的影响。教学观念是教学设计与实施的思想指导,教学反思是对教学实践的再认识、再思考、再优化。职业院校教师对个性化教学的认识和理解程度,影响教学观念和反思意识,也影响个性化教学的实践和效果。一方面,教师的教学观念影响教学生态建构。职业院校教师应树立终身学习的教育观、多元智能的学生观、建构主义的学习观、能力本位的质量观、过程导向的课程观、行动导向的教学观,始终关注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另一方面,教师的反思意识影响教学生态发展。反思意识是开展教学反思的前提。教师应重点对“教学生态”进行反思,始终将促进学生和谐发展列为教学设计的重要目标,保证个性化教学的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