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发展格局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
作者: 孙杰 龚方红[摘要]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无锡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思维活跃的地区之一。无锡高职院校与无锡产业发展虽有效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但仍存在办学层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水平不相适应的问题。因此,无锡高职教育必须聚焦区域经济关键重点领域、精准对接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全方位、多层次的人才和技术技能支撑。
[关键词]新发展格局;高等职业教育;区域经济;适应性
[作者简介]孙杰(1984- ),男,安徽舒城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副研究员;龚方红(1966- ),男,江苏启东人,无锡职业技术学院院长,教授。(江苏 无锡 214121)
[基金项目]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1年度重点课题“新发展格局下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以苏锡常都市圈为例”的研究成果。(项目编号:B/2021/03/45,项目主持人:孙杰)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22)14-0047-06
职业教育是与经济发展联系最紧密的一种教育类型,培养生产和服务一线的技术技能人才,对国家的健康发展极为重要。2020年9月教育部、苏省人民政府印发的《关于整体推进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改革创新打造高质量发展样板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苏州、无锡、常州三市构成的苏锡常都市圈,地处长江三角洲核心区,是我国先进制造业集聚、经济社会发达的地区之一,也是我国职业教育优质资源密集、创新思维活跃的地区之一”,苏锡常都市圈职业教育要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切实提升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助力长三角经济高质量发展。本文以无锡市为例,研究探讨新发展格局下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从而进一步推进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更好地服务无锡地方经济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的要求。
一、无锡区域经济与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一)无锡经济发展的现状
无锡是苏锡常都市圈的重要成员,是中国长江三角洲的中心城市之一。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无锡市常住人口为746.2135万人,其中城镇常住人口617.8208万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82.79%。无锡是中国民族工业和乡镇工业的摇篮。2021年,无锡入选国家服务型制造示范城市,同时实现了地区生产总值14003.24亿元,GDP 总量位列全国第十四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保持在全国城市前列。《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以下简称“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提到,“十三五”期间无锡产业结构持续优化,三次产业结构从“十二五”期末的1.4∶47.5∶51.1调整为“十三五”期末的1.0∶46.5∶52.5。其中,作为第一产业农业占比继续下调,农业现代化迈出坚实步伐,农业机械化水平、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进一步提高。第二产业工业方面下调了1%,但先进制造业发展势头良好,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集群在国内影响力日益增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到3968.80亿元,产值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集群达到8个,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34.9%。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服务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入围企业数量均居全省第一。作为第三产业的服务业继续保持增速势头,五年时间又提高了1.4个百分点。
“十四五”时期是无锡自主创新的关键机遇期、产业强市的纵深推进期、区域发展的深度融合期,至“十四五”末,无锡市将基本建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成为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支点、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千亿级产业集群数量增加至10个,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50%。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率先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创新能力达到创新型国家和地区前列水平,建成科技强市、人才强市,形成对外开放新格局和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和产业科技创新高地。
(二)无锡高职教育发展的现状
2021年,无锡市共有高职院校10所,具有职业教育功能的开放大学1所。其中,国家“双高”学校建设单位1所,国家“双高”专业群建设单位1所,江苏省卓越高职院校建设单位1所,江苏省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单位2所,江苏省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3所,在校大学生8万余人。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在岗教职员工总数为5406人,专任教师总数为3896人,生师比为1∶15.85,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42%,“双师素质”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数的78.84%。
近年来,无锡高职院校持续优化专业结构,稳步提升专业发展内涵,增强专业服务能力。各高职院校以服务无锡产业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注重学校的品质、内涵、特色、创新发展,突出创新驱动,强化教学中心地位,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021年,全市10所高职院校聚焦无锡市重点发展的物联网、高端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重点产业集群,5G产业、人工智能等4个未来产业集群以及文创服务、商贸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动态调整专业设置,共开设157个专业。各高职院校还与当地相关行业、企业积极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成为各类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为当地企业培训和输送了大批技能型人才。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就业人数为22351人,其中在锡就业率为66.19%。总的来说,无锡高职院校与无锡产业发展相融共生、同频共振,有效形成了产教融合、协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二、无锡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状态评价
(一)办学层次与地方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十四五”时期是无锡全面开启新时代社会主义现代化先行示范区建设、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无锡建设新篇章的关键阶段,也是深化改革、经济社会全面转型的攻坚时期。积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已成为无锡市上下的共识。“十三五”期间无锡市地区生产总值已迈上万亿元台阶,人均GDP位居全国万亿级城市第一,一般公共预算收入跨入千亿元级行列,实际上,发达国家(地区)发展到无锡当前所处的这一阶段时,即在同处于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背景下,都纷纷选择了在原有高等教育体系基础上大力发展应用型本科层次高等学校(即应用技术大学、职业技术大学)的策略,构建了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并行的高等教育体系,来满足对高层次技术技能人才的大量需求。截至2021年12月,无锡市高技能人才总量为43.3万人,每万人劳动力中高技能人才数仅为1119人。而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到2025年无锡市高技能人才总量达到55万人以上,合计每年约需培养3万人以上。可目前10所无锡高职院校年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约2.3万人,且培养的多数毕业生因学习年限(3年)、学历层次等原因没有直接进入高级技术技能型工种序列,而是在中级工甚至初级工序列。同时,无锡仅有的3所本科院校,江南大学的目标定位为研究型大学,无锡学院和太湖学院培养的应用技术型人才数量也很有限,远远满足不了无锡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
(二)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不相适应
无锡市在“十四五”期间将大力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含物联网、集成电路、软件信息服务)、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把机械、冶金、电子、纺织、石化列为五大支柱产业,重点打造培育物联网、集成电路、智能装备等1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随着无锡市新兴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对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将越来越大。无锡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2021年度高技能人才紧缺职业(工种)有60个,涉及物联网安装调试员、光伏组件制造工、半导体芯片制造工、半导体分立器件和集成电路装调工、广电和通信设备电子装接工、电线电缆制造工、缝纫工、陶瓷工艺品制作师、药物制剂工、电动自行车装配工等,紧贴物联网、集成电路、高端纺织服装、高端装备、电子元器件、新能源等无锡重点产业集群发展和太湖湾科创带建设需要,具有鲜明的无锡烙印,也与无锡加快制造强市建设、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整体规划高度契合。但目前10所无锡高职院校中开设上述60个工种的相关专业数覆盖率不足1/3,无锡高职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结构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磨合。
(三)社会服务能力与地方经济建设水平不相适应
最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开篇就明确,职业教育是国民教育体系和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和功能是提高劳动者素质和技术技能水平,促进就业创业,建设教育强国、人力资源强国和技能型社会,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就说,职业教育除了具有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功能以外,还需要具备服务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以及加强社区教育、终身学习服务的功能。这也是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一个重要体现。高职教育的服务技术研发、产品升级以及终身学习的能力,可以概括为社会服务能力。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支持中小微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支持企业加大设备更新和技改投入,重点推广共性适用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和新标准,对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和共性问题等开展整体技术改造,实现产业技术装备水平快速提升。这为无锡高职院校在“十四五”期间的技术研发与应用能力的发挥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在入选《2021中国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服务贡献典型高职院校的60所院校中,无锡仅有1所(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入选。服务贡献典型学校主要是根据高职院校技术服务产生的经济效益、就业人数、就业去向等定量数据并结合学校服务贡献案例遴选出来的,这一指标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无锡高职教育的社会服务能力还有待进一步提升。另外,根据无锡市2021年度职业教育年报显示,2021年无锡市高职院校的纵向科研经费到款额为5564.3万元,横向技术服务到款额为9107.4万元,技术交易到款额为6381.73万元,平均到10所高职院校,纵横向科研和技术交易年到账满足1000万元及以上的仅3家。这与无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浅层化、教师的科研应用能力不强、技术攻关水平不高等有着直接的关系。
从高职教育社会服务的另一功能社会培训的角度来看,无锡第一产业农业从“十一五”末占比1.7%到“十二五”末占比1.4%再到“十三五”末占比1.0%,15年来,第一产业一直处于平稳下降趋势,这也随即带来一个问题——结构性失业,即原来从事农业的部分劳动力要转向第二、第三产业从事生产和劳动,而这一部分劳动力的职业能力培训,也是政府特别关注的问题。另外,无锡市国民经济“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出,要健全完善终身职业技能培训体系,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未来五年新增城镇就业60万人,支持企业对在职职工开展技能提升培训和转岗培训,这些都需要发挥高职教育的社会培训功能,助力区域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但是,近年来无锡高职院校在技术技能培训服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服务、退役军人培训服务方面做出的努力,离无锡市经济建设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还有差距。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无锡高职院校的社会服务意识不够强,主动对接政府、行业、企业的用人需求、技术攻关和职工培训的精准度不高;另一方面是政行企校四方信息不畅通、不对称,企业存在“用工荒”“技术难题”,缺少专业的职工培训机构、教师和研发人员,高职院校找不到合适的合作与培训对象,政府、行业“牵线搭桥”作用发挥有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