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模式的探索

作者: 罗操

[摘 要]在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理论讲授与经典阅读并重”的模式有助于学生深刻地理解抽象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有效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课后作业与专题讨论互振”的模式有利于学生准确地把握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不断从中汲取优秀的思想文化养料;“编撰实践与科研案例分享”的模式有益于学生拓宽知识结构和学术视野,逐步培养问题意识和创新精神。

[关键词]史学概论;教学改革;课程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57-05

史学概论是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课程,其所探究的内容包括唯物史观、中外史学史、历史学研究方法与编撰方法、史学研究者的基本素养,而这四个基础性问题都是史学研究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和最基本的问题,也是史学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如何在日常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系统、全面、准确地理解和践行马克思主义历史观,自然成了史学概论授课教师必须认真思考的问题。尤其2020年5月28日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以来,每位一线教师不仅要紧紧围绕国家和区域发展的需求,还要密切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切实让所承担的各门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形成协同效应,构建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大格局。因此,笔者在“三全育人”理念的指导下,把教育教学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更新历史学专业知识储备和史学概论课程教学技能,努力把思政元素有机融入史学概论课程教学中,进而增强学生的使命担当意识,引导他们矢志不渝地听党话跟党走,争做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一、理论讲授与经典阅读并重

史学概论课程作为我国高校历史学专业的一门基础理论课,一般设在二、三年级。此时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基础,乃至已建立起一定的理论观念,但囿于自身理论知识、认知能力的有限性和史学概论课程本身抽象、艰涩的特质,他们很难对史学概论课程显示出高昂的学习热情。因此,如何在“三全育人”理念下改变史学概论课程“较为枯燥单调,内容玄奥,不易理解,西方历史哲学的东西较多,名词术语多”的窘况[1],使学生产生较强的学习兴趣和意愿,是一线授课教师必须通过教学内容安排、讲授方法选择等解决的教育教学问题。

在内容安排上,史学概论课程授课教师要本着提升学生理论素养的宗旨,重点讲明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以便让学生在历史感和时代感结合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的理论水平,进而在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去学习历史、认识历史、研究历史和解释历史。按照学界的通行看法,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是两个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的研究领域。历史理论是人们在研究宏观历史过程中积累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如历史发展的阶段性、规律性、统一性、多样性,历史发展的趋向,以及对重大历史现象和众多历史人物的评价的原则与方法,等等;史学理论是人们在研究史家、史书、史学流派、史学思潮等史学现象和史学活动过程中积累和概括出来的理论,如史学的目的、史家的修养、史书的编著、史学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史学在社会实践中的作用等等。但史学活动也是一种历史活动,它也应当被包含在历史理论所概括的一切历史现象之内,而史学家乃至一切从事社会实践的人对历史的研究、评论,也都在史学理论所应当总结和概括的范围之内[2]。既然明了了历史理论与史学理论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史学概论课程授课教师就不能在课堂上只讲历史理论或史学理论,而是要把二者等量齐观,分别予以系统讲授。唯有如此,学生才能一方面掌握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及其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中的创造性发展,另一方面批判地吸收借鉴中外史学理论中的优秀遗产与合理成分,为日后从事历史研究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以历史理论为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学概论》第二章“唯物史观与历史研究”包括唯物史观的创立与发展、唯物史观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辩证运动三方面内容,精要地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过程和基本观点,旨在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唯物主义历史观。根据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对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经典性表述,这种放诸四海而皆准的普遍真理包括基本矛盾的观点(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关系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社会革命的观点和意识形态反作用的观点等等。这些观点无一不表现出高度的理论性、概括性和抽象性,因而教师在课堂教学环节要注重把知识传授与理论训练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理论素养和认知水平。

例如,教师在讲解社会革命的观点时,首先要探明社会革命到来的原因。由于旧的生产关系已经无法适应发展了的生产力的性质,而且还成为发展了的生产力的桎梏,若要使生产关系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求,就必须打破这种生产关系,发起社会革命。其次要梳理出社会革命的过程。社会革命先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这对矛盾开始,尔后发展到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这对矛盾当中,所以社会革命的实质就是要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最后要联系中国近代历史变革的事实,加深学生对社会革命观点的理解。在中国近代史上,由于代表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于是产生了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而革命的首要任务则是夺取政权,改变上层建筑的主要部分,随后在新的政权领导下,建立新的经济基础,即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与之相应的是,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也要发生或慢或快的变革。这一讲授模式避免了理论流于空玄、脱离实际的窘境,事实也证明此种阐述效果良好,受到学生认可与好评。

为了使学生深刻理解社会革命的观点、有效把握革命质变的过程,经典阅读是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结合学生的培养方案和其他课程的学习安排,一方面,教师应要求学生认真阅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只有回到文本,学生才能真正了解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和发现唯物史观的过程,精准掌握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真谛,并始终把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说的“一经得到就用于指导我的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放在心上。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泛读张海鹏主编的《中国近代通史》。只有结合具体的历史事实,学生才能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系统地把握中国近代历史的发展轨迹,于以政治史、革命史为基本线索的叙述中体悟近代中国从“沉沦”到“上升”的历史进程。在这一独立阅读的课上、课后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督促学生对阅读的内容进行思考、归纳和整理,以便准确地理解理论原意和史实真相,形成系统认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和思考问题的积极性。

也正是得益于上述理论讲授与经典阅读并重的教学模式,学生最终对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开放的理论系统——唯物史观有了深刻的认识,并自觉地以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指导自己的学习,不断充实自我、完善自我知识结构,努力成长为21世纪史学发展要求的优秀史学人才。

二、课后作业与专题讨论互振

史学概论课程讲授的是系统地学习和研究历史的指导性理论,授课教师除了要求学生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理论,深刻领会贯穿其中的立场、观点和方法,还应要求学生深入了解我国史学史的发展历程,并以严肃的态度看待我国史学研究中的优良传统,进而致力于传承和弘扬我国史学的宝贵遗产,为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繁荣兴盛贡献力量。在授课过程中,要想达成这一教学知识目标和情感价值目标,教师既要以“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主题为核心,着眼于“重视修史”“追求信史”和“经世致用”等内容的探讨、延伸与拓展,更要在世界范围内的各种思想文化和观点学说处于相互交融和互相交锋的背景下,整合中国历史、考古等方面的丰富资源,帮助学生从中汲取优秀的历史文化素材和思想文化养料,在体现继承性和民族性、原创性和时代性、系统性和专业性上下足功夫。

鉴于史学概论课程内容的高度概括性,授课教师可在具体教学环节就“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进行专题式讲授,引导学生认识中国史学优良传统的重要价值,调动学生对课程内容的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创造性。一般而言,中国的传统史学自产生之日起,记史求真与社会功用之间就存在着辩证统一的关系。前者是为了认识历史的真相(某一史事的存在及其始末),后者是为了把握历史的内在本质(历史真相对于现实社会的价值和意义),二者并非各自独立,而是相互依存。关于这一教学内容的设计,授课教师既要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史学概论》的知识体系了如指掌、融会贯通,又要避免照本宣科,可从六个方面重新组合经世致用理念的知识结构:“一是宣扬‘神器有命’,对王权的合法性作出神意解说;二是彰善瘅恶,宣扬和维护纲常名教;三是以史为鉴,重视对历史教训的汲取;四是以史资政,重视对历史经验的总结;五是颂扬功德,确定皇朝的历史地位;六是正统之辨,旨在维护本朝的正统地位。”[3]教师深入讲出学生在教材上看不到的东西,努力给学生以全新的感知与收获。如此一来,学生不仅能够围绕王权合法性、纲常名教、政治治理、政权地位、政治统绪等问题去理解中国传统史学的经世致用理念,还能够深刻地体悟出客观历史是观照当下社会的基础。为了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史学社会价值和客观史实之间关系的认识,授课教师需要从知识的迁移方面选择足以引起学生阅读兴趣的材料,引导学生去把握历史撰述中求真、存信的根本原则。笔者所举史料是吴缜《新唐书纠谬·序》中关于事实、褒贬、文采等历史撰述理论体系的论述,通过对三者在逻辑上的联系、主次层级上的顺序进行合理化分析,阐明“为史之意”的根本在于把握事实和“还原”历史真相,价值判断方面的见识和文字表述方面的修养都是建立在事实的基础之上的,反之,褒贬和文采便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毫无价值可言[4],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事实的重要性,自觉尊重历史事实和追求信史,以更好地认识历史、把握现在、观察未来。

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专题式教学不是“满堂灌”“一言堂”,而是有学生的大量参与,即实施群言式的研讨模式,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充分显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有鉴于此,笔者把探究意识与讨论方法贯穿于专题式教学的过程当中,把课后作业“如何认识中国古代的信史原则”与深入发掘、总结中国古代史学的丰富遗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深入思考、相互讨论中对中国史学的优良传统之一——“秉笔直书的原则”与“追求信史的目标”有全新的认识。经过充分准备,学生们在课堂讨论中就“追求信史”问题纷纷给出自己的理解。比如,A组根据孔子“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信史主张和史学实践,讨论《论语》中孔子强调务必尊重客观事实、力戒主观臆测的诸多言论,揭示古代史学家著史“取信于当代,流传于后世”的目的。B组依托“赵盾弑君”“崔杼弑君”的历史情节,讨论史家不畏强暴和秉笔直书的著史精神,呈现古代史家重事实而贵信史的撰史宗旨。C组根据司马迁《史记》、司马光《资治通鉴》搜集史料的范围、考辨史料的方法,讨论他们追求客观事实、敢于直面社会阴暗面的撰史信念,展示古代史家对于前人和前史的历史主义态度。D组依托刘知几《史通》中著名的《直笔》《曲笔》篇章,讨论古代史学界始终存在着直书与曲笔对立的现象,揭示古代史家即便兰摧玉折,也仍然要坚持“据实直书”的自觉追求。E组根据乾嘉时期盛行的考据之学,讨论王鸣盛、钱大昕、赵翼等人在史学领域服膺“实事求是”和“无征不信”的学风,呈现古代史家批判“春秋笔法”而探寻历史真相的努力目标。也正是通过课堂讨论,学生们在交流中拓展了思考的空间,梳理了古代史家追求信史的历史脉络和优良传统,并一致认可古代史家自觉追求信史的传统做法和崇高精神。而如何科学地继承古代史家追求信史的优良传统,同时坚决剔除曲笔、讳饰的错误做法,则是摆在学生和教师面前的终生课题。

事实上,学生们在收集资料、阅读文献、课堂讨论的过程中已经深切地感受到秉笔直书与追求信史的重要性。无论古代史家以何种体裁撰述历史,他们的史学作品不仅共同记载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历史,还呈现出中华各民族之间的历史共识和凝聚力以及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民族精神。基于此,授课教师要注意提醒学生应该坚持科学的唯物史观和方法论,自觉地继承我国古代史学的文化遗产,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为推动中国特色历史学的繁荣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总之,授课教师依托课后作业,让学生在阅读文献、收集史料的基础上参与讨论,不仅可以提高讨论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还可以锻炼学生运用具体史料阐明观点的能力,从而很好地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重建。

三、编撰实践与科研案例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