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价观的内涵、当代价值及启示

作者: 赵巍 姜波 王彦平

[摘要]教育评价是教育发展的指挥棒,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黄炎培先生一生致力于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形成了较科学、完整的职业教育评价观。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维度探究黄炎培先生职业教育评价观,主要包括为群服务的学校评价观、躬身入局的教师评价观和德技并修的学生评价观,工学结合、学理与经验兼长、服务勿忘爱国是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价观的精髓,为我们把握职业教育改革方向提供了理论遵循。借鉴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价观,针对目前职业教育存在的产教融合不深、“双师型”教师整体质量不高、人才供给匹配度低等问题,应加快深化产教融合,构建校企双元驱动评价体系;打造“双师型”队伍,构建以实践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体系;坚持立德树人,完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评价体系。

[关键词]黄炎培;职业教育;职业教育评价观

[作者简介]赵巍(1966- ),男,江西南昌人,西安培华学院,教授,硕士;姜波(1973- ),男,陕西西安人,西安培华学院,博士。(陕西 西安 710125)王彦平(1969- ),男,山东潍坊人,陕西省中华职教社副主任、秘书长,研究员,硕士。(陕西  西安  71003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中华职业教育社第一届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研究规划课题重大项目“新时代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传承与创新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ZJS2022ZD04)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3)24-0106-06

一、问题的提出

“‘教育评价’就是衡量实际教育活动达到教育目标至何种程度的手段,是检验教育思想和计划实施的过程”①,其本质是一种对教育活动存在价值做出科学评判的活动。2020年,《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总体方案》)明确提出“重点评价职业学校德技并修、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学生获取职业资格或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毕业生就业质量、‘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等情况……完善与职业教育发展相适应的学位授予标准和评价机制”。《总体方案》作为指导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纲领性文件,强调了职业教育评价的新发展要求。2022年,新修订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提出应当建立健全教育质量评价制度,重点在职业道德、技能水平、就业导向等方面加大评价权重,引导学校培养高素质职业人才。因此,深化职业教育评价改革是顺应时代之需的必然要求。

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和职业教育的开拓者,他一生致力于开展职业教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其职业教育思想博大精深、与时俱进,同时也蕴含着许多科学的教育评价思想。黄炎培深感我国当时农、工、商等实业欠发展,基于学校教育教学脱离行业用人的实际需求,学生无有效就业技能的价值判断,于1917年、1918年先后在上海成立了中华职业教育社及中华职业学校,开启了其长期的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实践。黄炎培在职业教育怎么办、办成什么样等问题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职业教育评价观,对后世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启迪。但当今学术界关于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价观的研究成果相对较少,本研究从学校、教师和学生三个方面挖掘黄炎培评价观的核心内涵,汲取其育人智慧,以为深化新时代职业教育评价改革、解决职业教育发展和评价中存在的问题、探索政策路径提供参考。

二、黄炎培职业教育评价观的内涵

黄炎培先生的职业教育评价观主要包括职业教育学校评价观、职业教育教师评价观、职业教育学生评价观,其各自核心要求是“为群服务”“躬身入局”“德技并修”。

(一)为群服务:黄炎培职业教育学校评价观

黄炎培认为当时中国教育的弊端在于教育与职业分离、学校与社会脱节,因此主张学校“一为谋个性之发展;二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三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四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②。这一主张强调了学校教育必须为群服务,与生产劳动结合,为国家培养有用之才,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是职业学校的立校之使命、办学之原则、人才培养之目标。

1.“应地之需要,为群之服务”是职业教育学校评价的使命宗旨。一是满足社会需要。黄炎培曾提出“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③。这凸显了黄炎培关于职业学校评价最核心的理念就是要“因地制宜”,不同地域职业学校的学校布局、专业和课程设置、教材选用、实践实习不仅要遵循职业教育规律,更要适应和服务当地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还要深入社会实际,根据老百姓的需求办学,要融入社会各行各业,与社会各界联合办学。二是加强协同交流。黄炎培认为,“办职业学校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的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全社会的运动”④,不能闭门办学,要走出去,积极服务社会,了解社会发展动态、掌握职业发展趋势。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与其他教育、社会发展等是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

2.“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是职业教育学校评价的目标达成。一是坚持就业导向。黄炎培认为,就业事关职业学校学生的切身利益,事关职业院校的发展方向,职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⑤。“使无业者有业”就是职业学校要帮助学生为就业做足准备,未雨绸缪;培养岗位需要的对口人才,合力破解就业难题和社会需求问题。黄炎培认为,解决人民生存问题就是救国的基本方法。1918年,因“上海之西南区,民之贫困无业者,较他处之多。苟无相当之学校预为培养其子弟,施以适宜之教育,恐失业者接踵而起”⑥,他将中华职业学校位置选在了上海西南区域,一方面为解决失业问题,另一方面为解决生计问题。二是满足职业需求。在“有业”的基础之上,黄炎培主张学校要将学生的个人喜好、兴趣与职业教育相融合,通过接受职业学校的教育,使就业者具备胜任岗位所需的基本素养与专业技能,进而爱岗敬业、尽展其才,实现“使有业者乐业”。他认为,办职业教育大有裨益,“一使学生无力更受高等教育者,受此教育,得相当之职业;一使已就职业者,受此教育,助其业务之改良与进步”⑦。

3.“理实一体,工学结合”是职业教育学校评价的基本原则。一是强调理论联系实际。当时许多普通学校多注重理论,而忽视了实践的重要性,导致出现了“农业国文、商业国文”的情况。黄炎培敏锐地意识到这一问题,在办学实践中确立了必须遵循的教学原则:理论与实际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工学结合。他强调,学校要以理论与实践、学习与就业的有机结合为切入点,且根据各科目的差异性,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二是主张教学模式多样。黄炎培在中华职业学校的办学章程中明确指出,“本校特重实习,生徒半日授课,半日工作,务期各种技能达到熟练。各科教学均有实习训练标准,各科具有情况不同,又都有各自的实习方式”⑧。“针对农村学校的特殊性,他提出要根据其实际情况,随机应变,注重半工半读。”⑨可见,他始终把工学结合、工读交替视为学校办学必须遵循的首要原则。

(二)躬身入局:黄炎培职业教育教师评价观

1913年,黄炎培在《河车记》中指出,“吾人不办农村教育则已,如办农村教育,须有吃苦耐劳之精神,要人家不做,自己需不做,要人家做,自己先做”⑩。他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坚持躬行践履、以身作则,这是评价教师的基本标准。

1.“敬业乐群”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道德准绳。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学校校训为“敬业乐群”。他提出,“事事不苟方谓敬业;人人相亲相爱,不争一己之私方谓乐群”11。寓意教师作为学校教育的主体,要热爱自身职业,树立以身作则的职业观以及服务奉献精神。一是强化责任担当。“敬业”即“教师对所习之职业有嗜好心,所任之事业有责任心”12。也就是说,教师要树立以身作则的职业观,提高自身素养,奉行“利居众后,责在人先”的服务奉献精神。这充分体现了黄炎培对教师的要求,既“先知觉后知”又“先能授后能”,同时在执教过程中要以人为本。二是坚守职业精神。“乐群”即“教师要有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精神”13。他认为,教师要以学生的需求为主,为平民大众服务,为民族复兴效力,并乐在其中。

2.“因材施教”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内在要求。一是实施差异培养。“尊重个性、因材施教”是教育普遍规律,是教师教学的基本遵循。黄炎培将“谋个性之发展”置于职业教育的重要地位,究其原因有二:一方面,承袭儒家“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另一方面,是针对传统教育扼杀学生个性发展的诸多弊端提出来的。他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尤其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他提出,“人之资质各有不同,又非用各别教授之法,不能尽其所长”14。二是强调传授方法。黄炎培在山东和天津两地进行教育考察时指出,“学校训练难言矣,教授大都用注入式”15。“注入式”教学作为一种“填鸭式”的教学方法,仅仅将学生视作知识的接受器具,忽视了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学习兴趣、心理特征等学情。在《我之人生观与吾人从事职业教育之基本理论》一文中,他多次谈及教学方法,“一般学校通行之教授法,多系注入式,求能用启发式者绝鲜”16。可见,黄炎培强调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3.“学理与经验兼长”是职业教育教师评价的基本遵循。一是坚持德技双馨。黄炎培非常注重对职业学校教师的选拔,认为“教师最好选学理与经验兼长者,如不可得,毋宁偏重经验”17。他在河南考察职业教育时还提出,“最好请精练之技手,再参加以专门学者,绝对合作办理职业教育,则收效更大。专门学者再以学理的根据来矫正或承认技手之工作,即可为工作法,以为他人办理职业教育之范本”18。也就是说,应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优化工作方法,互促互进。二是注重能力训练。黄炎培在《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一文中,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应以实用主义为目的。他以小学职业教育为例,提出了各个学科的改良意见。理科所用材料要以人们普通生活所接触的和所需要的为准,“必令实验,切戒专用文字,凭空讲授”19。黄炎培强调,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实物教学;教师的教科书“务以儿童日常经验为限,务以适应于儿童能力者为限”20,应随时、随景、随量变换次序。

(三)德技并修:黄炎培职业教育学生评价观

黄炎培对于职业教育学生的评价承古出新、行“破立”之道。他强调,个人“学力尽管有深浅,才能尽管有大小……但每人总有一颗赤裸裸的心,对国家,对民族,对大众,成效不居多少,必须脚踏实地,把我所知所能尽量贡献于人群”21;面对社会崇尚劳心至上、用“脑”为尊,以劳力、动“手”为耻的现象,黄炎培呼吁“尊重劳动”“劳工神圣”。

1.“服务勿忘爱国”是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根本准则。关于德,一个重要的内涵就是爱国。黄炎培自身就是一个坚定的爱国主义者,始终将个人命运和国家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对职业教育学生的培养中,因时制宜,教导学生“服务勿忘爱国”。他要求职业教育学生摈弃不问世事、独善其身的狭隘认知,始终将“爱国”的职教理念贯穿于职业教育学生培养历程,重视价值引领。中华职业学校学生修养标准要求,学生须“每日不断的阅读报纸;对于国家社会有关的事,要特别留心”22。黄炎培为庐江大学作校歌,倡导“愿我同学,同学勿忘,天下舍我谁担当。勖我惟仁,惟智惟勇”23,以此鞭策学生胸怀天下,与国共命运。在中华职业学校成立15周年纪念会上,黄炎培号召学生“无论已毕业、未毕业,人人须勉为一个复兴国家的新国民。人格好,体格好;人人有一种专长,为社会、国家效用”24,借此告诫并疾呼学生为国之发达而努力。

2.“手脑并用”是职业教育学生评价的一贯要旨。黄炎培一改传统的重书本、轻实用的评定倾向,强调“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25,才能推动社会的进步。对于如何培养一个完全理想的学生,黄炎培主张“最重要者,莫如发展本能,不必专在书籍上、文字上考究须想如何可造就一个完全理想之学生,当目明耳聪、四肢灵活、各官发达。用级任制度考其一年之间能力增进若干,发达若干”26,此可谓评价职业学生受教育有效,如“不能增展者,即为教育无效”27。黄炎培谱写的中华职业学校校歌中有一句,“用我手,用我脑,不单是用我笔;要做,不单是要说,是我中华职业学校的金科玉律”28,其将“手脑并用”视为不可改变的规章条文。黄炎培在《我之最近之感想》一文中引用杜威(John Dewey)的话,“教育之为事,不惟训练人之脑,尤当训练人之手。今科学之昌明,皆人类手与脑二者联络发达之成绩也”29。以上要求明示学生,要将勇于实践的手、思维活跃的脑联络起来,科学地“谋个性之发展”,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