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

作者: 王欢 岑剑 李莉梅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研究0

[摘 要]文章首先对平衡记分卡绩效评价体系进行了介绍,并指出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不足。然后,对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价体系的优势及原因做出论述。其次,文章运用平衡计分卡(BSC)搭建了科学的、精细化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该考评体系以财务(贡献)、内部流程、客户、学习与创新等四个维度进行展开,并对各个维度设置了相应的权重,对高校辅导员绩效进行综合考量和评价。最后,文章从平衡计分卡(BSC)理论的视角出发,对构建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评估体系的成效进行了分析和预测,并指出该体系对优化高校辅导员资源配置,提升高校辅导员整体化教育质量及服务水平等方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关键词]平衡计分卡(BSC);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 G64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007-05

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是高校发展战略目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辅导员工作水平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高校的办学质量,对辅导员进行绩效管理是提高辅导员工作水平的强有力措施,也是促进高校教学和科学发展的强有力手段[1]。1992年首次提出信息时代较为实用的战略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alanced Score Card,BSC)绩效评价体系,平衡计分卡(BSC)的提出有助于高校实现辅导员绩效考评客观化以及高校的长、短期目标发展与结果的平衡。平衡计分卡(BSC)在传统的注重财务维度绩效管理方法的基础上,同时添加了考评指标维度。该方法将辅导员工资薪金的收入与辅导员管理性支出的比例、辅导员工作室人员经费所占比率等作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的财务维度指标;以辅导员学生工作管理质量、校园事故发生率、辅导员行政效率等方面作为高校辅导员考评内部流程维度指标;以所带班级毕业生就业率和用人单位满意度等作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创新与学习维度指标。将平衡计分卡(BSC)考核维度与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维度相融合是构建我国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行之有效的方法与思路。

一、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的问题

目前,国内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仍处于起步阶段。在具体的操作中存在着诸多的问题,还有很多难点需要克服。传统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重在科研管理,高校过度关注辅导员的科研成果以及辅导员所发表论文的数量,而把辅导员自身的发展放在相对较低的位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体系注重对“量”的考核,即辅导员工作数量的完成情况,导致辅导员急于完成工作任务,在一定程度上,忽略了其自身的成长学习。基于宏观层面的辅导员考评目标和考评结果,以及基于微观层面的辅导员考评指标,存在如下问题:

(一)辅导员绩效考评目标过于短期化、考核内容过于片面化

随着高校教育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也在不断调整各个阶段考核目标。但是,还存在着在考评过程中过度注重短期的财务维度指标而忽视高校长期、全面的考评目标的情况。辅导员工作对接的部门(几乎所有的校级行政部门,以及二级学院的行政部门)业务涉及教学、科研、管理、党建、团建等等,有些绩效需要四年才能体现,工作绩效以年作为考核周期并不全面。辅导员的工作性质决定了其与一般的行政人员和专任教师有所不同。从内容上看,辅导员既承担着行政工作,又承担着教学科研任务。因此,便造成了高校辅导员经常超负荷工作的问题。这样一来,高校辅导员就容易产生职业倦怠感,辅导员专业能力受限,工作实效难以得到保证;伺机转岗辅导员较多,职业发展受阻;辅导员思政理论储备欠缺,高校培养难度大等现象,严重制约了国内高校辅导员队伍职业化、专业化的建设进程[2]。

(二)考评缺乏沟通、结果用途不够全面,导致高校公共资源浪费

高校在对辅导员进行绩效考评的过程中,其对考核内容的制定缺乏集体沟通,导致考核体系不完善。将辅导员绩效考评结果作为辅导员个人职工薪酬以及辅导员职称评定的条件,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将辅导员考评结果用于优化辅导员管理流程、调动辅导员工作的积极性方面,导致高校大量考评结果信息资源的浪费。辅导员绩效考评的根本目的不是给辅导员评定等级,而是通过考评帮助辅导员客观地评价自己工作的完成情况,以便在考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在以后的工作中不断优化和改进。同时,高校将考核结果与辅导员的工资福利、职称评审、晋级以及各类奖惩挂钩,能对辅导员起到更大的激励作用[3]。

(三) 考评指标过于粗糙

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体系是整个绩效考评的核心,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的优劣直接决定了辅导员绩效考评质量的高低。部分高校考评指标过于简陋,考核内容过于随意,导致实施考核体系的最初目的并未得到充分体现,因此,不能达到激励辅导员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的目的。在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往往容易出现定量和定性两个考核重心偏移的倾向。首先,在辅导员绩效考评中出现定量不足而定性有余的情形,传统高校制定的考核指标过于粗糙,难以对辅导员的实际工作情况进行全面和客观的评价。其次,高校过于注重数字化指标,太过追求量化的结果,但指标主要集中在辅导员日常的琐碎工作中,因此,不能对辅导员工作进行全面考量[4]。

(四) 考评缺乏监督、指标过于死板

在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中,缺乏针对性的辅导员职责的考核,辅导员绩效考核细则缺乏时效性。考评体系过分拘泥于条条框框,缺少灵活性。考核基本上是学生评价、自我评价、学院评价、学校评价等方式的简单组合,导致辅导员考评体系缺乏针对性,考核工作难以反映一些具体情况,不能满足高等教育领域综合改革背景下对辅导员的考评要求[5]。有些辅导员将学生干部作为自己的劳动力,多数事情都由学生干部完成。其次,还有辅导员在测评前给班干下“密令”要求给予好评,因此,不能保证辅导员考评工作的公平公正。

二、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的原因

根据我国高校改革的趋势,显示要进一步加快建设特色高水平大学,高校应在章程建设为引导的基础上,全方位推进高校深化改革策略,打破传统的考核壁垒,着力构建与现代大学相适应的考核体系框架。因此高校辅导员考核体系要打破传统考核的壁垒,将考核目标根据高校发展目标、辅导员职业生涯、客户满意程度以及社会需求等进行改革。从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目标设定、考评结果用途以及考评体系等方面存在的问题着手进行解决,通过引进科学、全面的辅导员考评管理工具,全面推动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建设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克服辅导员考评短期的行为

辅导员考评不能依据某一时间段内学生的表现作为工作绩效。学生在校时期较长、涉及范围较广,受到家庭、社会与学生成长环境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此外,辅导员工作烦琐,辅导员作为一个“中心连接枢纽”,除了做好学校下达给自身的本职工作以外,又要联系学生实际,为学生解难答疑,还需要与同事、学生家长进行及时沟通。辅导员考评与同校任课教师或相关行政人员绩效考核相比,辅导员工作付出较多,工作绩效数据测量难度较大。

传统高校辅导员绩效考核一般为一学年考核一次、半学年考核一次或者一季度考核一次,辅导员本身工作弹性较大。同时,在国内很多高校并没有设置短期考核制度,普遍属于一学年考核一次,导致辅导员对工作完成情况无法做到及时总结。从辅导员绩效考评的角度来看,平衡计分卡(BSC)考核工具也是高校改革的工具,辅导员绩效考核在围绕高校战略发展的前提下,从平衡计分卡(BSC)的四个维度来对辅导员绩效进行全面评估。平衡计分卡(BSC)在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应用中涉及面较广,需要高校自上而下地在学校推广,使得平衡计分卡(BSC)这一考评理念得到广泛应用。

(二)保障高校辅导员资源配置与发展战略一致

辅导员绩效考评主要依据工作完成质量作为评价指标,如何保证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绩效考评指标体系过于片面和单一,距辅导员师生配置比不低于1:200的目标相去甚远。根据相关调查数据可知,现今多数高校达不到该比例,特别是一些地方本科院校缺失更为严重,即使勉强达到该比例,通常也是一人身兼数职,导致辅导员数量及质量得不到有效保障。如何合理分配辅导员资源,让辅导员工作保质保量完成仍是一项亟待解决的问题。高校应通过合理、准确地分配辅导员工作角色与任务,打通学校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桥梁、促进学校与学生和辅导员间的共同发展。

(三)保证短期计划和长远战略发展有效结合

沟通是解决问题的第一步,与辅导员进行沟通,及时发现在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才能够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平衡计分卡(BSC)是为学校、学生、辅导员三者提供的及时有效的沟通工具,辅导员通过发挥自己的职责,明确工作内容及管理目标,使得学校、辅导员与学生三者的利益都能得到有效保障,实现共同发展。传统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存在着 “为了考核而考核”的问题,随着教育模式的不断演变,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改革迫在眉睫,一方面应做到科学设计,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出发,贴合实际;另一方面应以学校战略目标为中心,力求发展中求稳定。

三、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权重分析

作为辅导员绩效考评管理工具,平衡计分卡(BSC)法侧重运用多维度的考评指标,综合评定辅导员总体绩效水平,将平衡计分卡(BSC)用于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

平衡计分卡(BSC)理论下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中将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细分为一级考评指标和二级考评指标,通过对各高校辅导员进行调查、分析、走访等确立普遍适用的指标权重体系,如表1 所示。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根据平衡计分卡(BSC)的四个维度进行考核,结合高校实际情况构建辅导员绩效评价指标。平衡计分卡(BSC)理论不仅是完善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组织战略目标的强大支撑,也是提高组织核心竞争力的中心环节和直接手段[6]。

根据上述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中的相关指标,笔者对一级指标进行了相应的细分。例如:高校针对辅导员绩效考评,往往不能做到面面俱到,因此,选取重要的指标进行考核是考评的关键[7]。笔者对一级指标进行了划分,细分到辅导员每一项工作的完成情况和每次工作的参与情况,根据各高校实际情况对辅导员个人承担的工作进行权重分配。

根据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各项指标权重,分别采取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平衡计分卡(BSC)理论下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指标进行比较和得分的设计,如表2 所示。

四、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的建立

由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范围涵盖面比较广,且具有特殊性,因此,清晰地界定辅导员工作范畴是实现量化的基础。

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在结合本校战略发展目标的基础上,使用平衡计分卡(BSC)绩效考评方法,构建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平衡计分卡(BSC)对应于高校辅导员管理的四个相关维度,即战略观、多元化管理、均衡化、因果观等。

在基于平衡计分卡(BSC)的理论基础上,依照高校战略统筹性原则,根据平衡计分卡(BSC)考评原则将辅导员考评指标分为四个维度:财务维度、内部流程维度、客户维度、学习和创新维度。不同高校结合自身地域与发展优势等特点,将平衡计分卡(BSC)四个维度划分为不同层面,严格按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构建高效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构建的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指标具体解释如表3所示。

(一)财务(贡献)维度

在我国,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体系中财务(贡献)维度仍旧能够集中地体现高校整体战略目标与实施程度[8]。基于平衡计分卡(BSC)法原理,将高校辅导员绩效考评财务(贡献)维度指标从辅导员工作贡献、辅导员工资薪金两个层面进行设定。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