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理与路

作者: 王艺润 季海菊 范杰玉

[摘 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个鲜明特征之一,因此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具有重要意义。“为何讲好、以何讲好、如何讲好”的理论与现实问题构成论题的基本问题。“为何讲好”的价值在于能够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以何讲好”的要诀在于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社会主义本色、中国特色和世界性亮色。“如何讲好”的路径在于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三个维度”,注重 “三个特性”,打造生态文明育人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特色,用“好故事”照亮中国生态环境之美。

[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教学理路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114-07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总结新时代十年伟大变革时指出,“我们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1]。作为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高校思政课)是传播与弘扬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理论成果的主阵地和主渠道,肩负着为建设美丽中国目标培养时代新人的光荣使命,被赋予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重要任务。因此,探讨“为何讲好、以何讲好、如何讲好”镌刻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基因、树立现代化发展新标杆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具有重要意义。

一、“为何讲好”的学理问题: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价值体现

动人故事是知识载体,塑造价值观是育人目标。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有助于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

(一)能够诠释高校思政课的生态价值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涵盖伦理价值、经济价值和功能价值的生态价值观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文化基础[2],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中国式现代化不可或缺的文化内核。随着中国发展的“颜值”不断提升,生态底色越擦越亮,当代青年学生对于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生态智慧、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等具有强烈的文化自信,但是也容易受到社会和网络上一些戴着伪科学面具、受利益驱逐的“中国生态环境威胁论”的错误干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提出要“积极培育生态文化、生态道德,使生态文明成为主流价值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高校作为宣传、引领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引导青年学生树立正确、科学、系统生态价值观的重要任务。将中国生态文明故事作为重要支撑资源纳入高校思政课,有助于在内容层面增强生态文明教学的多样性和针对性,在设计层面增强教学的趣味性和生动性,在效果层面提升教学的威信力和影响力;既是对“加快建立健全以生态价值观念为准则的生态文化体系”[3]要求作出的现实回应,又是进一步推进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重要举措。

(二)能够强化高校思政课的立德树人功能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的基石;生态文明教育是建设生态文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举措。青少年阶段是人生的“拔节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导和栽培[4]。2021年3月,生态环境部等六部门共同制定的《“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提升公民生态文明意识行动计划(2021—2025年)》提出了“加强生态文明教育,夯实美丽中国建设基础”的任务要求。2022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复信英国弗朗西斯·霍兰德学校小学生时强调:“中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十分重视生态文明教育”。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高校思政课教师必须主动承担起为建设美丽中国培养人才的重要使命。将彰显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抒写中国共产党人使命担当的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深度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与实践,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增强当好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社会的时代新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更加积极自觉地投身到美丽中国的建设中。

(三)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围绕着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目标,中国共产党人领导中国人民不断推动生态文明理论的创新、发展和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攻克了生态环境领域许多长期没有解决的难题,探索出一条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谱写了一曲新时代生态文明之歌。高校思政课作为厚植大学生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的肥沃“土壤”,应充分发挥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肥力”,为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生动且鲜活的生态“养分”。讲好从绿水青山到金山银山的美丽蝶变故事,从黄沙漫天到文旅宝地的点沙成金故事,从雾霾压城到蓝天常驻的久久为功故事,从一棵树苗到百顷林海的塞罕坝奇迹故事……不仅有助于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坚定意志和坚强决心[5],而且能够丰富高校思政课教学的生态素材,强化高校思政课的政治引导功能[6],帮助大学生在了解生态文明建设背后的历史过程、发展现状、未来趋势的基础上探究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发展规律及其相互关系,引导青年学生争做生态文明理念的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

二、“以何讲好”的要诀问题: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本色、特色、亮色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特质和特点,做到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本色,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1]的中国特色,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亮色,让中国生态环保故事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远。

(一)体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社会主义本色

早在唯物史观创立之初,马克思和恩格斯就把历史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来加以考察,“它(自然界)是我们人类(本身就是自然界的产物)赖以生长的基础”[7]、“只要有人存在,自然史和人类史就彼此相互制约”[8]等经典论述揭示了“人”和“自然”的辩证统一。在马克思主义自然观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和发展思想,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可以说,党的百年生态文明建设史就是高校思政课讲述“社会主义社会要合乎自然规律地改造和利用自然,努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最佳素材。在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第六章第二节“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讲授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系统回顾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毛泽东等领导同志鼓励群众植树造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毛泽东同志发出“绿化祖国”伟大号召;回顾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列为我国基本国策,到确立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提出科学发展观;回顾从进入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被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形成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到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清洁美丽世界这一伟大历史进程。教师还可在此基础上向学生阐述“社会主义社会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9]的深刻内涵,帮助学生深刻领会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不仅取决于经济发展水平,而且依赖于自然生态系统这一客观事实。

(二)彰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中国特色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充分把握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文化建设的互嵌性和融通性,以体现中国共产党以系统思维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求索历程,帮助青年认知“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中国特色。

一是要讲好体现高质量生态经济体系的故事。2021年,我国在世界经济中所占份额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的不足5%跃升至18.5%,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国单位GDP能耗较2012年累计降低26.4%,年均下降3.3%[10],取得的“绿色发展”奇迹惊艳世界。教师在教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第十二章第二节“建设美丽中国”时,可以通过缙云“茭鸭共生”模式、浙江“前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长江经济带的绿色“蝶变”等发展故事,帮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设美丽中国既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目标,又是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必然要求[11]。二是要讲好体现高标准生态政治体系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各级领导干部以“坚持正确政绩观”为指导,以“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胸怀,把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在《思想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治沙治水的故事、石光银与荒沙碱滩抗争40多年的故事,向学生讲述中国共产党人以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奋斗精神“开发和建设祖国辽阔秀丽大好河山”[12]的责任与担当。三是要讲好体现高品位生态文化体系的故事。“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13],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包含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元素,高校思政课可以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生态价值,精心提炼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态智慧,灵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培养学生的绿色价值观。在讲授《思想道德与法治》第四章第一节“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时,教师可以带领学生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中曾经多次引用的“子钓而不纲”“天不言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取之有道,用之不竭”等先贤名句,以充分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帮助学生进一步牢固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四是要讲好体现高水平生态社会体系的故事。2021年,生态环境领域8项约束性指标顺利完成[14],极大提升了人民群众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活的幸福感。在进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第八章第二节“科学发展观的主要内容”讲授时,教师可以讲述京津冀大气污染治理、梁家河的变化、毛乌素治沙等百姓受益、国际点赞的生动范例;从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互关系的视角,教师还可以向学生阐释“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内涵,展示我国“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的实践成果[15]。

(三)凸显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世界性亮色

生态环境问题是当今时代面临的一个中心问题,也是一个全球性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庄严宣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1]这是中国共产党的崇高境界和人类情怀,高校思政课要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既要坚持中国立场,又要树立全球视野。

一方面,讲好以全球视野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故事。我国在积极、高标准地履行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基础上,不断制定“绿色发展”的新目标。例如,我国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战略,制定并出台了包括能源、工业、交通运输等重点领域的实施方案,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进行《形势与政策》教学时可以开设“双碳”专题,讲述中国首个百万吨级CCUS(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诞生的故事、北京2022年冬奥会低碳场馆的故事等,帮助青年学生了解“双碳”目标实现的必要性与紧迫性。另一方面,讲好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故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保持良好生态环境是各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强调“面对生态环境挑战,人类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命运共同体”,主张“国际社会应该携手同行,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之路”[16]。在进行《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第十章第二节“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教学时,可以通过讲述2019年浙江杭州圆满承办世界环境日活动、2021年春城昆明成功举办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第十五次缔约方大会(COP15)第一阶段会议等我国积极组织的生态文明主场外交活动,有力彰显我国“努力为全球治理贡献中国智慧和力量”[17]的大国形象,帮助学生进一步厚植爱国情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青春力量。

三、“如何讲好”的路径问题:高校思政课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的条件与要求

在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如何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坚持“三个结合”、把握“三个维度”、注重“三个特性”,把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讲深、讲透、讲活”,用“好故事”照亮中国生态环境之美。

(一) 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要坚持“三个结合”

1.以内容为根本,将故事内涵与听众特征相结合

“讲故事”之所以能够产生巨大作用,正是因为其能使讲述者与听众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产生思想上的共鸣。在高校思政课中讲好中国生态文明故事,需要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专业区别、地域差异等因素,结合相关的课程内容,有针对性地挑选故事主体、渲染故事情节、加强思想教育。例如,教师在讲授“理想信念”内容时,以年龄为抓手,选择青年学者蔡杨星克服困难“菌草援外”的故事,让学生从青年人的奋斗中体会到“一带一路”是一条“直达人心的路”;法学院校的教师在讲授“尊法学法守法用法”内容时,以专业为抓手,选择讲述甘肃祁连山生态被破坏、陕西秦岭北麓违建别墅、青海木里矿区非法开采[3]等破坏生态环境的典型案件,让学生从专业角度认识到我国生态环境立法从量到质的全面提升是推动美丽中国建设的重要支撑;不同地区的教师在讲授“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内容时,可以充分挖掘本地资源,以地域为抓手,如北京的教师可以选择“APEC蓝”的故事,重庆的教师可以选择“临江河清水东流”的故事,南京的教师可以选择“废弃矿坑变公园”的故事,以便拉近故事主体与学生的情感距离,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纳教学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