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探索

作者: 夏妍

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赋能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探索0

[摘 要]文章从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建立实施的重要性以及负责人的主要作用、具体职责、管理与考核出发,阐述该制度如何从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督导工作、教学基层组织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面赋能该校的内涵式发展。

[关键词]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高校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01-05

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专业领域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院校,要根据党和国家的相关教育要求以及地方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和本校办学优势,确定有本校特色的办学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作为推动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服务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内涵式发展应体现在注重加强产教融合、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建设等方方面面。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内涵式发展过程中,要将人才培养置于学校工作的中心地位,不断完善人才培养质量的标准体系,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着力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

作为应用型本科高校的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以下简称通达学院)于2022年建立了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由南京邮电大学共建学院(下文简称共建学院)和通达学院共同选聘了第一批专业、课程双负责人,有24个专业、13个课程群共计70位左右的专业、课程负责人,他们在提高专业、课程建设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发挥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建立并实施专业双负责人制度对加强通达学院专业发展规划建设、培养方案优化、品牌专业建设、产教融合、督导工作、教学基层组织建设等多方面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建立并实施课程双负责人制度是有效开展课程建设的有力抓手,可为通达学院课程建设提供保障,有利于促进课程资源整合、课程体系建设、教学内容改革、师资队伍建设。因此,挑选专业、课程负责人应挑选那些在本专业领域有所成就的学者,以达到教授治学、教育管理去行政化进而提高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目的。

一、专业、课程负责人的主要作用与职责

通达学院的专业、课程第一负责人均来自共建学院,主要协助共建学院教学院长开展专业、课程建设相关工作,而专业、课程第二负责人则由专业所在二级学院(下文的“学院”和“二级学院”均指通达学院的二级学院)的教研室主任或教学骨干担任,协助第一负责人做好专业、课程建设相关工作。这样既能确保专业、课程负责人的质量,也能确保专业、课程负责人足够了解学院的院情,从而保证专业、课程负责人工作的顺利开展。为了进一步加强学院专业、课程建设,充分发挥专业、课程负责人在相关建设工作中的组织和带头作用,进一步提高专业建设质量、课程教学质量,形成目标明确、责任到人的专业建设、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工作运行机制,通达学院制定并实施了《本科专业负责人遴选与管理办法》和《本科课程负责人遴选与管理办法》。这两个文件是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运行和考核的重要依据,也是顺利开展学院专业、课程建设以及其他相关教学管理工作的制度保障。

(一)专业双负责人是推动专业建设的负责人以及品牌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实施者

专业双负责人作为各专业建设的规划者和负责人,负责各专业的师资队伍建设、专业规划和发展、培养方案的制(修)订、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等工作,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把握专业建设的目标方向,制定符合通达学院发展定位的专业发展规划。(2)在熟悉专业建设规律和行业发展需求的前提下通过调研和论证,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3)为通达学院课程、课程群以及跨专业课程做好建设规划。(4)作为专业师资队伍的沟通桥梁,打通专业建设的各个环节。(5)作为品牌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建设的组织实施者,能清楚意识到品牌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持续的工作,结合通达学院的现实条件做好整体规划,在组织开展专业建设过程中既注重完成标志性成果,也考虑人才培养模式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促进学生成长等多方面工作的有效开展。

(二)课程双负责人为课程建设和课程体系构建提供系统支持

课程双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和课程教学管理工作,全面负责课程建设规划,制订课程教学目标,组织编写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教学设计,组织和参与专业建设、基层教学组织相关教学活动,负责课程师资队伍建设;负责教学资源分配;组织开展经常性的教学研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竞赛等活动对本课程的青年授课教师进行教学研究工作的指导和培养,使其执教能力和学术水平得到提高;负责开发课程教学资源、本课程(群)的教学安排与教学实施工作,确保本课程(群)的教学质量和水平。目前通达学院为14门(个)平台课程(群)遴选了课程双负责人,具体课程(群)名称如表1所示。

(三)专业双负责人负责组织开展专业建设的相关工作

专业第一负责人负责制定并实施本专业建设规划、编制本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制(修)订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产教融合、实验实践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重大事项的组织落实工作;专业第二负责人负责对工作计划或方案的具体落实进行跟踪、监督、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并及时向学院负责人和专业第一负责人报告。其具体职责如表2所示。

(四)课程双负责人需要全面参与课程各教学环节的组织、管理工作,保障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水平

课程双负责人负责课程建设与教学组织工作、课程教学团队建设、课程教学资源开发、课程教学改革、课程教学管理以及课程或课程群的教学安排,保证课程的教学质量。其具体职责如表3所示。

二、专业、课程双负责人的管理与考核

(一)专业双负责人的管理与考核

专业负责人的工作考核由通达学院的教务处组织,每年1次。根据工作职责,简化考核程序,量化考核指标,将考核结果报教务处核发工作津贴或核算教学工作量,具体细则由教务处协同各共建学院和二级学院制订。对考核合格的专业负责人按期核发其相关工作津贴或核算其相关教学工作量,并可续聘;对考核不合格者停发其相关工作津贴或停止核算其相关教学工作量,并取消其专业负责人资格。

(二)课程双负责人的管理与考核

课程负责人的聘期为3年,每年考核1次,经考核合格可续聘,考核工作由教务处组织实施,具体由教务处和课程所在共建学院和二级学院确定,考核结果作为课程负责人职称晋升、岗位聘任的优先条件,课程负责人在聘期内享受专项津贴。

三、专业、课程双负责人为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专业、课程负责人以其影响力和号召力来调动广大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科研工作,关注人才培养模式优化、课程体系建设、教学管理、教材编写等工作的积极性,营造促进教学研究和深化教学改革的氛围,不断提升通达学院人才培养质量保障机制实施效果,提高专业、课程建设质量,更好地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专业、课程负责人应兼具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企业工作经验,除了做好日常专业、课程建设工作,在品牌专业、产教融合专业、“金课”、课程思政项目等申报和建设过程中也应发挥重要作用。品牌专业建设、产教融合专业建设是一项长期且复杂的系统工程,包含人才培养方案制订、课程体系优化、教学内容建设、教材建设、实验实践基地建设等,需要专业负责人来组织并协调开展。“金课”打造、课程思政等课程建设是品牌专业建设的一部分,也是品牌课程建设、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标志性成果之一。

在产教融合专业建设中,专业、课程负责人联合产业教授将专业知识与前沿技术相结合,联合编写教材讲义,加快课程教学内容迭代更新步伐,系统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实践教育教学体系,加强实习实训环节,增加实践教学比重,丰富实践教学内容、方式和途径,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职业技能。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为打造特色专业、品牌专业、一流课程和产教融合课程提供了制度上和组织上的保证,为通达学院内涵式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持。

四、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为督导工作、教学基层组织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提供支持

专业、课程负责人兼任通达学院督导。教学督导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在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中具有积极作用。他们主要负责监控本专业以及本课程或者课程群的教学各环节质量,定期或者不定期地向专业所在学院反映情况(其中书面反映每学期至少1次),每学期听课不少于10节课(至少包括5位教师)。专业、课程负责人参与每学期安排的1次期中教学质量检查,重点检查教学秩序、教师教学质量、教学实习环节的准备和实施情况、学生学习情况等,做到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问题,保证教学正常开展。

实施课程双负责人制度不仅有利于明确课程建设的主体,对专业基础课程、公共基础课程等教学量大、教师多的课程起到统筹管理的作用;而且有利于优化基层教学组织,让有经验的教师有更多机会向其他专业、其他课程的教师进行经验传授,实现资源共享、协作。教学团队采取以课程(群)为单位的组建原则,有助于打破专业之间的壁垒,尤其能够使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彼此融合,提升教师的教学水平,统筹安排任课教师的教学工作,发挥任课教师的优势,促进其进行教学方法的切磋以及教学内容的渗透和融合,增强教学团队的吸引力、凝聚力和创造力,促进课程教研活动的深入开展,也为通达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添砖加瓦。

目前通达学院有15个基层教学组织,其负责人多为教研室主任,而课程第二负责人主要由教研室主任或者教学骨干担任,有利于促进基层教学组织的有效运行。通过建立和实施课程负责人制度,把课程建设和管理的权力交给课程负责人,明确责任主体,从而保证每门课程的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建设质量。

五、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相互促进

(一)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鼓励专业、课程负责人积极参与到教师评价、学生评价、第三方评价的体系中

教师评价:专业、课程负责人以其丰富的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经验参与制订专业建设、课程建设质量评价指标,根据培养目标、毕业要求、就业情况、核心课程以及培养方案进程表里的理论课、实践课设置开课情况及评估要求制订质量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在课程建设评价方面,主要评价课程的教学内容、相关知识点是否与最新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要求一致,教学是否合理采用慕课、雨课堂、智慧教室、混合式教学、产教融合等资源与方式方法,课程教学大纲是否体现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把课程思政元素融入其中,学生的专业技能、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的培养是否符合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等方面。

学生评价:专业、课程负责人要指导任课教师积极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加强对学生线上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课堂互动,课后利用作业来检测学生对每节课内容的学习情况,加强过程化管理,增加章节测试、期中测试等。

第三方评价:专业、课程负责人要加强产教融合,定期召开相关会议,校企共同承担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与实施、专业课程评估、评教、评学等工作,确保专业建设、课程建设与行业、企业最新的发展要求相符。此外,要做好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动态跟踪,建议与第三方优质公司进行深度合作,开展专业评估、专业认证、课程评估、毕业生调查与分析等。建立校内教学状态数据库,分析通达学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实现人才培养质量的持续提高。

(二)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监督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的有效运行

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监督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对通达学院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进行有效管理。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的常规教学检查包括教学质量监控、教学督导、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教学状态评估、学生评教、学情调查等工作。日常教学检查主要是检查开学前的准备工作和开学后第一周的教学秩序,包括教师上课迟到、早退、缺课与教学等情况,学生到课率、课堂纪律等。如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问题应及时向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反馈并要求其进行调查和整改。期末考场秩序检查主要是检查监考、巡考工作以及考场纪律等。除了常规的教学检查,毕业论文(设计)和实习实践教学的专项检查也是重要工作之一。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兼任通达学院督导,每学期有听课任务,监控本专业或者本课程或者课程群的教师授课情况,定期或者不定期地以书面报告的形式向专业或者课程所在学院和共建学院进行反馈,配合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教学督导开展检查工作。学院评估、专业评估、课程评估需要专业负责人和(或)课程负责人参与,这些评估也是评估专业负责人和(或)课程负责人工作质量的手段。因此,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应认真履行好自己的工作职责。学生评教结果也是教师发展与教学质量评估中心评估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工作质量的一个参考。如果学生对该专业、该课程不满意或者相关考试不及格率较高,专业负责人、课程负责人就要高度重视。总之,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对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的工作有着重要的监督作用。

六、结语

应用型本科高校内涵式发展离不开专业负责人和课程负责人职责的履行,通达学院的相关实践表明,建立与实施专业、课程双负责人制度有利于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拓宽青年教师的专业视野,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促使专业结构得到进一步优化,使专业布局更加合理,进而提升专业、课程建设质量。

[ 参 考 文 献 ]

[1] 王广琨.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中高校的评建策略[J].高教论坛,2022(9):57-59.

[2] 林晓飞,黄志甲.新工科背景下课程负责人制度建设的实践探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8(2):71-73.

[3] 邵瑞影,刘纪新,宋慧.工程背景下人才培养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研究[J]. 船舶职业教育,2022,10(3):59-61.

[4] 渠琛玲,马洁慧,张玉荣,等.粮油储藏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研究[J]. 现代商贸工业, 2022,43(19):189-190.

[5] 黄杨慧敏. 面向新工科的跨学科课程质量提升策略研究:以 N大学为例[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20.

[6] 刘立凡,王志红,周倩倩.“给水排水管网系统”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 教育教学论坛,2023(4):108-111.

[责任编辑:林志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