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的路径探索

作者: 郭晨

[摘 要]全球化进程为新闻传播教育的国际化人才培养目标提出新要求。基于人员跨境的国际化有助于培养新闻传播人才的国际视野,但未能解决教育不公、中外新闻传播体制差异、国际接轨本土脱轨等矛盾。在地国际化因其“在地”特性和“国际化”目的,与地方高校“立足本土”的特性和新闻传播专业“国际视野”的培养目标发生双重耦合,因此成为地方高校探索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新方向。

[关键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437(2024)24-0117-05

在全球化大背景下,教育国际化成为现代大学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主要途径,成为面向世界的一种发展趋势[1],国际视野和跨文化理念被引入教育理念中[2]。瑞典马尔默大学副校长本特·尼尔森较早意识到国际化教育的重要性,也注意到国际化教育因缺乏足够的资源支持学生跨境流动而陷入困境。基于此,他率先提出“在地国际化”的概念,指教育领域内所有与国际事务相关活动中,学生除海外流动外,还可以通过学习国际课程、增加与国际学生的互动等方式获得国际教育经验,进而提升国际化能力[3]。此后,在地国际化成为世界很多高校积极探索教育国际化的新路径。

我国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对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然而,以学生单向流动到其他国家的国际化模式存在不足,由此带来的价值观偏离、文化附属、教育资源不均衡、人才外流等问题引起了广泛的担忧[4]。此外,部分地方高校由于地缘特性、政策倾向、人才资源等的影响,国际化程度不高,难以有效实现新闻人才国际化的培养目标。在地国际化,由于其立足本土兼具国际视野的特征,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有效路径。基于此,本研究提出以下问题:为什么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要探索在地国际化(现实动因)?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困境是什么(困境挑战)?如何对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实施在地国际化(优化路径)?

一、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的动因

(一)地方高校“服务本土”的需求与“在地”特性的耦合

地方高校办学的首要目标是服务区域内的经济社会发展,为地方发展培养高素质人才。地方高校新闻传播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更加注重立足本土,将在地经验与国际视野融会贯通,为本土发展服务。在地国际化以“立足本土本校”“面向全体学生”“有效提升跨文化素养”为特征[5],因此在地国际化的推进措施要以本土本校实际情况为起点,并不存在标准化的统一模式。在地国际化教育打破了唯西方论或唯某一国家论的限制,拓展了地方高校立足本土进行国际化人才培养的自主空间,能更好地适应本国和本地的发展需求,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地方高校的“本土”发展需求与在地国际化的“在地”特性相耦合,成为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动因之一。

(二)新闻传播专业“国际视野”培养目标与“国际化”的耦合

新闻传播学是研究新闻活动、传播活动及各种传播现象的学科。新闻人才被称为时代发展最前端的“瞭望者”,专业属性要求新闻传播人才应紧跟时代步伐且具有宏阔视野。国际化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跨境文化沟通能力和国际视野,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发展需求。基于此,新闻传播专业属性与国际化目的耦合,成为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的动因之二。

我国不断深化对内对外双向开放,国内外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逐渐形成,这对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提出更高的要求,即在新形势下,新闻传播专业国际化人才培养应以培养具有多元文化沟通能力和素养的新闻人才为目标,为我国改革发展稳定营造有利的内外部舆论环境。为此,我国制定《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等政策文件,提出“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快推进我国教育现代化”和“培养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人才”,旨在开创教育对外开放新格局,提升我国教育国际化水平,培养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

(三)跨境国际化与在地国际化辩证统一

基于人员流动的跨境国际化与立足本土的在地国际化,看似互相矛盾,实则辩证统一。一是在地国际化与跨境国际化的目的统一。在地国际化是为了解决跨境国际化中出现的教育资源分配不均衡等问题而提出的。虽然在地国际化强调立足本土,但其目的是提升全体师生的跨文化沟通与交流能力,也就是说人员的跨境或在地皆是手段和途径,二者的目的具有统一性。克丽斯塔·M.索里亚(Krista M. Soria)等人在2011年对美国213160名本科生进行了跟踪研究后发现,具有跨境学习经历的学生与接受在地国际化教育的学生相比,在全球性、跨国性和跨文化能力方面并没有表现出足够的优势[6]。二是在地国际化是国际化的创新发展。在逆全球化因素的影响下,有学者认为在地国际化可以作为跨境国际化的替代方案[5],尤其是当下单边主义、保守主义等逆全球化力量不断抬头,在地国际化教育似乎被看成跨文化交流、学习的另一途径。就其定义来看,在地国际化重点是立足本土,特征是不断变化,最终目的依旧是国际化。兰思亮等通过对在地国际化的嬗变和反思梳理,认为在地国际化是一种立足本土本校的新型国际化形式[7],可进一步完善而非替代跨境国际化教育理念。因此,跨境国际化和在地国际化在目标和形式上的辩证统一关系成为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探索在地国际化的动因之三。

二、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面临的挑战

(一)留学需求与留学资源的矛盾

从2012年起,我国成为世界上留学人数最多的国家[8]。然而,与2688所普通高等院校在读学生人数4002万人的总规模相比[9],其占比不足2%。这说明留学需求和留学资源之间存在不平衡。

然而,就目前地方高校的实际情况来看,学校难以为所有学生提供境外留学机会,致使学生出国留学需求与留学机会出现不均衡。例如,地方高校与优秀国外教育资源合作的平台和项目有限,不足以满足大多数学生的留学需求;跨境留学费用较高,而地方高校经费普遍紧张,难以给所有学生提供足够的经费支持。因此,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面临留学供需失衡的困境。

(二)中外新闻体制与文化价值观的矛盾

新闻传播具有较强的文化价值观属性。不同的新闻体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观不同,导致新闻实践存在差异。我国新闻传播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党的工作大局服务。然而,跨境留学人员或多或少会受到不同文化价值观的影响。“无论是在过去还是现在,国际化进程是权力分配的过程”[10]和文化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宏观上来讲,高等教育不可能脱离文化价值观的影响,各国在新闻人才培养过程中有意无意地灌输着本国的新闻体制和价值理念。一些受到文化霸权国家支配力量影响的留学人员,回国后会遭受“反向文化冲击”,即留学人员经历了异国文化的冲击和适应,回到母国后,需要再次面临适应本土文化的过程和压力[11]。不可否认,西方新闻传播标榜“新闻自由”,反对任何力量对新闻的干预,这在西方的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但若盲信于表面的“自由”,而未对资产阶级享有的特权“自由”进行全面了解和批判,则存在使我国高等教育成为“西方高等教育附庸”的风险[12]。

此外,新闻传播体制不同会使新闻实践有所偏差。新闻传播的“把关人”“设置议程”等机制,可对事实进行选择,从而对舆论产生影响。公营型、商业型和国营型等不同的新闻传播体制,在报道的事实和角度选择上有所不同,导致新闻实践不同。因此,以人员流动到其他国家为主的跨境国际化教育模式带来的价值观偏差、文化附庸、教育资源不均和人才外流等问题不容忽视。

(三)国际接轨与本土脱轨的矛盾

1985年,北京外国语大学在英语系开设国际新闻专业方向,标志着我国开始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路径探索。此后,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国际化理念已经从1.0阶段走向2.0阶段,即从全英专业课授课模式走向“以培养具有跨文化沟通能力的全球新闻人才为目标”[13-14]的转变。然而,一些地方高校仍以国际化师资、国际化课程、国际讲座、留学生数量等指标为标准判断国际化教育程度,未能对国际化教育服务本土发展进行全面理解,从而陷入指标式国际化教育的陷阱,致使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面临人才培养模式较为单一、人才流失严重等问题,在指标上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逐渐与本土脱轨。

三、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优化路径

(一)面向全体师生:实施在地国际化课程改革

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的课程改革可以从教材、学生、教师等方面进行。

第一,教材方面。教材是人才培养目标达成的关键要素。在教材选择上,可以参照世界顶尖大学新闻传播专业的经典教材为新闻传播专业师生提供全球共识的专业理论和技能,打通中英文专业术语障碍,为科研成果国际化转换作准备,推动实现地方高校在地国际化教育。

第二,学生方面。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一是可以邀请国际留学生分享不同国家的新闻传播现象和规律,拓展学生对他国新闻现象的认知;二是可以组织本地学生辩证分析英文新闻报道,提升国际化新闻报道能力。

第三,教师方面。地方高校可以发挥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的力量进行在地国际化教育,鼓励该部分教师将留学国的优秀资源与本地特色融合创新,以教师的国际化带动学生的国际化,发展适合本校的在地国际化教学模式。

(二)环境氛围建设:多样化资源弥合价值观差异

虽然各个国家的新闻体制与价值观具有差异,但是地方高校可以通过多样化的渠道建设校园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氛围,通过柔性策略弥合不同国家新闻体制和价值观的差异。

1.多样化活动

多样化活动是以柔性方式进行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是对跨境国际化教育的有效补充。地方高校可以结合自身特色,举办不同国家文化主题活动,打造校园的在地国际化教育氛围。例如,可以联动留学生举办多元文化节,组织来自不同国家的留学生和本国学生进行文化交流,让本国学生在地感知他国文化,并传播我国的文化价值观。同时,可以在活动过程中融入本土发展需求。例如河南地方高校的在地国际化教育可以尝试将中原文化、大河文明等融入在地国际化教育活动。

2.国际化资源

首先,地方院校应充分利用校内中外合作办学资源。高等教育国际化推进三十多年以来,中外合作办学机构不断落户本土高校,很多地方高校已经与外国高校达成长期合作模式。应继续推进现有资源对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方面的应用,如设立双学位项目或短期交流项目。其次,地方高校可以举办或协同参与多种国际会议。国际会议是优质的国际教育资源,可为学生提供国际交流的机会,进而达到高层次国际化新闻传播人才培养的目标。此外,地方高校应重视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建设。例如河南地方高校可与China Daily(《中国日报》)地方频道、顶端新闻、HiHenan(“嗨,河南”)等共建在地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给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提供实践机会,使学生积攒对外传播经验。

3.数字媒介资源

数字技术可通过架构在地国际化教育数字空间、扩大国际化资源覆盖范围、推动实质性跨文化互动等方式赋能高等教育在地国际化[15]。就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在地国际化而言,数字化远程教育是其有效途径。地方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可以结合本地发展需要,与其他国家高校建立合作机制,为本土学生提供获取境外教育资源的渠道。同时,可利用在线课程和科研数据库进行在地国际化教育。从MOOC、非营利组织TED演讲,到世界一流大学公开课平台Coursera、edX、Xhan Academy、MIT Open Course Ware等,这些开放在线资源可为本土师生提供丰富的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资源。此外,善用外文新闻网站推动新闻传播教育的在地国际化。新闻传播教育国际化需要回归到新闻传播实践上来。通过对国际主流媒体的新闻报道内容进行分析,可以使学生熟悉英文报道范式和逻辑、辩证认识相同事件的不同报道立场及原因,提高跨文化沟通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坚定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和勿忘人民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