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通高校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思政初探
作者: 李明田[摘 要]课程思政是普通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环节。文章以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为例,针对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存在的问题,立足课程育人目标,分享了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经验,旨在探索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教学方法,为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提供参考。
[关键词]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思政;专业核心课程;普通高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092-05
教育的根本问题就是“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落实到普通高校的执行层面,就是如何做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培养德才兼备的大学生,也就是“怎样培养人”[1]。一线教师是政策的真正落实者,在专业课教学过程中融入思政元素,可以增强学生的理想信念、厚植学生的家国情怀,是落实国家部署、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有效途径[2]。
四川轻化工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是地处川南、远离中心城市的普通二本院校,是一所“三线建设”西迁的本科高校,在60年的办学历程中逐渐凝练出了“胸怀天下之家国情怀,舍我其谁之使命担当,自强不息之开拓奋进”的“652”精神,具有扎实的思政基础。大学生心理发展处于青年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还在慢慢地成熟稳定,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大学阶段对其进行思政教育非常重要。2020年5月,教育部发布《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指出,要在各高校、各学科全面开展课程思政,树立理想信念,提高“立德树人”效果[3]。
一、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性质及特点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是我校材料类专业的核心课程,课程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材料尤其是现代材料合成与制备的基本原理、相关技术及其发展前沿,能够运用材料合成与制备相关知识识别、判断、分析并解决材料设计、制备、加工等复杂工程问题,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课程。课程内容通常包括金属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的制备原理、方法与工艺过程,旨在拓宽学生的思路及知识面,使其掌握材料合成与制备的专业知识,能将所学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为今后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和生产实践工作奠定基础[4]。
二、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思政教学的现状和难题
闫爽等以材料制备原理课程为依托,以“中国智造”的话题为切入点,结合课程的教学重点,将思想政治元素融入课程的教学案例,使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理解新材料及材料制备工艺在中国制造的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了解无机材料制备领域中的先进技术以及所取得的瞩目成就[5]。马艺函等以材料合成与制备课程为例,深入挖掘与课程内容相关联的德育元素,与专业知识点有机融合,搭载多元化的教学手段和考核方式,有效开展课程思政教育,实现知识传递和核心价值观教育相融共进,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6]。王金晓等针对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目前思政教育案例缺乏、教学方法单一的问题,从教师不断内化专业知识、提高思想政治修养、挖掘思政元素、探索多元化的思政教育方法等方面进行了课程思政教学的探索和改革,通过主动式、体验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勇于担当的责任感和爱国主义精神[7]。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涉及内容多、知识面广,而且相关技术发展迅速,可讲授内容多。目前我校在该课程的授课内容上相对传统,而且课程思政建设起步较晚,整体成效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授课教师的思政教学意识有待提升
教师是课程思政教学的关键,其专业知识、思想水平直接影响着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部分理工科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视野相对狭窄,容易混淆课程思政与政治教育的概念。因此,教师尤其是理工科教师需要不断学习,从思想上认识到“那些能够激发学生的责任感、社会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内容都是课程思政元素,都属于课程思政的范畴”[8]。学习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提升教师的课程思政教育能力也是循序渐进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有主动学习的意识,在加强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的同时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相关学科、专业在我国的发展历史、现状和趋势;要积极参与课程思政相关的培训、教学竞赛等活动,努力提高自身的课程思政能力和教学水平。教师要充分挖掘课程思政元素,不断探索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将专业知识、能力培养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确保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二)课程的思政元素挖掘不充分
作为专业核心课,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课时相对较多,学生重视程度高,更适合进行课程思政教学。但是从目前的教学效果来看,该课程的思政教学还需要加强,尤其是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很好的挖掘。授课教师应该调整教学设计,进一步挖掘思政元素,将其融入教学过程中。事实上,思政元素没有得到充分挖掘的一个原因就是部分授课教师对课程思政教育的把握不足,其表现有:缺乏课程思政意识,对相关材料及其合成制备技术的发展历程、潜在应用不了解,没有将其与思政元素联系在一起;教学过程中思政元素融入方式不自然,如在课堂开头唱高调、课程结尾唱赞歌,或者中间强行插入,导致出现一些较为尴尬的局面,课程思政教学质量大打折扣[9]。
三、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思想教育实践
从课程体系看,专业核心课是学生在完成相关专业基础课程之后所学习的课程。作为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是材料类专业学生未来升学、就业的“安身立命之本”,其教学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因此必须将思政教育全方位地融入教学过程中,进行思政教育的突破[10]。
(一)课程育人目标的确定
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举措,是贯彻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塑造育人理念的重要抓手。梳理课程内容,结合课程性质,从人才培养方案要求出发,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大纲明确了三个课程思政教育目标。
第一,阐明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乃至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的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激发学生的自豪感、责任感和使命感。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之后和专业选修课之前的专业核心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教师授课时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拓宽专业视野,思考本课程乃至本专业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类文明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学生专业认同感和归属感;引导学生有意识地比较国内外材料合成与制备及应用领域的发展现状,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社会责任感和时代使命感。
第二,引导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材料科学的发展,懂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指导材料的合成与制备,培养尊重科学、坚持真理的优秀品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着眼于材料组成、加工、结构与性能的共性问题,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组成与结构—合成与加工—性质与性能—使用性能或服役性能”材料科学四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科学思维。
第三,培养学生崇高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让学生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和执着的学习态度,能自觉推动知识文化传承和发展,具有家国情怀,勇担社会责任,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作为材料类专业的专业核心课,其课程目标的达成是毕业目标的重要支撑。其培养目标要求学生不仅要具备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知识和能力,而且要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工作责任心,以及较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具有家国情怀,拥有自我学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二)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的培训
教师是课程思政建设的践行者,其思想水平、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都直接影响课程思政建设的效果。要引导教师树立课程思政观念,树立思想引领、能力培养和价值观塑造的课程目标,让授课教师既当好“经师”又当好“人师”。
我校对教师进行的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培训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其一,实施教师思政素质提升计划,新进教师不仅要参加四川省组织的新教师入职培训,而且要参加学校组织的培训大课堂;安排教师到企业挂职或者国内外高校和科研所研修、访学,不断提高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二,建设思政课程名师工作室,聘请学校思想政治教师、优秀校友、企业人员定期来校讲授思想政治,帮助、指导青年教师提升课程思政教学能力。其三,制定思想政治课兼职教师的遴选和管理办法,严格落实思想政治课兼职教师的任职资格标准,并在职称职务评聘时给予一定的倾斜。其四,具体到材料学院层面,通过新进教师入职培训、教研室活动、集体备课、老教师“传帮带”等方式,加强教师课程思政教学能力;进行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加强授课教师间的交流,开展课程思政教学技能培养活动;发挥先锋模范人物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利用好课堂、课下等时间,通过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进行全方位育人。
(三)课程思政要素的挖掘与融入
充分挖掘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采用“润物无声”的方式传授给学生,引导学生用唯物辩证的思维看待事物、分析问题、认识社会。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结合授课内容,在金属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陶瓷材料、高分子材料、薄膜材料、复合材料和纳米材料等的制备原理、方法与工艺过程等内容的教学环节,挖掘思政元素,并在教学过程适时地呈现出来。以课程育人目标为目的,结合教学大纲和学情,对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设计,具体内容见表1。
(四)课程思政示范性教学方法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涉及金属材料、非晶态材料、单晶材料、陶瓷材料、薄膜材料、复合材料、高分子材料等,内容较多,涉及面较广,在教学过程中有较多的思政元素可以融入。
在讲金属材料制备时,以我国钢铁产量为例,介绍其从1949年的15.8万吨(占当年全球产钢量的0.1%)到1995年的1.0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14.0%,位居世界第一)再到2022年的18.785亿吨(占全球粗钢产量的56.5%)至今连续18年世界产销量第一的案例,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但同时强调,我国高性能钢铁的技术水平仍落后于美国、日本和欧洲,每年要进口850万吨轴承钢、手撕钢等特种钢,进口量也是世界第一,从而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引导其树立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理想抱负。
在讲陶瓷材料制备时,以陶瓷的英文“china”为例,说明我国在陶瓷方面的重要贡献;讲解原料时,介绍我国黏土、石英、长石、铝土矿、钒钛矿、碳酸盐等储量非常丰富,为陶瓷研制、生产提供了可靠的物质保障,以此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学生的专业情感;介绍制备工艺时,引入歌词“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让学生讨论这句话的意思,引导学生知晓烧结工艺对陶瓷性能的影响,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敬仰之情。
在讲薄膜材料制备时从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特色——材料腐蚀与防护出发,介绍薄膜在材料防腐方面的应用。例如,介绍我校金老师制备的碳化钛、碳化钽、氮化钛等硬质合金涂层,崔老师在阳极氧化方面获得的成绩,卢老师在电镀、化学镀方面取得的成绩,李老师等在表面修饰电极和电化学催化方面取得的成绩等,以我校教师为榜样,将其代表性成果融入教学,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和自豪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拼搏精神。
在讲高分子材料制备时,以特种高分子聚苯硫醚为例,讲述它的发展历程、省内相关研究团队及其在自贡、宜宾两市的应用情况,引导学生在设计、研发新材料时,要在优化材料性能的同时兼顾可持续发展理念,树立环保意识,同时以身边人物为榜样,树立“我能”的意识。
四、结语
开展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思政改革,不仅能够推进课程思政的建设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有助于教师教学水平和育人能力的提升,而且能够在专业选修课、素质选修课中起到示范辐射效应,实现多元、立体的课程思政理念,有助于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三全”育人大格局,彰显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
[ 参 考 文 献 ]
[1] 谢云中. 普通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有效路径[J]. 西部素质教育, 2021, 7(5): 35-36.
[2] 李明田, 龚敏, 金永中, 等. 应用型材料化学专业教学体系的建设[J]. 大学教育, 2015(12): 108-110.
[3] 教育部.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EB/OL].(2020-05-28)[2024-07-02].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0-06/06/content_551760⁃
6.htm.
[4] 李明田, 金永中. 材料合成与制备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J]. 河南化工, 2023, 40(4): 65-67.
[5] 闫爽, 杨海霞, 高文元. “材料制备原理”课程思政的教学设计与实践[J]. 教育教学论坛, 2021(18): 116-119.
[6] 马艺函, 谭轶璇. 《材料合成与制备》 “课程思政” 教学探索与实践[J]. 广州化工, 2022, 50(14): 236-238.
[7] 王金晓, 陈益峰, 崔占奎, 等.《材料制备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教学实践[J]. 广东化工, 2021, 48(3): 228-229.
[8] 马雪, 李良锋, 李芳, 等. 课程思政融入材料类专业课程的探索:以材料科学基础课程为例[J]. 大学教育, 2022(2): 57-59.
[9] 邢虎成. 涉农高校专业选修课思政内容挖掘与实践:以“草地休闲农业”课程为例[J]. 高教论坛, 2022(10): 31-34.
[10] 马小雅, 符丹丹. 物流专业核心课课程思政建设策略探讨:以“仓储与配送管理”课程为例[J]. 物流科技, 2021, 44(4): 156-159.
[责任编辑:雷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