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课程劳育”体系构建与实践探索

作者: 王利强 周立斌

[摘 要]基于《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和《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要求,文章提出“通过课程形式开展劳动理论和实践教育”的概念,即“课程劳育”,将“通过劳动教育课进行显性劳育”和“通过挖掘各类课程劳育元素开展隐性劳育”过程中所有依托课程载体开展的劳动教育都纳入“课程劳育”范畴,涉及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思想政治课程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劳动教育、成长指导类课程劳动教育等。高校推进“课程劳育”的实施,要建立健全“课程劳育”多部门协同机制,不断增强教师“课程劳育”意识和能力,持续创新“课程劳育”内容和载体,让“课程劳育”真正做到落地、落细、落实。

[关键词]“课程劳育”;劳动教育;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2-0071-05

为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劳动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意见》明确要求“在大中小学设立劳动教育必修课程,系统加强劳动教育”,对高校更是提出“明确劳动教育主要依托课程,其中本科阶段不少于32学时”的要求,同时强调“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为落实《意见》,教育部于2020年7月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指导纲要》),再次明确劳动教育目标、内容、途径、关键环节和评价要求等。《指导纲要》要求“强化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注重围绕创新创业,结合学科专业开展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一方面,在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程中设置专题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另一方面,在思想政治课程、各专业课程内容中融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结合已有研究,本文将“各高校依托自身优势,开展劳动教育课程建设”凝练总结为“课程劳育”。探索高校如何利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实施“课程劳育”,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课程劳育”的概念与内涵

“课程劳育”概念最早见于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向兵发表的《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该如何加强》,文章提出,加强高校劳动教育工作,要系统建构“课程劳育”“专业劳育”“思政劳育”和“实践劳育”“四位一体”的多元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1]。“课程劳育”概念的提出在《意见》和《指导纲要》发布前,指专门开设劳动教育通识课程,如劳动科学概论、劳动概论等[1],其内涵与《意见》中“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的新要求并不完全契合。近年,相关学者对“课程劳育”概念和内涵的研究经历了由“名”到“实”,再到“名实相符”的过程[2]。

江苏海洋大学的高勇等提出“全课程劳动育人”概念,认为“全课程劳动育人”需要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协同、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协同、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协同、现实课程与虚拟课程协同,应通过引导教师潜心劳动育人、突破专业学科课程壁垒、实现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等途径实现劳动育人目标[3]。此观点虽在《意见》和《指导纲要》发布前提出,相关概念也未精简为“课程劳育”之“名”,但其内涵符合《意见》和《指导纲要》要求,揭示了“课程劳育”之“实”。基于《意见》和《指导纲要》中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雷世平等对“课程劳育”的内涵作出全面阐释,认为“课程劳育”是指通过主动挖掘各类课程的劳动教育元素,采取融入、渗透形式,对学生进行劳动价值观熏陶和引导的隐性教育活动[4],任何课程都包含劳动教育元素,都要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都具有劳动教育的功能[5]。董娟娟认为“课程劳育”是以课程为载体,将劳动教育元素全面渗透、隐性施教的教育活动[6]。

“课程劳育”概念的提出在某种程度上借鉴了“课程思政”理念,但内涵结构又与之稍有区别:课程思政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日常思想政治教育的补充,将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使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课程教学和改革的各环节、各方面;而“课程劳育”是在部分高校“重劳动轻教育”甚至“只劳动不教育”的现实情况下,基于《意见》和《指导纲要》要求,相对于“仅通过实践方式开展劳动教育”而提出的“通过课程形式开展劳动理论和实践教育”概念,其侧重点在于“课程”二字。因此,“课程劳育”不等同于“课程思政”,应将“劳动教育课程显性教育”和“通过挖掘各类课程中劳动教育元素开展隐性教育”两大类中所有依托课程载体开展的劳动教育都纳入“课程劳育”范畴,目前主要涉及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思想政治课程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劳动教育、成长指导类课程劳动教育等几类。

二、“课程劳育”课程体系构建路径

高校劳动教育的课程实现形式有多种,可独立设置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或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也可在已有相关专业课程或思政课程中增设劳动教育模块,学生通过不同模块学习累计32学时。无论是集中设置课程,还是分散组织模块,都需紧扣《指导纲要》要求,结合学校专业实际进行科学设计,不能“打折扣”“搞变通”,简单以劳动实践活动代替劳动教育课程。本研究在现有理论基础上进一步拓展了“课程劳育”的内涵,将所有依托课程载体开展的显性劳动教育和隐性劳动教育都纳入“课程劳育”范畴,对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思想政治课程劳动教育、专业课程劳动教育、成长指导类课程劳动教育五类“课程劳育”的实践路径进行探讨。

(一)显性“课程劳育”的实现路径

1.劳动教育理论必修课:注重学生需求,持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

劳动教育理论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分为三个层次。首先,要加强对学生的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讲授内容涉及“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及其时代发展”“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的内涵”“劳动品质”等;其次,要求学生掌握职场通用的劳动科学知识,涉及“和谐劳动关系”“劳动者心理健康”“劳动法律”“社会保障”“劳动安全知识”等内容;最后,引导学生把握劳动发展新趋势,讲授内容包括“未来劳动”“创造性劳动”等[7]。在理论教学过程中,授课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需求,持续优化理论教学体系,在“加强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教育”目标层面,讲清楚“马克思关于劳动的基本观点是什么?”“为什么说劳动是人的本质活动?”“马克思劳动观在今天是不是已经过时了呢?”等问题。通过不断挖掘家国情怀、理想信念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教育要素,激活劳动教育的内在生命力,引导学生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比如,在讲授“劳动品质”中的“吃苦耐劳”内容时,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农业大学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的回信中提到的“青年人就要‘自找苦吃’”为例,结合习近平总书记的七年知青经历展开讨论,引导青年学子利用暑期社会实践走进中国乡土深处,理解什么是“吃苦耐劳”、什么是“实事求是”。此外,劳动教育理论课程内容要接地气、有青春鲜度,要善于引入学生关注的正能量话题,比如在讲解“耐劳”品质内涵时,以网络红人李雪琴提出的“攒塑料袋”话题吸引学生关注,阐述“在遭遇挫折和困难时,总有一个‘塑料袋’能派上用场”,引导学生深刻体会在人生的道路上要吃得了苦、耐得住寂寞。

在“掌握职场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目标层面,高校专职辅导员作为授课教师,要善于从大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入手,在劳动教育课程中渗透日常思想政治教育,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核心素养。比如在讲授“劳动安全与卫生”内容时,引入宿舍卫生和用电安全,以贴近学生日常的警示案例引导学生强化对劳动安全与卫生的认知。将用电安全、宿舍卫生、考试诚信等与劳动教育内容相关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搬到劳动教育理论课堂,既达到劳动教育“掌握职场通用劳动科学知识”的教学目标要求,又潜移默化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和价值引领,其育人实效性远超辅导员日常灌输说教。

在劳动教育推进过程中,理论课程也需对应实践教学活动。比如,在讲授“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内容后,组织学生在课后开展“找到您,谢谢您——感恩身边劳动者实践体验”活动;在讲授“劳动法律”内容后,组织学生课下寻找身边与求职就业相关的劳动法律故事,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在讲授劳动安全知识内容后,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对校园安全隐患进行排查,并将形成的相关调查报告反馈给学校有关部门;等等。

2.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结合学校特色,强调身心参与和手脑并用

劳动教育实践选修课建设必须完成两个任务:一是提升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的自觉性与深度,二是在劳动教育实践过程中自觉引入对当代劳动世界复杂性课题的讨论[8]。在劳动教育实际推进中,各高校通过多种方式开展理论与实践教学,比如汕头大学开设服务型劳动特色课程,以“服务学习”为理论基础,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区服务为目的,以团队的体验式学习为组织形式,以社区公益服务为主要内容,以规范的课程管理为准则,培养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每门课程1.5学分,其中理论13学时、实践32学时,共45学时。以汕头大学“社区公共设施艺术化——韩江流域爱心救生竿再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理论教学内容以课程性质及特色为主,包含“劳动教育理论”“艺术公益常识”等内容,以社会实践方法为辅,包括“社会调研方法”“社会公益组织志愿者服务”等;实践教学部分以社会调查为依据,按社会需求和课程人物进行分组,设计、执行小组活动方案,包括“公共设施艺术化”“救生竿再设计”“宣传推广”等内容。学生通过实践劳动锻炼、跨专业团队合作,加强专业知识应用能力,做到“心手合一”,同时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此外,该校的“韩江三角洲地貌景观资源调查与保护行”“适老化环境与健康实训——老龄人口健康促进项目”等劳动教育特色课程将理论讲授与社区服务相结合,将外部现实世界融入课堂,增加学生人际交往机会,促进学生成为团队领袖和合作者。劳动教育特色课程的学习实用有趣,避免了单纯说教和简单重复劳动,符合大学生动作技能、智慧技能的水平和成长规律。

(二)隐性“课程劳育”的实现路径

1.在思想政治课程中融入劳育内容

高校开展劳动教育,要发挥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主渠道、教学主引擎、思想引领主阵地的作用,形成德育、劳育协同效应。比如,在讲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中的“延安大生产运动”内容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对“延安大生产运动”展开讨论,顺势引导学生追忆延安大生产运动的艰苦岁月,从延安精神中找寻力量,运用到学习生活中,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程中,教师要讲解清楚“马克思主义是如何理解劳动的”以及“马克思对劳动认识的过程”,深化马克思主义劳动价值观教育;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教师应加强对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的重要论述中对“劳动发展观”“劳动价值观”“劳动教育观”的阐述;等等。

除了在思政课堂理论讲授中深化劳动观教育,思政课教师还要在思政课程实践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践行“课程劳育”理念,善于依托“大学生讲思政课”等相关实践活动载体,指导大学生组建团队,结合思政课有关章节或专题进行教学设计,通过“行走的思政课”“场馆里的思政课”创新讲授方式,坚持小切口讲大道理、身边人讲身边事,引导大学生在理解“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的过程中深化对思政课“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习近平劳动观”等相关内容的认识和思考,展现新时代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精神风貌。

2.在各类专业课程中融入劳育内容

高等学校各学科、各专业教师要系统深入学习劳动教育相关文件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对加强劳动教育的新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发展变化和学生生活实际,积极探索劳动教育融入各类专业课程的新路径。

目前,在各学科专业课程中融入劳育内容尚无相关教材作为参考,高校教师大多将“课程劳育”作为课程思政的一部分,参考课程思政相关教材和建设思路或在课程讲授中融入劳育内容。不同专业的“课程劳育”侧重点应不同。比如,历史学、哲学类专业的“课程劳育”要引导学生掌握劳动在唯物史观中的本体论意义,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对马克思主义劳动观的继承与发展;文学、艺术学类专业“课程劳育”要着力培养学生艺术创作的“人民性”观念,积极弘扬“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主旋律;医学类专业的“课程劳育”要注重加强学生医者仁心、救死扶伤的职业伦理教育;等等。

专业课程劳动教育是对专业课内容的重新认识、梳理和挖掘,与“课程思政”理念一致。专业课程劳动教育不能生搬硬套,也不能死板地要求教师每节课都必须有劳育内容的设计。专业课要以原本的专业内容为主,根据教学内容,因时、因地、因材挖掘并融入劳育元素,肩负起立德树人的神圣职责。

3.在成长指导类课程中融入劳育内容

成长指导类课程包括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业基础等课程,以上课程教学目标在于促进大学生形成以创造力为核心、就业力为根本的核心竞争力,通过教学引导和辅导,帮助大学生自我设计并实施大学生涯规划、学业规划、职业规划、创新创业计划等。成长指导类课程将学业、就业与创业贯穿从入学到毕业的全程,通过课上系统宏观指导与课下个别指导相结合,长期推动学生思考和动手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