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与实践路径
作者: 沈中彦 方向阳
[摘要]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是我国职业教育从规模扩张向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应首先确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双重属性,即职业教育通过适应外部环境促进自身发展、通过适应协调内部关系推动外部发展。为此,必须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在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在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在个人层面,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同时,要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适应合作开放交流,突出职业教育的跨界性;适应社会产业发展,强化职业教育的灵活性;适应全面质量理念,保障职业教育的适应性。
[关键词]职业教育;适应性;价值取向;实践路径
[作者简介]沈中彦(1992- ),男,江苏泰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讲师,硕士;方向阳(1971- ),男,江苏常州人,苏州市职业大学,教授,硕士。(江苏 苏州 215000)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苏州市职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高质量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专项课题“我国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研究热点及趋势分析”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2103A15,项目主持人:沈中彦)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05-08
现阶段,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职业教育体系,但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供给持续不足与需求不断增长的矛盾突出。新时期对技术技能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新要求,同时,职业教育合作开放程度与融合发展趋势不适应、人才培养方向与产业转型升级不适应等问题也日益凸显。只有明确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厘清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特征,探索符合我国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才能从根本上促进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
一、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涵
2022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以下简称“新职教法”)明确了“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法律地位。在新职教法中,“适应”一词出现多达10次,体现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与办学规模相适应的稳定经费来源”“适应的课程体系”“教师队伍适应职业教育发展”等方方面面。这是我国首次以法律形式明确了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指明了新时期职业教育的发展方向,为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行动指南。
“适应”一词源于生物进化论,指物种在生存与竞争的环境中不断调整状态,是一种自然选择的结果。心理学将“适应”解释为“个体随环境变化而改变、调节自身,同时反作用于环境的过程”。“适应”一词包含主体和客体两个方面,具体到教育领域,主体包括学校、受教育者等,客体包括政治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社会环境等。教育的适应性包括客体对主体的影响以及主体对客体的适应两个方面。
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同样具有“双重属性”,一是职业教育根据外部经济社会环境变化来调节内在发展;二是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内部发展不适应的情况来促进外部经济社会的发展,从而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的相互促进。增强适应性,是国内外教育实践发展的基本逻辑和普遍规律。例如,潘懋元教授在讨论教育的两个规律时认为,教育有内部、外部两条基本规律,分别是内部要适应人的全面发展的规律、外部要适应社会发展的规律,并且指出“‘适应’包括‘受限制’和‘为之服务’两个方面”①,这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研究提供了理论参考。从国际教育发展趋势看,适应性(Adaptability)、适切性(Relevance)、协调性(Adjustment)也一直是国际职业教育领域的热点。例如,21世纪以来新加坡在国家工业化、信息化、人工智能化的发展背景下,通过调整职业教育内部体系,使学生、劳动者不断适应社会发展需要,取得了显著效果。
二、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
“价值取向是对客体存在与主体尺度之间关系的一种倾向性认识。”②高质量发展背景下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二是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三是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这三个方面的价值取向共同指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共同指向人民对优质职业教育的迫切需求。基于此,本研究认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取向应当包含国家、社会、个人三个维度。
(一)国家层面:适应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1.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方向不动摇。“为谁培养人”这一问题,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明确、不容动摇的关键问题。纵观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历程和经验,职业教育在不同时期的方针、目的、措施各有差异,但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建党百年来,我国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经历了‘适应革命和战争需要’(1921—1948年)、‘适应社会主义建设需要’(1949—1977年)、‘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需要’(1978—2011年)、‘适应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需要’(2012年至今)四个阶段。”③新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职业教育受到空前重视,《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有效整合了职业教育系统内资源,提升了职业教育地位。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前提和根本保证。
2.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不动摇。立德树人是职业教育的根本任务。黄炎培先生在发展职业教育之初就对学生职业道德的培养极为重视,并将“敬业乐群”作为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训,为职业教育道德建设指明了方向。但是,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我国的职业教育过于重视对学生技术技能的培育,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道德修养的培养,导致部分学生成为缺乏灵魂的“机器人”,难以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要。新职教法明确了立德树人的目标要求,并将“职业道德”放在人才素质和能力的首位,强调德行为先、能力为重、德技并修。基于此,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必须以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为指引,将立德树人融入职业教育全过程,通过职业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理论教学和实践实训中,明确“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价值取向,确保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动摇。
(二)社会层面: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
1.理顺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逻辑。正确认识并处理好职业教育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逻辑基础。经济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具有决定性作用,经济社会的持续发展决定了职业教育的社会属性、职业属性、终身属性,也决定了人才培养方向、专业结构设置、师资队伍建设。同时,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最为密切、与生产一线最为接近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发展规模、发展质量深刻影响着产业人才的素质提升、产业结构的升级调整、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纵观国际职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可以发现,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程度和职业教育的发达程度与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呈正相关。我国在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下面临“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发展新格局,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等新产业格局不断变化,对适应产业现代化的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基于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共生视角,是理解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基本逻辑和重要价值取向。
2.实现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引领稳步迈进。根据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同着眼点,存在职业教育不断“追赶”并被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职业教育通过“创新”主动引领经济社会发展两个层次的关系。作为一种重要的教育类型,职业教育本身具有先导性作用,职业教育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是前提、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是趋势。随着我国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对引领型人才的需求不断增长,职业教育应主动作为,积极探索融入“制造强国”“新型城镇化”“就业优先”等国家战略发展大局,以“大职业教育观”为指引,在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端”变化的同时,通过提高高素质技能人才的培养质量和原始创新能力,调整“供给端”变化进而实现引领“需求端”的目标,最终形成经济社会发展与职业教育培养技能人才之间的供需平衡,彰显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内在效能和时代价值。
(三)个人层面:适应以人为本的发展导向
1.面向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职业教育作为社会公平的重要环节被社会寄予厚望。201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TVET)战略(2016—2021)》,其中“促进公平和性别平等”被认为是未来职业教育应当优先发展的重要方面。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仍存在区域、城乡、性别之间发展不平衡的情况,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发展必须以公平正义为落脚点,满足人民对职业教育的美好期待。新职教法的颁布,将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以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明确了职业教育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的重要原则。不论是在校学生、退伍军人、在职人员、再就业和失业人员、农民工、残疾人、妇女等不同群体,还是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远地区、欠发达地区的人群,都有追求职业发展的权利、都享有接受职业教育的机会。公平正义成为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价值追求。
2.面向全面发展的价值取向。作为一种面向人的实践活动,职业教育具有主体多元性、目标多样性的特征,其高质量发展具有“满足社会需要和人的需要的双中心”④价值取向。职业教育质量观基于“双中心”的价值取向分为“外适性质量”和“内适性质量”,前者关注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后者更关注学生的个性化、全面化发展。在以产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观念指导下,国家培育了一大批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技术技能人才。随着产业向高端化转型发展,对人本身的关注逐渐受到职业教育的重视。职业教育必须注重“人”这一关键主体,着力培养人的职业思维、职业素养、职业习惯,实现从“为产业提供技术技能人才”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转变。
三、高质量发展背景下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实践路径
新时代有关职业教育系列政策的相继出台和职业教育自身的实践探索,为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前提,但不可忽视的是,职业教育动态调整与经济社会不完全适应、职业教育保障措施与高质量发展不完全适应等问题依然相当突出。在此基础上,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需要紧紧围绕新职教法的基本逻辑,科学预判社会产业的发展需要,明确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以不同类型、同等重要为战略定位,将适应性融入职业教育的发展定位、实施过程、参与主体中,全面推进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具体的实践路径框架见图1。
(一)适应类型定位特征,彰显职业教育的系统性
不同类型、同等重要的定位是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的战略出发点,影响并决定着职业教育相关制度制定和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
1.增强职业教育话语体系的适应性。“职业教育的话语体系承载着我国职业教育的发展理念,具有描述职业教育现象、探究职业教育本质、影响职业教育实践的功能。”⑤职业教育话语体系是否体现了时代发展特色、适应了时代发展要求,深刻影响职业教育未来发展的方向与质量。为此,建立“新时代中国特色职业教育话语体系”,要在时间维度上凸显对“新时代”的适应性,充分考虑国家战略、国际形势的时代背景,形成最新的职业教育话语体系;在空间维度上凸显对“中国特色”的适应,形成中国特色的标志性话语体系;在类型维度上凸显对“职业性”的适应,形成更多符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的理论和话语体系。
2.增强职业教育制度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推进职业教育制度建设的适应性,应结合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国家制度需求进行分析,可将需求分为“协调层、机构层、需求层、内容层、实施层、评价层”⑥六个层面。根据不同层面的需求进行结构化分析,制定面向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制度体系,具体来说,凸显职业教育的类型定位,形成以职业教育法为指引的职业教育制度体系框架,完善职业教育在招考、证书、学位等方面的制度法规,加强符合区域实际的地方性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制定与修订,形成国家层面与地方层面、职教体系内与职教体系外以及职教系统内部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协调。
3.增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适应性。建立符合新时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是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的基础和保障。高质量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应以适应技能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以适应更高层次人才需求为抓手,打通专科层次职业教育的“天花板”,继续试点、总结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发展经验,实现纵向不同层次职业教育的有序贯通;以适应学生个性化发展为导向,建立符合职教特点的招考制度,突出文化素质和职业技能两个重点,强化横向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的衔接融通;以适应终身教育理念为目标,推进各级学分银行建设,完善学分认证、累积和转换机制,促进各级各类教育成果的互认与融通,全面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