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校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应用实践探索
作者: 周献策 苏俊吕[摘 要]落实立德树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高校思政课的核心使命。为了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广西外国语学院立足于四史馆实践教学基地资源条件,结合校内校外需求,探索“行走式”实践教学模式。四史馆实践教学的开展,有助于学生加深对世情、国情、党情和区情的认识和了解,正确认识党和国家所处的历史方位,找准自身目标和定位,争做新时代好青年,勇担新时代使命。
[关键词]四史馆;“行走式”实践教学;实践教学;高校思政教育;思政课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2-0109-06
一、四史馆简介与依托该馆开展的实践教学活动概况
(一)四史馆实践教学基地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三次视察广西,对壮乡人民饱含浓浓深情,对广西加快发展提出了殷殷嘱托,为凝心聚力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广西全面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广西外国语学院(以下简称我校)牢记党和国家的要求和期望,推动全校师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2021年投入400多万元建成了广西民办高校首个校内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四史馆。
四史馆坐落在我校五合校区,与图书馆连接,位于图书馆一楼右侧。馆内集图片、文字、音视频设备于一体,涵盖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等内容,以百年党史为主线。除了固定展板,还增加了多块电子屏幕,配备有学习讨论的空间,动态更新图片、视频、线上学习资料,不断丰富、拓展学习内容,为广大师生提供了直观形象、图文并茂的学习平台。我校思政课依托四史馆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不断把爱党爱国教育引向深入。
(二)依托四史馆开展的实践教学
自开馆以来,四史馆成为我校校内外思政教育开展实践教学的重要平台,不仅是校内全体师生重要的实践教学基地,而且成为南宁市其他高校、社区和我校周边中小学开展思政教育实践教学的重要地点。
截至2024年5月,进馆参观和学习的校内师生累计3万多人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联动取得新成效。我校的各门思政课程依托四史馆均已开展了实践教学,专业课程基于四史馆开展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也已实现常态化。
为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我校党政部门以此为契机推动教学模式创新,为周边慕名而来的社区党支部、中小学校等开展“四史”教育实践提供便利,打造高校思政教育和校外单位合作的典范。不仅如此,教师还通过主题实践教学实现校内四史馆和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的协同联动,实现立德树人教学目标。
二、依托四史馆推进“行走式”实践教学探索的开展
(一)思政课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主题实践教学
传统的思政课对学生主体的感性需求和实践需要重视不足,较少在具体的社会环境中采用具体的应对方法 [1] 。与高校以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相比,恰当运用四史馆馆藏主题链式的内容,不仅有助于满足教师实践教学任务完成的目标要求,而且有助于有效满足大班学生参与实践教学的需求,同时还能够兼顾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贯穿思政课程教学过程的实践主题是“‘史’于初心、‘衷’于信仰”。2022年上半年,我校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正式利用四史馆平台开展实践教学:组织学生参观四史馆,学生选定某个历史时期的人物进行调研并撰写调研报告。2022年下半年以及2023年上半年通过四史馆优化思政课程实践教学内容,不同课程通过不同的实践教学设计方案突出上述实践主题。2024年,继续积极依托四史馆推动教学模式革新,探索思政课程与专业实践、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的崭新的实践教学。在“行走式”实践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学主题任务进行沉浸式体验并完成任务,使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不断丰富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中的真实体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以更加科学、多元化的教学方式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
(二)专业课教师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开展课程思政项目制小组实践教学
将思政课实践教学与专业课实习相融合,形成全方位育人格局,发挥各类课程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 [2] 。我校特色专业——小语种专业依托四史馆实践教学基地,组建项目制课程思政学习实践小组,利用四史馆展示内容,组织翻译、专题演讲、红诗朗诵和红歌比赛等活动,以增强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进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其正确的三观,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依托四史馆开展的课程思政项目制学习实践,主要是引导学生通过沉浸式体验来完成项目任务:学生探索四史馆中不同历史时期的英雄人物事迹或名言警句背后的故事,并运用小语种进行翻译,随后在四史馆相关区域进行学习成果的分享与展示。项目制小组的实践教学过程遵循以下步骤:首先,学生自主选取研究主题;接着,师生共同探讨选题的可行性;然后,学生自主设计项目研究方案,根据方案自主开展研究,并在研究完成后进行项目成果汇报展示;最后,师生共同评价项目成果。这一过程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锻炼他们的研究设计、实践操作和团队协作能力,而且有助于加强他们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对历史文化的认同。
专业课教师引导学生在四史馆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后,学生分组深入探讨并翻译选定的历史内容。各组学生通过专题演讲和朗诵四史馆中的英雄就义诗或自选的相近主题诗词,展现各自的专业特色。例如,外语专业的学生用外语进行朗读,播音主持专业的学生则运用播音技巧进行朗诵。红歌比赛作为创新思政课实践教学的一种方式,既丰富了教学形式,也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通过项目制学习,学生得以缅怀革命先烈,深刻体会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从而激发了他们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三)学校打好组合拳,用四史馆主题内容创新思政教育模式
不断加大推进“青马工程”建设力度。学校团委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推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铸魂育人,同时利用现有实践教学资源优势,将思政小课堂和社会大课堂有机结合,为党培养了一批信仰坚定、能力突出、品学兼优、作风过硬的青年人才。一方面,学校做好“青马工程”建设的顶层设计,在全校公开选拔一批优秀的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另一方面,为引导学生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青马工程”培训班教师结合授课内容推荐学生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并在四史馆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使学生以史为鉴溯初心、绽放青春担使命。
学校党政部门开展多种形式的“四史”学习活动,不断推进基于四史馆的主题实践教育,拓宽育人路径。例如组织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举办“学党史、强信念、跟党走” 党史知识竞赛活动、党史学习教育专题读书班会、年度“四史”学习教育专题民主生活会、“四史”学习教育总结大会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实践教学的广度和深度。
学校致力于拓展四史馆作为实践教学基地的功能,实现校园内外实践教学资源的整合与互补。通过这种方式,构建一个连贯的教育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在不同的教学环境中获得深刻的学习体验。此举旨在帮助大学生更深入地了解区情。各学院依据自身专业课程育人目标,挖掘、利用四史馆里与课程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资源。教学过程首先从四史馆的“行走式”实践教学开始,引导学生进行沉浸式体验,为后续的校外实践活动打下基础。接着,组织学生参观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让学生在实地考察中获得感悟和体验,并通过活动总结,鼓励学生撰写心得体会,分享他们的参观学习经历和所获得的知识与启示。
三、依托四史馆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产生原因
新时代思想政治工作要在清醒认识和准确把握时与势在我、变与不变同在、危与机并存的基础上,着力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基层基础工作和方法渠道力量上的守正创新,全力落实好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的根本任务 [3] 。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呈现出新的特征,实践教学平台、方式、主客体随着时代的发展变化不断发展变化,这一特点决定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需要根据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找寻问题解决方法。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基于四史馆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目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以下不足之处。
(一)实践教学未充分有效发挥四史馆功能
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的教师基于四史馆开展的实践教学取得明显成效,但四史馆的多样化功能未被充分开发利用。其主要原因一方面是实践教学课时太少,大多数都是2课时80分钟,在有限的时间内无法充分利用和展现四史馆所有功能。专业课教师因为在四史馆开展的课程思政实践教学一般都安排一个课时,任务相对比较容易完成。另一方面,思政课实践教学都是大班教学,一个班的学生一般有八九十甚至上百人,人数多使得四史馆的实践教学功能难以有效发挥,在课时量少、学生人数多的现实情况下开展的实践教学难以保证质量。
(二)基于四史馆开展的实践教学方式单一
依托四史馆开展为期两年的实践教学,教学方式基本都是“行走式”实践教学,但有些教师开展“行走式”实践教学只是带着学生走走看看,看完就下课。“走路不走心的行走教育”不仅对后续开展实践教学产生不利的影响,而且也无法完成立德树人的教学目标。其主要原因,一方面在于教师对实践教学的重视度不足、准备不足,很多教师授课比较随意,放任学生自主安排,而忽视实践课效果,在实践课开展过程中,缺乏引导学生对实践的反思,缺少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另一方面,依托四史馆开展实践教学受空间所限,对教学内容的升华和创新有局限性。四史馆的主要内容是中国近现代史的发展脉络和对其主要事件的描述。实践教学还会涉及馆内没有展示的内容,教师对拓展的教学内容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教师在有限的空间和时间内进行创新的能力欠缺。
(三)教师开展实践教学的能力比较薄弱
我校教师基于四史馆平台开展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相关能力比较薄弱,最突出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一是缺乏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相结合的研究,对实践教学立德树人的具体目标把握不精准,出现落实偏差。二是实践课堂管理能力欠缺。发生这种情况主要是因为学生人数多,很多学生由于被前面同学遮挡看不见老师讲课而对上课内容不走心,这同时也说明教师在上课过程中对学生的管理不到位。三是在实践教学中管理学生的方式过于简单。在学生完成任务阶段,教师担心个别学生早退,直接在馆外把守,或者派学生看管学生。四是在实践教学中对四史馆展示的历史事件的解读深度不够。由于参观四史馆的学生大多对中国近现代史有所了解,也可从四史馆墙上文字了解相关历史事件,而对历史事件背后的相关情况进行深入解读则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我校教师在基于四史观开展的实践教学中对历史事件的解读大多停留在表面上。由于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中,很多教师缺乏相关能力,因此难以实现实践教学目标。
(四)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深度不足
学生是开展实践教学的主体,确保学生在教学中有获得感是重要的教学目标,然而学生参与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究其原因,一是学生对思政课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最重要的是专业课程的学习,公共课只要能拿到学分即可,和未来就业没太大的关系,无须花时间去深入学习。二是实践教学活动的组织安排存在不足之处,有的教师组织学生在四史馆开展演讲活动,有的小组准备不足,存在全程念稿子现象,导致学生实践教学获得感较差。有的实践教学活动,小组内部分工不合理,存在小组长包揽全部任务、提问环节中其他组员对内容不熟悉等现象。三是学生在思政课大班实践教学中,对老师布置的小组任务不够重视,不去主动完成。学生对思政课不重视、不主动完成任务、参与实践教学深度不够等现象不利于实践教学任务的有效完成,影响立德树人教育效果。
四、依托四史馆开展思政课“行走式”实践教学路径优化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