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应用及启示
作者: 蒋东平
[摘 要]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领域代表性模式之一,其认为所有的心理症状或困扰均起源于人际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高校书院制育人模式也十分注重培养和拓展学生的人际关系能力。书院提供的是真实社会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具有现实性、教育性、锻炼性、培养性,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的则是专业设置范畴中的人际互动,具有实验性、咨询性、辅导性、治疗性。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适合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开展,且具有良好效果,二者可以相互促进,共同在高校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疗效因子对高校书院育人工作的开展具有丰富和有益的启示。
[关键词]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高校书院制模式;人际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17-0138-05
高校书院制是我国高校近年来在借鉴欧美大学住宿学院制的基础上,糅合了中国古代书院的特点建立起来的创新性学生教育管理组织[1]。当前,我国高校书院制改革是一个重要趋势。据统计,截至2022年12月,全国共有122所高校成立了394所书院[2]。书院是高校育人的基础和前沿阵地,很多学生心理问题的形成、表现、识别、辅导、危机干预或预后跟进都发生在书院或与书院有关。心理育人也是书院育人体系和通识教育的重要方面,如何加强心理健康工作和构建书院心理育人体系是一个重要的命题。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领域代表性模式之一,其创始人欧文·亚隆(Irvin Yalom)是斯坦福大学终身荣誉教授、美国团体心理治疗领军人物。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认为人们内心的困扰均源于人际冲突,最好的解决之道就是利用团体的动力去化解[3],最大的特点是聚焦人际关系,这与书院制育人理念有内在契合之处。书院制一个很重要的育人理念也是致力于拓展学生人际经验,特别是混住制书院,为学生创造尽量多的正式和非正式交流机会,深化学生对自己和他人的认识[4]。相关文献显示,已有部分关于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我国高校中的应用研究[5-6],但有关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与高校书院制模式内在的契合性或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书院中的应用的研究还较少。随着高校书院制的进一步发展、书院心理育人功能的发挥、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或完善,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势必在书院中得到应用和推广,本文试图在这一领域作初步分析探索。
一、高校书院制模式与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的契合之处
高校书院制模式与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理念和实践应用上有很好的契合之处,可以相互结合,共同在高校心理辅导和心理育人工作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理念上,二者都非常注重人际关系和人际互动。书院鼓励学生拓展人际交往,与不同宿舍、不同专业的同学多交流,并通过丰富多样的书院活动来最大限度地搭建有助于学生在课堂内外交流互动的平台,以开阔学生的眼界,帮助其积累人际经验。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主要也是通过成员在团体中的互动来改善人际关系。团体如同社会缩影,只要时间足够,成员在团体中的互动就会不可避免地呈现出其在团体外日常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和关系模式[7]。通过成员当下的互动、历程阐释和相互反馈促使成员觉察自己与他人的人际关系模式和给彼此的感受,在观察和体验中学习调整自身人际互动模式,在团体中尝试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并将其应用到团体外的真实社会生活中,从而形成良好的社会生活适应性[8]。书院提供的人际关系经验是真实生活中的人际互动,具有现实性、教育性、锻炼性、培养性,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提供的则是专业设置范畴中的人际互动,具有实验性、咨询性、辅导性、治疗性,二者相互促进但又互相不可替代。在实践中,书院设有包括心理咨询室、团体活动室在内的很多育人空间,是集文化和生活于一体的混合实体空间,具有“隐形教育”功能[9]。以书院为依托来开展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具有很好的文化氛围和环境设施条件,且书院之间或书院内部有不同学院、专业、年级、性别的学生,方便在招募团体成员时将相同专业或相同班级的学生安排在不同团体。
二、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应用及效果初探
汕头大学已有十几年的书院制改革经验。2008年,汕头大学首先设立了大陆第一家本科四年全程住宿学院——至诚书院。2017年,汕头大学全面实行书院制。本文以在汕头大学两所书院先后开展的两期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为例,对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书院制模式下的应用及效果进行探索。
(一)团体成员及方案
两期亚隆式团体都面向全校各书院学生招录,采取自愿报名和访谈筛选的方式确定成员,两期团体各10名学生,1名带领教师(笔者),都是在春季学期开展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期团体10名成员来自6个学院,9个专业,3个年级,5男5女。第二期团体10名成员来自7个学院,10个专业,3个年级,4男6女。每周在固定时间和地点开展一次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第一期团体心理辅导持续开展了14次,每次1.5小时;第二期团体心理辅导持续开展了15次,每次2小时。在第一次团体心理辅导正式开始前,教师面向全体成员召开一次团体介绍会,向成员说明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开展的具体形式、团体心理辅导的疗效因子、团体心理辅导文化、团体心理辅导设置等,并让成员签署保密协议。
(二)团体心理辅导效果
运用匿名问卷对团体心理辅导效果进行评估。第一期使用自编问卷,内容包含1~10级评分项目和开放式陈述项目,第一期团体心理辅导总体效果如表1所示;第二期使用通用团体心理辅导反馈调查问卷,内容含1~6级评分项目和开放式陈述项目,第二期团体心理辅导总体效果如表2所示。
从上表可以看出,两期团体心理辅导都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且第二期效果更为良好。
通过归纳团体成员对问卷中部分开放式题目的回答发现,成员最主要的收获表现在两方面:
一是通过团体成员的真实、充分的相互反馈,让成员对自己和他人有新的、更为全面和客观的认识,如“体验到不同的人的思想和故事,与之前接触的朋友的思想有很大的不同。在别人的问题和思想中也看到与自己相似的地方”“对自己有更多的了解,知道了平时自己给别人的感觉,以及大概知道改进的方法” “认识到自己平时给别人的第一印象,了解影响自己情绪的原因” “对自我有所了解以及别人对自己的一些看法,让自己有所思考”“知道自己会给陌生人阴暗的印象”“更能看清自己了,之前对自己是存在一些幻想的”“认识到自己属于被动型,不够主动” “自己的交流模式有问题,虽然朋友挺多,但关系不够牢固” “明白别人不同的人生,懂得理解与包容他人”“从很多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同一个问题,不同的角度解读出来的内容不一样”。
二是基于对自己或他人所产生的新的认识,让成员有了尝试新的行为模式的动力、信心或勇气。例如,“在日常生活中更加勇敢地表达自己心里真实的想法”“多了一点改变的勇气”“更为主动了,能够适当在团体外表达自己的负面情绪、可以与他人分享一些自己的经历”“让我更深刻地了解自己的内心,了解自己的所思所想,以及如何成为更好的自己”“自己要更加积极向上了”“在思考方式上有一些潜移默化的影响吧,会对人际关系中的一些情感话题变得更敏感”。
团体成员的主要收获也印证了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原理,即成员在团体中的互动会呈现出其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人相处的模式,通过团体中成员间的相互反馈,可以使成员对自己有更好的认识,知道自己带给他人的感受,也能更好地认识他人,故对自己和他人都有更全面的了解,从而能在团体中作出改变,尝试新的行为模式并获得成员新的反馈,能将在团体中习得的行为模式应用到真实社会生活中。
三、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疗效因子对书院心理育人工作的启示
团体心理辅导疗效因子是指在团体心理辅导中促使团体成员产生治疗性改变的因素,亚隆将其归纳为希望重塑、普遍性、传递信息、利他主义、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提高社交技巧、行为模仿、人际学习、团体凝聚力、宣泄、存在意识因子等十一个方面[7]。在前述两期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实践中,大部分的疗效因子都有呈现,团体心理辅导疗效因子和上述实践效果可以给高校书院心理育人工作带来很多启示。
(一)充实心理育人工作队伍,开展专业心理咨询、辅导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七部门联合印发的《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 年)》对高校心理健康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高校心理健康工作的专业化发展、书院制的逐步普及、一站式社区建设和书院心理育人体系的构建,在书院配备专业心理工作人员或加强心理工作队伍建设是必然趋势,是构建书院心理育人体系的基础性工作。以开展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为例,带领者需要具有相关资质和受训背景,这有助于形成安全、信任、坦诚、开放的团体文化和较好的团体凝聚力,能够推动团体成员自由地互动。带领者需能识别每名成员的人际关系模式,运用“历程阐释”和“此时此地”等技术进行合适干预[7]。在十一个疗效因子中,虽然有些因子在日常现实生活中也存在或较易产生,但有些因子如原生家庭的矫正性重现、团体凝聚力、存在意识因子等, 则一般需要在专业的心理咨询、辅导中才能产生或较好触及,从而使所有疗效因子整合起来,对心理健康起到更深入的促进作用。
(二)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知识或社交技巧的宣传培训
在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十一个疗效因子中,排在第一位的是希望重塑,它是指团体成员相信团体能带给其帮助或改变,这个“相信”的信念本身就是一个很重要的、起到积极疗效的因素,让成员对解决自身困扰重新树立起希望。只有具备这种积极信念,团体成员才会更积极、更主动地参与团体互动,也更能带给其他成员和团体整体以积极影响。另外,传递信息因子也使团体成员能够获得很多关于心理学的信息,团体带领者的教导式指导和成员间的建议或忠告,对改善成员的认知也有很大帮助。从希望重塑和传递信息的角度看,在开展书院心理育人工作时,十分有必要加强对心理咨询辅导和其他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科普,消除学生对心理咨询可能存在的偏见或顾虑,促进学生对自身心理困扰的合理认知,使更多的学生在有需要的时候愿意寻求或接受心理咨询辅导。另外,亚隆认为社会学习——基本社交技巧的培养是所有治疗团体的疗效因子 [7] 。从提高社交技巧因子看,书院可以在日常教育活动或心理健康工作中有针对性地开展知识宣传等工作。
(三)搭建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平台,拓展学生人际关系
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的特点是聚焦人际关系,将看起来与人际关系无关的症状或困扰通过转换为人际关系方面的障碍而在人际互动中予以化解。十一个疗效因子基本和人际关系有关或是在人际互动中产生。书院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或成效就是拓展学生的人际关系,故在书院搭建多种形式的人际交往平台以拓展学生人际关系,也是构建书院心理育人体系的重要方面。值得提出的是,除一般性的较为浅层的学习生活社交平台外,书院也应积极搭建有助于学生进行较深层次交流的人际交往平台,越能让学生在其中放心地表达真实的、深层的自我,并得到他人真诚的、非恶意或指责性的反馈,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越有帮助。比如,汕头大学开展多年的户外教育项目获得了很好的心理育人效果,特别是持续时间较长的高海拔徒步露营、南极科考、海洋划艇等项目。野外环境下,成员在连续多天的共同生活协作、共同努力中对自己和对队友往往都能产生更深的认识,对拓展或改善成员的人际关系具有非常积极的作用。
(四)发展各种形式和具有凝聚力的学生团体
在亚隆式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凝聚力泛指使团体成员留在团体中的所有力量的综合或团体对成员的吸引力,成员在团体中感觉温暖、舒心、有归属感,成员重视团体并感受到自身价值及被其他成员无条件地接受与支持。在具有凝聚力的团体中,成员能与他人进行情感交流,然后被他人所接纳,这能改变其原先可能坚信的自己是令人讨厌的、不被接受、不可爱的信念,具有很好的治疗意义[7]。归属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在日常生活和高校育人实践中,具有较为严重的人际关系困扰的人往往难以融入团体。这启示我们在书院心理育人工作中应注重发展各种形式和具有凝聚力的学生团体,让不同的学生都有机会找到或融入一个让其有归属感的团体。目前已有学者论述了高校学生社团书院制建设的可行性[10]。
(五)开展服务性和利他性活动
利他主义疗效因子指的是团体成员通过相互给予支持帮助从而使彼此都感到获益,获益既来自其他成员的共情、支持、建议等,也来自自身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感受到自身的价值。亚隆提出,刚开始参加团体心理辅导的成员通常士气低落,深感自己无法为他人提供任何有价值的东西,长期以来认为自己是一个包袱,当发现自己对他人很重要时,这种体验会使他们振作起来并感到自豪[7]。这启示我们可通过积极开展服务性和利他性活动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例如,汕头大学较早就开展了服务学习模式的公益实践活动,2012年开始将其列为全体本科生的必修课,且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其能与心理教育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11]。这值得在书院育人体系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