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的可行性探究

作者: 胡小玲

[摘 要]针对目前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边缘化的问题,文章以四川省两所地方师范院校的231名英语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探析在英语专业二年级设置文学课的可行性。研究发现,大部分学生认为可以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认为这有助于学生尽早培养文学兴趣和提高英语语言能力。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二年级文学课程应选择经典的、启发性强的文学作品,并采用以作品赏析为主的多模态的教学方法和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

[关键词]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可行性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71-04

文学课对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然而,受实用主义教育观念的影响,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在较长时期内处于被边缘化的尴尬境地,英语语言技能课程和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则较受重视[1]。一些高校过于强调英语语言的工具性和应用性,使得英语专业的课程沦为训练语言技能的工具课。此外,复合型外语人才培养的过度复合,容易导致贸易、金融、法律等相关专业知识课程“喧宾夺主”,而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文学课则被忽视。最直接的表现就是文学课的课时被缩减[2]。课时的紧张往往导致教学内容繁多的文学课堂缺乏师生深层次互动,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大多数文学课堂又采用“文学史+选读”的传统教学模式[3],偏重文学史的介绍,不够重视学生的文学阅读体验和课堂参与,这就容易导致课堂沉闷,学生的文学兴趣不高。实用主义教育观念、文学课程的设置问题和教学问题等使得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程日益被边缘化。

考虑到学生文学赏析能力及人文素养的培养和提升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且大部分高校英语专业的文学课程在高年级才开设[4],有专家提出低年级开设文学课程的想法。程爱民等在其英美文学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中建议“学生对英美文学课的兴趣应当从学生一进入大学时就开始培养”[5]。蒋洪新也曾提出将文学课提前到二年级并贯穿后面的3年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6]。韩亚元调查了6所综合、文科和理科类大学英语专业的二年级学生对低年级开设文学课的态度[7]。金衡山对华东师范大学英语系师范方向的文学课程低年级化设置进行了改革试验[8]。然而,他们并未对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的可行性展开调查研究。因此,笔者试图从学生层面对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程的可行性进行调查,并探析在课程设置、教学以及考核等方面需要重视的问题。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调查了四川省两所地方师范院校的231名英语专业二到四年级学生。为了保证调查结果的准确性和普遍性,本研究以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为研究对象,这主要是出于以下方面的考虑:二年级学生正处于文学课程设置的计划起点,能够根据现阶段的学习状况提供最为直接的课程开设意见;三、四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段时间的文学课程,具有一定的文学课程体验,能够对文学课程设置提供重要的参考性意见。本研究并没有将一年级学生列入调查范围之内,这主要是考虑到他们刚刚进入大学,还处于学习适应期,并不能为本次调查提供较有参考价值的反馈。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相结合的方式开展调查。本研究参考韩亚元《高校英语专业文学课低年级化的可行性探析》一文中的调查问卷[7]进行问卷编制。笔者在2023年2月对四川省某所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二到四年级的74名学生进行问卷预调查,在此基础上对问卷进行了适当调整。问卷由非量表题和量表题构成,共17题。问卷内容包括学生英语文学阅读的基本情况,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态度,对课程设置、教学以及考核等方面的看法。正式问卷通过问卷星于2023年7月向调查对象发布进行调查,共回收231份有效问卷。

笔者还在2023年8月对两所地方师范院校的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访谈。本次访谈遵循自愿的原则,并同时兼顾不同学习成绩水平的学生,共选取了30名学生(二、三、四年级各10名,这30名学生均参加了2023年7月开展的问卷调查)进行集体座谈。因访谈时间正值暑假,大部分学生已经返家,本次访谈依托腾讯会议完成,时间约80分钟。访谈的目的是了解英语专业学生对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意见。访谈问题如下:

(1)你觉得是否应该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为什么?

(2)如果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你觉得最大的阻力是什么?

(3)关于文学课在二年级开设,你还有哪些想法?

二、研究结果分析

(一)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基本情况

从调查统计结果来看,英语文学作品阅读的现状并不乐观。阅读了10本以上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仅占3.90%,54.98%的学生只阅读了1~3本。在即将毕业的大四学生中,阅读了10本以上英语文学作品的学生仅占5.36%,17.86%的学生并未阅读过任何的英语文学作品。显然,学生的英语文学作品阅读量远低于英语专业本科生应达到的基本阅读量,因此,学生的英语文学赏析能力堪忧。调查数据还显示出,3个年级学生的英语文学阅读量基本保持在一个水平。这表明,虽然高年级开设了文学课程,但是这对学生的文学作品阅读量的影响并不大。通过与学生的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原因在于现有的文学课程以文学史的讲解为主,较少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在进入大三、大四后,由于学习任务加重,加上考研及就业等压力,大部分学生无暇阅读英语文学作品。其实,在大二阶段,学生已有一定的能力进行英语文学作品的阅读,并且大二阶段也是学生阅读的黄金时期。因此,想要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阅读兴趣、提升其文学赏析能力,可以充分利用好大学二年级这个阅读的黄金时期。

(二)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接受度

调查结果显示,55.84%的学生赞同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程。65.37%的学生认为,英语文学兴趣应该尽早培养,实现从低年级向高年级循序渐进的过渡。大三、大四学生的赞同比例分别为54.35%和75%,赞同率明显高于大二学生(44.58%)。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有学生提到,经过一年级的学习迷茫期,自己在二年级时学习目标明确,能专心进行文学阅读;三年级时因学习任务重,往往感觉学习动力不足;四年级时因考研、就业压力大,无法静心进行文学阅读。在大二学生中,表示不确定是否应在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占比为44.58%,与赞同率持平。通过访谈,笔者了解到部分大二学生认为自己词汇量少或缺乏文学基础知识,无法判定自己能否在二年级学懂文学课程。

(三)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学习困难评估

在关于学习困难的调查中,56.63%的二年级学生表示无法确定自己能否学懂文学课程,这再次说明二年级学生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程存在诸多顾虑。英语词汇储备不足、背景知识缺乏分别占比80.72%、73.49%(多选),成为他们二年级学习英美文学的两大主要顾虑。综合3个年级学生的自我评价来看,学生认为英语词汇储备不足、背景知识缺乏和文学基础知识匮乏是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主要阻力。

(四)地方师范院校英语专业学生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需求

从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需求来看,58.87%的学生希望二年级开设的文学课是选修课,同时,73.59%的学生认为每学期开设1门比较合适。在与学生的访谈中,有学生提到,如果二年级开设的文学课过多,可能会给他们带来过多的阅读压力,影响他们的文学学习兴趣。短篇小说因其篇幅短小、阅读量小,受到69.26%学生的青睐。61.9%的学生对英美文学史也比较感兴趣,希望厘清英美文学发展脉络和相关文学背景知识。这也再次体现了学生因背景知识缺乏而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顾虑。选择阅读量较大的长篇小说的学生最少,仅占27.27%。在是否应涉及其他英语国家文学方面,58.88%的学生认为应该接触更多地域的英语文学作品,理解英语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与复杂性。在教材选择方面,78.35%的学生对经典作品有浓厚的兴趣,68.4%的学生认为有启发性的作品适合在二年级学习,60.61%的学生指出趣味性的作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文学兴趣。由此可以看出,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经典的,并且有启发性、趣味性的作品。这表明,学生希望在培养文学兴趣的同时关注文学作品的人文思想。

在二年级文学课的教学重点上,62.77%的学生更倾向于文学作品赏析,注重文学阅读体验,而不仅是传统的文学史讲授。在教学手段的选择(多选)上,68.4%的学生提出可引入由文学作品改编的电影,以文字、视听结合的多模态教学,激发其文学作品学习兴趣。58.01%的学生认为文学课应将教师讲授和学生讨论相结合,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参与作品的赏析,启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文学赏析能力及思辨能力。在考核方式(多选)方面,51.52%的学生选择写课程论文,49.78%的学生选择开卷考试,41.56%的学生选择平时研讨。综合各选项调查数据,可以发现各项的比例差距不是特别明显。学生在访谈中也建议教师多鼓励学生参与文学作品赏析、发表见解,而不是局限于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文学考核方式。

三、发现与启示

上述调查结果表明,四川省地方师范院校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英语文学阅读黄金时期,在大学二年级适量开设文学课程。要有效培养学生的英语文学兴趣、提升文学课程质量,在课程建设方面,需要充分考虑二年级学生的实际水平和具体学情。

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经典的和启发性强的短篇小说为主。由于学生比较注重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在选材上要注意作品的经典性和启发性。调查发现,学生对近现代英语文学作品的需求比较低。这表明,学生对英语文学的理解还局限于经典文学,较少接触当代文学,特别是21世纪以来的英语文学。考虑到学生对英美以外的其他英语国家的文学作品的需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可以涵盖21世纪以来更多地域的英语文学作品,比如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美国普利策奖等文学奖项的英语文学作品,从而开阔学生的视野。

同时,不论是从二年级学生还是综合3个年级学生的学习困难自我评估情况来看,词汇量储备不足是学生对二年级开设文学课的最主要顾虑。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选择上,还要考虑学生的语言困难。如果学生一开始接触的文学作品语言晦涩,就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畏难心理从而直接影响学生的文学学习兴趣。根据美国语言学家克拉申(Krashen)的输入假说(The Input Hypothesis),可理解的语言输入为“i+1”,其中,“i”代表学习者已有的水平,“i+1”表示略高于学习者已有水平的语料,“i+1”语料可以促进输入[9]。所以,要根据二年级学生的英语语言水平,选择略高于他们现有语言水平的英语文学作品。英语文学作品的选择可以与中学英语教学内容对接,参考中学英语课本(外研社版、人教版)所涉及的文学作品。由于学生在中学阶段对这类英语文学作品有一定的了解,这可以减轻学生的语言焦虑、促进学生对作品的深度解读。此外,教师也可以通过课程之间的互动构建低年级英语文学学习系统。英语阅读和综合英语课程的许多阅读材料选自英语文学作品。适当选择这些课程中涉及的英语文学作品能够提升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熟悉感,实现学生对教学内容的融会贯通。

在教学方法方面,以作品赏析为主,采用多模态教学模式,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文学的学习不是对文学基础知识要点,作家的创作主题、风格等方面的简单记忆,而是通过阅读去感知作家的创作风格、叙事技巧等,体会作家的思想。库伯(Kolb)的体验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由体验、反省、思考和实践组成的螺旋式上升的过程,体验是认知、习得的基础[10]。只有通过阅读去体验文学作品,才能真正理解文学作品的思想内涵。因此,如果二年级的文学课程教学只是对文学史的梳理、文学背景知识的讲授,恐怕难以激发学生的英语文学阅读兴趣。在引导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同时,教师可融入影视赏析法、角色扮演法、经典作品改写法等教学方法,以增强文学学习的趣味性,打破课堂沉默的局面。

在教学手段方面,有一半以上的学生选择以教师讲授为主,这反映出部分学生习惯于被动学习,缺乏主动思考的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合理利用中国大学MOOC(慕课)等网络平台上的学习资源,采用线上线下混合、课内课外结合的多种教学模式,促使学生更多地参与作品的分析,发表自己的看法,实现师生的有效互动。有效使用多模态教学方法,不失为文学课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3]。教师在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上应改变满堂灌的授课方式,采用文字文本、视听、在线互动等多模态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