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区域发展的学分银行建设:逻辑、难点与路向

作者: 厉毅

[摘要]学分银行有效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变革。在区域一体化受到重视和关注的当下,学分银行应当成为融入区域发展的实践者和先行者。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战略定位和学习型社会建设诉求,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存在就业、教育、治理三个层面的需求逻辑,以及标准统一、行政壁垒、竞合博弈三个方面的现实难点。可以从三个维度形成反应链,以资历框架建设为突破点,以制度体系建设为着力点,以机构创新整合为关键点,探索区域学分银行共建新模式,实现趋同、协同、平衡和充分发展。

[关键词]长三角一体化;学分银行;融合发展;学分银行共建;学分转换

[作者简介]厉毅(1974- ),男,浙江永康人,浙江开放大学终身教育研究院,研究员,硕士。(浙江 杭州  310012)

[基金项目]本文系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2022年度课题“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一体化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实践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2NDJC299YBM)和浙江开放大学2021年度终身教育专项课题“共同体理论视域下长三角学分银行一体化发展范式研究”(项目编号:ZSJY20210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08-0076-08

2019年1月,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加快推进职业教育国家“学分银行”建设,探索建立职业教育个人学习账号,实现学习成果可追溯、可查询、可转换,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成长拓宽通道;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要构建更加开放畅通的人才成长通道,建立全民终身学习的制度环境,建立健全国家学分银行制度和学习成果认证制度。两个文件都提到,要实现学习成果的认定、积累和转换,构建服务全民的终身学习体系,为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竞争力提升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同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规划纲要》,让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发展议题逐渐受到管理层和学术界关注,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应当成为融入区域发展的实践者和先行者。从长三角区域内部看,不同省市之间学分银行既存在特性,又具有共性,特性为不同学分银行提供了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融合指引,共性则提供了共同发展的空间基础。各学分银行通过分工合作,可以形成覆盖地域范围更广、整体效益更高的跨省域学分银行组织。以“融通、联通、畅通”作为学分银行建设和变革的目标,推进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建设向“融合创新”发展。

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是指把个体学分银行放在长三角区域层面谋划发展,立足服务学习型社会根本定位,推动多个学分银行的一体化建设,使个体学分银行深度融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明晰个体学分银行在新时期教育教学改革和终身教育体系建设中的发展逻辑,尤其是如何推动多个学分银行共建和跨省域学习成果互认的基本策略选择问题。我们需要思考,个体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的内在机理是什么,融入区域发展存在哪些困境,如何有效推进学分银行建设的区域一体化发展。本文试图以学分银行的一体化建设作为切入点,以共同体建设为视角,提出长三角区域学分银行建设融入区域发展的资历框架共建、制度体系共商和机构创新共推等策略,为个体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一、时代特征:区域学分银行融合发展的需求逻辑

纵观世界各国终身教育发展,学分银行或学分转换体系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推动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和教育变革。韩国学分银行为韩国终身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学分转换系统从数量和质量上推动了欧洲学生流动,加速了欧洲高等教育园区的发展和社会进步。美国社区学院学分转换制度构建了高中教育与本科或其他教育类型的沟通桥梁,使学习者学习成果能从社区学院转入四年制大学,融通职业教育与普通高校教育、成人教育或非学历教育。

我国的学分银行建设也取得了快速进展,已明确主办或管理单位的学分银行就有31家,建有合作机构联盟的达到16家,共有19家学分银行的用户开展了学习成果转换行为。2012年以来,长三角地区一市三省先后成立省级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构建了各自省内的学分银行管理机构和服务体系,开展了面向普通高等教育、职业教育、老年教育和社区教育的学习成果认定、存储和转换应用工作。面对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的战略定位和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诉求,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存在就业、教育、治理三个层面的需求逻辑,在运行机制、组织机构、标准体系、门户网站、互认联盟等方面需要融合创新,形成政府管理部门、教育培训机构、行业企业、学习者等利益相关主体参与的共建环境和氛围。

(一)就业层面:人才流动与学历提升的双重场域

人才一体化是区域人才资源的战略举措,也是促进长三角区域终身教育发展的重要推手。越来越多的人才选择跨区域流动和跨区域创业,直接激发了长三角地区人才一体化的现实需求。2019年《中国流动人口发展报告》显示,长三角城市群跨省流动人口占整体流动人口的83.18%。上海人才准入门槛较高,竞争压力较大,呈现向江苏和浙江流动扩散的趋势。浙江在吸引上海人才流入的同时也向安徽溢出人才。在经济领域,长三角一市三省都有各自传统产业、优势支柱产业和战略新兴产业,但受行政区划局限,人才流动的体制机制尚不健全,人才一体化的不均衡发展制约了人才效能发挥。只有建立人才共享共育和合理流动机制,才能推动产业优势互补、错位发展。区域学分银行可以通过推动已有学习成果的跨区域认可,助推人才的合理流动,并为高校和教育培训机构联合培养人才提供契机。从长远来看,学习成果认可会使人才流动呈现均衡态势。学分银行在确保信息安全的前提下,鼓励求职者与相关办学机构参与学习成果的存储和认定工作,提高学习成果互认的有效性和快捷性,有助于推动长三角地区高端人才共育共享生态的建立。

现阶段,我国劳动人口面临结构失衡困难和挑战,创造价值的劳动人口正在减少。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的数据,在2017年末,拥有职业技术资格和等级证书的劳动人口为1.65亿人,仅占全国就业人口的21.3%,其中高技能人才为4791万人,占全国就业人口的6.2%。从浙江省最新人口普查相关部门统计数据看,高中文化程度人口约939.8万人,初中文化程度人口约2111.7万人,小学文化程度人口约1703.6万人,分别占浙江常住人口的14.55%、32.71%和26.38%。江苏省劳动适龄人口受教育程度也普遍低下,职工技术素养不高。2021年,《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提出,要探索终身学习型社会的浙江示范,提高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和综合能力素质。基于此,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组织开展了32学时以上非学历教育(社会培训项目)课程认证,推动建立16门非学历教育认证课程目录,2021年累计存入6574个办学及发证机构的1640.8万条学习成果。在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的背景下,个体学分银行可以为跨省流动的学习者实现学习成果的累积、携带和转换,有效打通学历与非学历教育,让更多个体更好地适应快速变化的社会经济环境和职业发展环境,提升长三角区域劳动人口的受教育水平,协助区域经济社会平稳发展。

(二)教育层面:学分互认和资源共享的紧密融合

学分互认的实施有利于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方面,学分互认可以增加学生自由选择学校的空间和机会。不受地域和学校范围限制,打破学生就学于固定学校的身份禁锢,自由选课、自由学习并跨校流动,以接触不同的校园文化和授课教师,学习其他省域优质教育资源,开阔学习视野。另一方面,学分互认机制的实施会倒逼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创新,优化整合教育资源,改革传统课程设置和教学教法并发挥学校优势,提高人才培养质量。2004年,南京仙林大学城就利用大学城聚集效应和综合优势实行了课程互选和学分互认。2006年,浙江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开展了长三角高等教育合作培养优秀人才的探索与实践项目,签订《长三角六校交换生计划备忘录》,通过项目联席会议制度推进学分互认。2011年,浙江大学、东南大学、南京大学等8所高校建立长三角高校合作联盟,广泛开展学科建设合作。根据各省学分银行网站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在复旦大学继续教育学院等63个普通高校二级学院开设了学分银行业务受理处,江苏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成立了包括南京师范大学在内的219个单位参与的学分银行合作联盟,安徽省19所高校成立了继续教育合作联盟学分银行建设专门委员会。

在长三角区域,普通高校数量超过全国的1/6,C9高校数量超过全国一半。每5所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就有1所在长三角,每4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也有1所在长三角。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教育改革与合作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要鼓励和支持共建、共管,支持高校在本区域内合作办学,加强区域高校校际合作,鼓励和支持区域内相关高校的学分互认、跨校选课。2020年,长三角一体化示范区执委会公布的《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职业教育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提出,各示范区内高职院校要“信息共通、资源共建、人才共育、成果共享”“招生入学、学籍管理、教学实施、就业升学等方面实现一体化运行”。2020年,江苏省教育厅在《关于做好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的通知》中要求,各1+X证书试点院校和试点专业学生需要完成学分银行账户开设工作,实现课证双向互认并在学分银行备案发布。安徽省教育厅于2020年批准设立安徽开放大学自考助学服务中心,基于安徽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开展自学考试学习成果认定与转换。2020年,在第十二届长三角教育一体化发展会议上,沪苏浙皖四省市共同签订《新一轮长三角地区教育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深化长三角高校创新资源协同共享机制。长三角地区高水平地方高校联盟、应用型本科高校联盟、医药类院校联盟等的成立,也有力推动了各级各类学校的交流互动,实现了人才培养的跨省域校际合作。学分银行融入区域发展,可以实现区域学习成果和标准的跨省市一体化,促进学生在长三角区域不同高校或各个联盟内甚至联盟间学习和流动,扩大学习者的学习选择权。区域内各高校和培训机构依托学分银行,接受统一的理念、标准、平台,按照统一的业务流程开展转换工作,避免了重复建设,更有利于推动学历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与人力资源市场各级各类人才规格需求的对接。

(三)治理层面:数字化和高质量发展的协同共进

数字化是指把复杂多变的信息转化为可度量的数据,推动经济社会发展。2018年,上海市提出“一网通办”改革,把政务工作从能办转向好办和愿办。2019年,江苏省成立大数据中心,构建全省一体化的数据交换共享体系,推进智慧政务数据共享、融合和开放。2021年,浙江省提出“数字化改革”,作为深化省域治理体系现代化的重要举措,以推动高质量发展。G60科创走廊9个城市作为长三角试点城市,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标准支持“一网通办”业务。2021年,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正式接入“一网通办”平台,成为上海市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申办”用户可以直接登录学分银行平台。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应用嵌入浙江省政务平台“浙里办”,市民可查询个人终身学习档案中的学习成果和工作经历。围绕数字化转型的学分银行服务正在打造省内通办、跨省通办、互通共融的新模式,有力推动和促进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沪苏浙皖一市三省相关部门通过深入推进区域一体化实现高质量发展,用有效治理和高质量发展处置大量跨界事务。从长三角一体化看,要将区域视作一个整体,实现开发与保护的空间均衡,使区域发展差距保持在适度范围,消除不同人群和地域的差异标签。在应用普及和技术创新上,上海市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已为占全市常住人口15%的市民建立430万个学习档案,累计学分转换超10万人次,为市民提供学习者画像、资源精准推送、职业资源规划等个性化服务。浙江省终身教育学分银行实现与慕课平台对接,为3.7万高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存入成果4.4万条,完成1.2万人次的学分转换,并可开具由区块链技术加权赋能的学习成果证明。各省市学分银行可以突破要素流动的行政边界约束,实现各类新技术应用和创新,通过跨行业、跨领域、跨部门等多跨协同,实现学习成果在技能提升、社会培训等多场景下的协同创新,建立高质量发展的一体化空间布局,用高质量发展要求衡量和促进更深层次数字化转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