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新时代高等院校教育中的工匠精神培育途径
作者: 孙桂凯 颜显能 于钟凌 陈立华 莫崇勋 邵宇杰 黄俊期[摘 要]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院校作为高等教育的主阵地,要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继承中国传统工匠精神,借鉴西方社会工匠精神的合理内核,凝练新时代工匠精神概念应有的内涵,推进“三全育人”,发挥高校课程思政主渠道作用,密切与社会和企业的联系,在多途径多渠道培养学生掌握专业技术技能的同时,培养其新时代职业道德素养,把工匠精神融入国家和民族的复兴事业,以实现专业技能学习、适应社会发展和个人职业发展的统一。
[关键词]新时代;工匠精神;课程思政;新质生产力;高等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037-07
2023年5月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教育强国进行第五次集体学习。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建设教育强国,龙头是高等教育。要把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作为重中之重,大力加强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推进科研创新,不断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和人才培养质量。要建设全民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学习型大国,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不断提高国民受教育程度,全面提升人力资源开发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因此,我国的高等教育要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和任务,提升劳动者的素质,培育适应社会需要的大国工匠。
新时代对我国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教育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对推动社会生产力发展作用巨大。高等院校不仅要重视学生技术技能培养,而且应该结合新时代需求,塑造技术型人才应有的精神品质。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2]31。这是新时代党和国家对劳动者的期望,也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要“以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集聚力量进行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坚决打赢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加快实施一批具有战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增强自主创新能力”[3]。近几年来,党和国家都对高等院校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要求。
一、 新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力发展对高等院校的要求
进入新时代,我国的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生产力“包括物质生产力和精神生产力”,是“人们在劳动生产中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以使其满足人的需要的客观物质力量”[4]。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也指出,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5]。事实上,生产力在本质上是创新创造力,是人类运用新技术新成果改造自然和人类生活环境,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物质力量。新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力有着与以往不同的本质特征,生产力发展要更关注人的全面发展,只有把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劳动者作为解决社会发展问题的切入点,提高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质,才有可能解决生产力发展的可持续问题。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发展和解决,归根结底离不开高素质的劳动者。
高素质的劳动者对新时代背景下的生产力的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可以说,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就不可能实现新时代社会主义生产力的整体协调性,也不可能解决生产力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换言之,没有高素质的劳动者,就无法解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要矛盾——“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11。新时代,劳动者的数量和质量已有了显著提高,但是对高素质劳动者的培养依然是推进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面[6]。
2024年3月,李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要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强化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支撑[7]。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新质生产力是借助信息技术和科学技术等新兴手段,提高生产效率、产品质量和企业竞争力的一种生产要素,它是在传统生产力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形成的,以科技创新驱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以劳动者(高素质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人才)、劳动对象(知识、信息、技术、数据)、劳动工具(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劳动资料(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的新能源、新材料、新工具、新机械设备、新基础设施)及其优化组合的质变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提升为核心标志。高校是国家科技创新的主力军,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日趋复杂严峻的国际环境,高等教育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时代发展的硬道理。我国建设教育强国的目的,就是培养一代又一代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一代又一代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可堪大用、能担重任的栋梁之材,确保党的事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后继有人。因此,培养一大批掌握新技术新技能,兼备理论知识和新技术操作能力的劳动者,是新时代生产力发展对人才培养在技术方面的要求。新时代生产力发展还在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方面对高等院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通过思政教育方式引导学生传承工匠精神,使社会发展与个人发展相统一。
现代社会人才培养的主要阵地是学校。新时代背景下,高等教育要满足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就要完成双重任务:在培养学生熟练地掌握新技术新技能的同时,多途径多渠道开展思政教育,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二、高等院校教育肩负传承新时代工匠精神的历史使命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已进入新时代”,强调新时代要营造劳动光荣和精益求精的社会风气,这是党和国家在劳动生产方面对社会的价值引领[2]3。新形势下,我国的发展迫切要求各行各业人才掌握新技能,提升产品质量和企业的竞争力,适应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智造”转变的要求。新时代呼唤工匠精神。
传统的工匠精神是指在传统社会生产方式下产生的工匠精神。传统的社会生产方式有别于现代工业社会化大生产的生产方式,传统的工匠精神是在传统的生产活动中对工匠进行引领或强制性约束而逐渐形成的、传统工匠坚持和坚守的职业精神。
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视伦理道德的价值引领、实事求是、以国家制度为保障、强调宏观把控的整体性思维等特征。首先,中国古代工匠的核心理念与中国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均以“道”为核心哲学概念,遵循“以道驭术”的理想追求。“所谓‘以道驭术’,指的是技术行为和技术应用要受伦理道德规范的驾驭和制约。”[8]其次,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重视实事求是。毋作淫巧,不弄虚作假,是中国传统工匠伦理道德的重要内容。《尚书》明确指出,要按照“道”的要求,不做无用的工作,不做玩弄他人、丧失德行的事情(“玩人丧德,玩物丧志。志以道宁,言以道接。不作无益害有益,功乃成;不贵异物贱用物,民乃足。”[9])。《幼学琼林》也指出“然奇技似无益于人,而百艺则济于用。”[10]再次,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宏观把控的整体性思维。北宋官方颁布的《营造法式》类似于今天的设计手册和建筑规范,在序言中,作者李诫曾对这本书的作用概括如下:“功分三等,第为精粗之差;役辨四时,用度长短之晷。以至木议刚柔,而理无不顺,土评远迩,厄而力易以供。类例相从,条章俱在。”[11]中国古代工匠对大型工程的筹划和实施注重宏观把控的整体性思维,对新时代高等教育具有重要的启示。
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具有强调个人品性修养、个人知识积累与迁移、宗教伦理价值导向等特征。首先,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个人品性修养,认为个人的信用和廉洁比知识更重要。古罗马威特鲁威的《建筑十书》认为,建筑师要熟悉历史,能够向他人解释建筑工程某些部分的历史渊源;要通晓音乐,能够将音乐作为一种建造的测量手段运用于工程实践。《建筑十书》还认为,唯有精研哲学,才可以提高个人修养,明白个人的信用和廉洁的重要性:“哲学可使建筑师气宇宏阔,即使其成为不骄不傲且颇温文有礼,昭有信用,淡泊无欲的人。这才是无与伦比的啊!因为没有信用和廉洁确实不可能做出任何作品来的。”[12]其次,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强调个人知识积累与迁移。十九世纪中叶,约翰·罗斯金在论述哥特式建筑的《建筑的七盏明灯》中指出,“我渐渐认识到雕塑和绘画实际上才是要做的一切,认识到长久以来,我已经养成一种习惯,粗心地认为他们从属于建筑本身,而事实上他们才是建筑杰作,认识到不懂雕塑或绘画的建筑师并不比制作画框的人高明,唯一的差别就是规模稍大而已。一旦认识到这一点,一切建筑问题都迎刃而解。”[13]工匠作为制作者的同行,要考量工作是否达到技艺要求的“工匠欣赏”,是否全身心投入地理解雕塑、色彩等的“艺术和理性欣赏”,这是令建筑问题能否迎刃而解的关键。最后,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包含宗教伦理价值导向。德国社会学家韦伯在论述近代劳动专业化分工时指出:“清教徒推崇固定职业的苦行意义,为近代劳动专业化分工提供了道德依据。”[14]245通过韦伯的论述可以知道,西方传统社会和宗教改革时期所有提倡苦行主义的宗教伦理价值,都融入了西方匠人的劳动过程,成为信徒式的劳动:“几乎所有教派内,全部的苦行主义文献中,都充斥着这样的观念,那就是信徒式的劳动,即使收入很低,也是可以博得上帝高度欢喜的。”[14]277西方传统的工匠精神包含着宗教伦理价值导向,并促进向西方现代社会工匠精神转型。
继承中国传统的工匠精神,借鉴西方社会工匠精神的合理内核,这是新时代工匠精神概念应有的内涵。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提出了“三个转变”,即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15]。当前,我国制造业要实现这“三个转变”,就必须由具备工匠精神的高素质劳动者来担当。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就“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提出要求[16]。同年4月,李克强同志在北京召开的高等教育改革创新座谈会上再次强调,“培育工匠精神,践行知行合一,多为学生提供动手机会,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助力提升中国产品的质量”[17]。之后,李克强同志还对“世界青年技能日”活动作出批示:“引导广大青年大力弘扬工匠精神,走上技能成长成才之路。”[18]对工匠精神的弘扬和培育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等教育进入新时代后面临的重要课题。2016年4 月,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精心打磨每一个零部件,生产优质的产品”[19]。在2016年12月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20]。
综上,新时代工匠精神可以概括为一种热爱本职工作,对企业、产品及服务高度负责、精益求精,改革创新、爱岗敬业、奋发有为的精神。高等院校作为现代社会技术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新时代新征程的召唤下培养有责任、敢担当、锐意进取、追求卓越、创新创业的大国工匠,是刻不容缓的历史责任。
三、高等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的主要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21]376工匠精神的培育是新时代高等教育的主题,通过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发挥高校教师在立德树人工作中的主体作用,将工匠精神融入教育的各环节,将学生渴望成长成才、实现人生价值的梦想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结合在一起。具体而言,高等院校培育新时代工匠精神主要有以下三种途径。
第一,充分理解和利用国家各项政策培养学生的新时代工匠精神。
在新时代,高等院校既是知识传授的场所,又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平台。工匠精神作为一种追求卓越、精益求精的品质,对于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和人才培养至关重要。《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了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等一系列激励措施[22]。这些措施的出台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扎根生产一线、钻研生产工艺和职业技能的工作热情。2018年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分类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的指导意见》,指出要建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相适应的人才评价制度,健全技能人才评价体系[23]。同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又印发了《关于提高技术工人待遇的意见》,指出要大力提高高技能领军人才待遇水平[24],同时要宣传表彰优秀技术工人,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国家出台有利于培养工匠精神的各项政策和措施,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的氛围。这些政策从顶层设计层面解决了人才价值的评价问题,使工匠精神的培育有了良好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