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军队院校体能实战化训练策略创新
作者: 何建省 许文保 郭晓峰 谢智[摘 要]在当前军队院校全面推进体能实战化训练的背景下,文章对体能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和现实问题进行了解读剖析,提出了推进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策略创新,旨在为军队院校培养目标的实现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不断提升部队战斗力。
[关键词]军队院校;体能实战化;策略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5)01-0098-05
为贯彻落实习近平强军思想,落实习近平主席关于军队院校教育的一系列重要指示,以培养能打仗、打胜仗的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为终极目标,军事训练必须向实战化转变。体能训练作为军事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必然随着军事训练与实战化接轨[1]。
一、体能实战化训练的本质内涵
体能实战化训练是指以军事任务为先导,与作战环境相适应,为满足作战需要选择与作战任务直接相关的动作技能进行训练的一种训练方式。其本质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任务导向为根本牵引。其核心是训练与今后可能任职的作战岗位有着直接的联系,确保训练内容具有针对性、实用性,使官兵在实际作战任务中能够快速适应和遂行。二是围绕作战任务设置训练课目。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内容和方式都是紧紧围绕实际作战需求来设定的,其优点就是确保训练的实效性,使官兵能够解决实际作战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三是要做到教战为战、战训一致。这意味着训练过程中培养的技能和反应能够直接转化并应用于实际战场,这种一致性有利于提高训练的持续性,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实战效果。四是打造实战练兵环境,筑牢练兵平台。提供符合实战要求的训练场地和平台,包括搭建模拟真实战斗环境的场地和使用高度限时训练技术和设备,这种环境能够提升训练的真实性和效果,使官兵能够在更接近实际战场环境的条件下进行训练和演练,其终极目标是通过模拟实战训练提升部队战斗力。
二、体能实战化训练现状
(一)思想认识出现偏差,实战化训练难以落实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武器装备的不断完善,装备精良在战争中的优势日益凸显,导致部分官兵对体能训练的自觉性不强,对实战化训练的开展不积极、不主动,从而使以往战争的作战形式、人体意识和决定战争胜负的观念发生了重大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体能实战化训练教员的思想认知滞后于现实需求。目前,部分体能实战化训练教员对训练理论、训练模式、训练原则和方法等方面的认识不够全面,在面对单调乏味、随意性大、理念陈旧的训练内容时,仍采用传统的训练方式和方法。二是武器装备发展在思想观念上对体能实战化训练产生冲击。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新的武器装备不断出现,而武器装备的精良程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负,这样就出现了武器装备压制化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人错误地认为部队战斗力高完全依赖于武器装备的性能高,继而认为在信息化战争时代,部队的体能训练要求可以适当降低,甚至不作要求[2]。
(二)训练体系传统,实战化训练难以创新
当前,军队院校体能实战化训练以基础体能训练为主,目的是应对军委毕业联考,实质性开展的实战化训练较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训练内容上,针对性、目的性过强,实战化训练课目过少。这一问题主要体现在以考核达标为基本目的的体能训练上,其多为反复进行身体锻炼的基础训练,考核通过,便视为体能合格。二是训练方法手段滞后。在体育运动领域,S-E-T 悬吊训练法、瑞士球训练法、平衡垫训练法、功能性训练法等运用于训练中已有多年,并取得了可喜的训练成果,而体能实战化训练却多沿用传统训练方法,即使有所创新也仅是在形式上变个花样。在训练方法指导上,多采用重复训练法,不能满足现阶段学员的心理需求和现实要求,也缺乏科学性。三是缺乏科学的训练监测。训练监测既是体能实战化训练具有科学性的重要表现,也是准确把握官兵体能训练状态的重要手段。而在军队院校,先进的仪器和体能检测评价实验室较少,训练效果、训练状态仅靠肉眼观察,全程监控、适时反馈的信息化过程难以真正实现。
(三)各项保障不够充分,实战化训练难以保质
就军队院校而言,场地布置、环境渲染、训练制度是影响实战化训练质量的重要因素,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场地建设上,缺乏效益元素。军队院校场地建设基本上是按照教学需求而设置的、标准的障碍场、游泳馆、田径场、射击场、战术场等,一应俱全。就场地建设的效益而言,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实战性。二是在环境渲染上,缺乏实战元素。能打仗、打胜仗,是军队院校教育的精华,也是开展实战化训练的实质。战争环境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是不可预测的,另外,不同的环境对人的心理也会造成极大的影响,如造成稳定技术的失常、心理的恐惧等,而军队院校环境缺乏实战化氛围。三是在训练制度上,缺乏监控元素。新版《军事体育训练大纲》虽然对训练时间作出了明确规定,但实际上因教学、训练、考核、检查、休假等的冲突,训练落实会受到严重影响。另外,军队院校机关未成立专门的军事训练监督机构,有关部门仅是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抽查,这样势必造成“雷声大、雨点小”的不良现象。
(四)评价机制亟待健全,实战化训练难成常态
现有的考核指标、程序和制度难以真实、全面地反映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实际效果,这可能导致受训官兵在训练过程中未能得到有效的激励,影响他们的积极性和投入度。评价机制亟待健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考核指标上有待更丰富。军队院校是培养学员意志品质、增强学员体能素质的重要教育机构,要以全面发展和实战需要为标准,而不是以考什么练什么、练什么考什么为标准,按照作战任务强化对学员的组织、指挥、技术等综合军事素质的考核评价。二是考核程序上有待更严谨。部分军队院校军事教员既是考官又是施训者,势必会造成一定的人情干扰。建议军队院校机关成立专门的考核部门,从组织程序、人员安排、过程监控、成绩统计、结论公布等方面真正做到严、实、真。三是在考核制度上有待更完善。目前,军队院校存在的突出问题主要是奖罚机制不完善、考核连续性不足等,如在考核结束后,不能根据考核结果及时给予科学评议,导致出现结果好不表扬、结果不好就作检讨的现象。
三、推进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策略创新
(一)牢固树立体能训练实战化的理念
体能训练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基础,是战斗力生成的重要保证。体能训练在新时代背景下需要“为战而练、为赢而训”,所有训练元素都要紧贴实战[3]。具体地说,牢固树立体能训练实战化理念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一是体能实战化训练要实质化。首先要紧贴任务、岗位、环境的实际需求,确保体能实战化训练与战时需求高度统一,不能单纯为了练好体能,也不能只为了应付检查。例如,美军在朝鲜战争中强化了山地作战训练,而在阿富汗战争中则把重点放在了高原环境下的身体素质训练方面,充分体现了“练为战”的实战化目标[4]。其次,必须认识到体能实战化训练对提升作战能力的重要作用。虽然现代战争形式已经发生了改变,体能的作用不如冷兵器时代那么显著,但其仍然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体能实战化训练不仅能增强军人的身体素质、适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还能加快人与武器装备的结合速度,提升整体作战能力。二是体能实战化训练要体系化。体能实战化训练要快速提高效率,确保学员体能与技能、岗位和环境的完美融合,突出“基础—专业—综合—实战”的体能训练精细化指导,树立体系化的体能实战化训练理念尤为重要。首先,要根据学员的专业、岗位和任务需求,进行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具体设计。建立目标模型、内容体系和考核方案的体系化框架,确保不同岗位和任务类型的体能要求得到满足。其次,根据具体设计,细化基础体能、专业体能、综合体能和实战体能的训练课目与内容体系,同时解决好场地设施、教材大纲和训练团队的配套问题。三是体能实战化训练要科学化。首先是通过科学理论指导,不断强化体能实战化训练水平。体能实战化训练涉及身体机能的挖掘和负荷刺激,为避免运动损伤和训练意外的发生,需要运用科学理论给予指导。其次是为提高训练成效,应加强科学动态监测,采用信息化手段全程跟踪、多维度监控。最后是构建体能实战化训练的科学考核评价体系。为准确掌握体能实战化训练情况,应根据岗位和兵种特点,规范考核时间、标准、成绩公布机制,建立体能实战化训练档案,对每名受训者的训练情况进行科学评估。
(二)积极探索体能实战化训练模式
军队院校体能实战化训练模式不能盲目照搬部队,而是要结合以往的研究成果、军队院校的军事训练特点和自身的实际训练经验,坚持以实战为牵引,积极探索多种体能实战化训练模式[5]。一是标准化组训模式。该模式统一体能实战化训练内容,科学组织训练,并进行公正一致的考核评价。军队院校的教育虽已实行多年,但尚不能完全满足现实的实战化军事训练需求。因此,军队院校应根据自身条件创新规范化的体能实战化组训模式,对训练负荷、强度、密度、内容和方法等进行标准化设计,形成既便于操作又具有军校队院特色,同时具备一定可视化的体能实战化训练。二是模块化组训模式。该模式针对不同兵种特点、军事作战环境和任务需求设置具体的体能实战化训练内容,并采用相应的组训方式。现行的《军队院校军事基础教学大纲》在体能基础考核标准上需要进一步细化,应考虑不同岗位的体能实战化水平要求,例如可以通过新兵耐力训练、日常耐力训练和丛林越野耐力训练等不同模块的组合训练,增强实战化训练的针对性。三是基地化组训模式。该模式基于实战条件,利用科学的体能训练调控手段和现代化、信息化的训练设施进行体能训练,并评估体能实战化训练水平,进而实现军队院校与部队的有效对接。
(三)创新体能实战化训练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体能实战化训练要注重内容的多元化、方法手段的多样化,真正把体能实战化训练练实、练精,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创新。一要突出实战化这个核心,在课目设置上嵌入实战化教学内容。首先,积极深化军事基础课目教学内容改革,以难、强、险为重点,探索基于战法背景和战场环境下的基础训练内容,充实与战场对接的教学内容。其次,设置战术情景,开展武装泅渡、野外拉练等实战拓展课目,着重锻炼学员在敌情意识下将基础技能向实战技能转变的能力。同时,立足军事基础课程课目,组织综合应用比武和对抗性竞赛,设置多个实战课目进行战术背景下的连贯演练,重点锻炼学员作战技能的运用和应变能力。最后,以典型战争案例为切入点,挖掘与军事基础课相关的实战化教学素材,培养学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二是要优化体能实战化训练方法体系,科学引入竞技体育训练方法。体能实战化训练是军事训练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对军事训练具有固本强基的作用。当前,竞技体育根据项目特点,创造性地探索出核心力量训练方法,如S-E-T 悬吊训练方法、瑞士球训练方法、平衡器械训练方法、Pilates(普拉提)训练方法等,这些方法手段的使用均取得了亮眼的成绩。军队院校体能实战化训练可移植、借鉴竞技体育训练方法,使之符合体能实战化训练的要求,并对其加以运用,丰富现有体能实战化训练理论和方法体系,不断提升体能实战化训练科学化水平。
(四)加强体能实战化训练教员团队建设
只有建立一支年龄梯度合理、教学理念先进、教学经验丰富和理论知识渊博的师资队伍,才能为军队院校开展体能实战化训练打造平台、创造条件,具体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突破。一是积极拓展再教育平台,锻造过硬教育素质。打造一支高水平的体能训练教学队伍,是有效提高军队学员体能实战化训练水平的前提条件。要坚持每周固定时间组织集中备课、试教练讲,积极推进教学方法手段改革,创新教学理念,促进老中青合作,发挥传帮带作用,大力推动教学培训工作的开展,着力提升教员队伍的整体水平。同时,要拓展再教育平台,鼓励有条件的教员继续深造、考察、研究,提高教员的理论修养和实践能力,全方位提高其综合素养。二是大力创造再教育机会,持续推进人才培养。定期邀请国内外知名运动训练学、运动人体科学、军事训练等方面的专家和教授,开展专题讲座和辅导,不断创造机会让学员与国内外著名专家和教授一起解决训练方法、训练监控、考核评价、运动损伤防护等方面的实际问题,为提升训练效果、快速形成战斗力提供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