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师教育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影响

作者: 罗颖 曾闵 江虹

[摘 要]目前,研究生是国家重要岗位的主要人才来源,如果其综合素质欠缺将导致问题层出不穷。研究生教育是培养高层次人才的关键堡垒,其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文章从教育时效性和能力位差等方面探讨了导师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从周期性开展学术报告、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团队活动、合理规划项目参与、引入联合导师制度四个方面探究了导师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途径。该途径将为后续开展新时代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提供新思路。

[关键词]导师教育;研究生教育;综合素质能力;培养途径

[中图分类号]G64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03-0111-04

近年来,研究生在国家重要岗位上的占比越来越大。本文对2023年国考职位进行了分析,从中发现:中央党群机关和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本级)中仅限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人数占比高达51.3%,其中中央国家行政机关(本级)要求硕士及以上学历的岗位占比高达70%[1]。为了保障优质师资,教育部统计了2012年以来职业学校专任教师规模。从学历结构来看:中高职学校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专任教师占比41%;普通高中教师学历结构不断优化,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教师占比由5%提高到12.4%,增长了近1.5倍[2];医疗卫生行业招收硕士研究生的意愿越来越突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达到了招聘需求量的72.69%[2]。从以上占比可以发现: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学历人员将极大地决定我国未来行业的发展。然而,一些行业频频发生人才素质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思想道德素质问题。目前,学者们对思想道德素质较为一致的定义是:思想道德素质是人们在一定社会规范的思想体系指导下,按照一定的言行规范要求,表现在个人身上的相对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包括思想素质、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3]。然而,一些行业近年来常常出现道德失范问题,例如在医疗行业中,部分医务人员存在“生冷硬顶”的服务态度、价值观偏差的诊疗行为等;在教育行业中,部分教师存在“一刀切”的教育理念、工作作风不够扎实等;在国家机关管理工作中,部分机关党员干部存在追逐利益、贪污腐败、无视规则等问题。一些十分严峻的思想道德失范问题正在上述重要岗位中显现出来,以致医患关系、师生关系、官民关系紧张情况有所发生。二是科学文化素质问题。科学文化素质包含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微观层面指单个公民应掌握基本的自然科学知识、哲学社会科学知识及其科学研究方法,树立科学思想,崇尚科学精神,拥有处理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等[4]。宏观层面指全体公民应具备的科学文化素质。人们只要在微观层面上做好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就能积少成多、聚沙成塔,形成宏观层面的科学文化素质。然而,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中国教育频道与清研咨询联合推出的关于“学术不端暨学术造假”行为的问卷调查[5](2010年)分析指出:超过半数(55%)的调查者认为学术不端行为(如剽窃抄袭、篡改数据等)比较普遍。中国教育网对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进行了调查。统计数据显示:排名第一的原因是“社会风气不良”(63.5%),“自身能力和学术要求不匹配”也超过半数(52.4%)。社会风气不良需要通过微观和宏观的科学文化素质建设循序渐进地改进;而自身科学文化素质水平和要求不匹配则主要体现在个人对科学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不足,科学实践能力和对科学精神的领悟较差,从而引发学术不端。三是身心健康素质问题。身心健康定义为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健康。心理健康比身体健康更重要、更难得。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身体健康。《黄帝内经》里说: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思伤脾、悲伤肺。换言之,情绪会引起身体健康的变化。现代医学研究表明,70%的人由于情绪问题导致身体出现疾病。《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显示,18~25岁组,即大学本科到研究生阶段学生的心理健康指数低于其他各年龄段[6]。因此,在研究生阶段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提升研究生心理健康水平非常重要。

一、研究生教育现状分析

我国研究生培养主要采取为期一年的基础理论知识学习,全程参与的导师责任培养制。

当前,在大部分学校的研究生教育中,一年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育以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为主。以某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该培养方案要求研究生完成基础知识课程学习不低于34学分,其中学位课程学习不低于18学分,必修课程学习为9.5学分,实践课程学习不低于9分。而与德育相关的课程仅占0.5学分,占全部课程学分要求的1.5%,主要由入学教育、素质拓展、学术道德教育等专题思政类课程组成。

导师责任培养制主要指研究生在其学位攻读期间从事的工作由导师决定,由学术委员会监督完成。从研究生培养模式可以看出导师直接决定了“培养什么样的研究生”“如何培养研究生”。在该阶段中,考核研究生培养质量以学术成果为主。同样以某大学信息与通信工程类研究生培养方案为例,其研究生毕业条件包括学术论文发表、发明专利获取、相关比赛获奖等。因此,研究生导师亦着重培养研究生的学术知识能力,轻研究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培养,尤其是思想道德和身心健康方面的素养。

研究生在社会各行各业重要职位中的比重越来越大,却依然发生道德失范问题,说明我国研究生教育和培养模式存在不可回避的问题。同时,研究生阶段是进入社会实现自我价值、践行责任担当、完成个人使命、得到他人与社会认可的一个重要时期,在此期间加强对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导师在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上的重要性

个人综合素质能力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社会素质、自然素质和心理素质,内含了六个基本方面:政治、思想、道德、审美、业务和劳技[7]。当前我国的研究生培养方案重理论思维和能力培养,轻德育、劳技、团队能力培养。

研究表明:课程思政对学生自身综合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将思政教育融入为期一年的研究生基础知识课程是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提升和培养的直接方式[8-9],但是该方式的实施紧密依赖课堂教学,不能满足研究生综合素质教育的长效性要求[10]。同时,研究生阶段的课程专业性较强,专业课程的思政融入点较少,致使该阶段的思政教育容易出现孤岛现象[11],导致课程思政的直观认可度较低[12-13]。劳技和团队能力亦较难在课堂知识讲授中培养出来。

从表层来看,课程思政是针对专业性较强的工科学生进行德育培养的直接手段,但是专业课程的针对性和时限性使得思政教育难以较深、较广地开展。而研究生阶段的第二课堂(即实践)时间占整个学业的2/3以上,该阶段中研究生导师对学生的直观影响是直接且长效的。

(一)指路明灯

导师作为过来人,一言一行均具备引领性和权威性。研究生在遇到学位研读过程中的重要转折点时,总会寻求导师的意见和建议。一位优秀的导师不仅能让学生在学业方面得到突破,而且可以帮助他们找到人生的方向。研究生阶段的科研之路荆棘丛生,每当焦头烂额时,导师要能够抽丝剥茧地帮助学生分析问题、找到症结所在,并给予耐心的指导;研究生在生活上陷入困惑时,导师总是那个能指明方向、启示人生意义的良人。研究生导师就像一盏指路明灯,在研究生阶段引领学生前行。

(二)身为示范

研究生阶段主要意识形态的形成受思维能力、环境、教育主体、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13],而导师作为教育主体,对学生意识形态的形成影响深远。导师的言行会激发学生的倾慕感和趋向性,使得研究生将其吸收内化为自己为人处世的行为。同时,研究生和导师需经过时间的磨合,在科研思路方面统一理念。因此,导师在科研能力、团队管理方式、道德修养等方面的示范行为被研究生模仿,是对研究生最好的且最有力的指导。

(三)精神支柱

研究生在选择导师时,需要将导师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等与自身情况进行匹配,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研究生对导师能力的提前认可。在此基础上,研究生导师具备的高尚品德、渊博知识、卓越才能等对研究生产生了较强的影响力。研究生导师在学生经历科研、生活、学习等困惑或挫败时指导并鼓励他们向前,是研究生的重要支撑。因此,导师不仅是研究生的精神标杆,而且是研究生困惑时的精神指引。研究生导师可合理利用学生对导师的学术崇拜,给予学生正确的政治熏陶和价值导向,促进学生政治思想、科研水平等综合素质能力的发展。

三、导师视角下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培养策略

本文从周期性开展学术报告、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团队活动、合理规划项目参与、引入联合导师制度四个方面,探究导师培养研究生综合素质能力的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科学文化素质,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一)周期性开展学术报告,提升基础科学素质

周期性开展项目组学术报告,要求研究生在规定时间内,以图文形式对本阶段的研究工作进行汇报,这不仅可以促进研究生对时间管理、课题研究进度的把控,而且可以锻炼研究生的表述能力。研究生要侧重对研究课题基本概念的呈现,以丰富自身对课题本质的理解,提升自我基础教育素质。针对同方向的受众,研究生要对课题的深度和难度进行说明,以加强自身对课题的把控。在时间管理层面,周期性学术报告的开展需要研究生对自身课题不断深入研究,循序渐进把控进度。对时间管理、进度把控、表达能力的锻炼是研究生外化于行、实现自身价值的重要过程。

此外,周期性学术报告的开展是对研究生课题研究背景、内容、意义等的考量,通过多对一的方式集思广益。该方法可有效提高汇报者研究工作在不同受众中的认可度,增强汇报者实现自我价值的成就感,完善和丰富汇报者科研工作的内容。

(二)开展多样化的主题团队活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建设

研究生导师及其团队应重视对学生德育的培养,不能只注重专业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团队环境的积极正向作用不仅有助于敦促研究生完成自身学业,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

研究生自入学之日起跟随导师所在的实验室参加课题和科研项目。因此,团队建设即实验室环境建设,对于增强研究生凝聚力极为重要。实验室环境可以从多方面进行联合建设。例如:将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实验室团队建设活动进行关联;集中观看以培养爱国情怀为主题的影片,激发研究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树立和增强自信,增强研究团队凝聚力。总之,应发挥实验室在时间上、空间上的优势,尽可能多地在实验室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和团队建设活动。

(三)合理规划项目参与,增强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能力

实验室横纵向项目对研究生专业知识综合实践应用和团队思维培养影响甚大。研究生在参与实验室项目过程中要完成方案论证、过程实施、仿真和应用验证、报告撰写等。在这一过程中,研究生需将自身所学专业知识与实际项目相结合,以应对项目提出的各项指标要求。这是研究生专业知识外化于行的重要实践,亦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的初探。同时,完成实验室横纵向项目是以导师为主、研究生为辅的实践环节。在该环节中,研究生与导师需要合力完成项目的实施、验收等工作,是促进研究生和导师关系的重要纽带。该环节可以使导师和研究生相互适应彼此的科研风格、行事作风,并让导师挖掘出研究生的能力、依据研究生能力合理分配任务,从而达到个性化培养的目的。

此外,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研究生需与项目需求方进行交流,完善自己对项目背景、指标、应用场景等的认识。该交流过程能够有效提升研究生理解能力、执行能力和团队组织能力,为以后的工作奠定专业基础。

(四)引入联合导师制度,促进综合素质纵深培养

导师及其所在团队虽然在组织架构上是主从结构,即一个团队中存在一个主导师、多个从属导师,但实际上,对研究生负起责任的基本是一两个导师。人无完人,金无足赤。责任导师既有优点又有缺点。要想使研究生在政治、思想、科研、身心等方面得到综合培养与发展,需要研究团队突破自身瓶颈,通过外部资源取长补短。此外,在一对多的研究生培养模式下,一个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难以在总体培养、个性发展上对所有研究生进行面面俱到的把控,以致研究生的特长不能被充分挖掘。因此,实施联合导师制培养是必要的。责任导师及其团队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采取联合辅助机制,引入实践思政导师和第二责任导师对研究生进行交叉培养,以达到取长补短的目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