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四维融入”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作者: 覃田 陈志挺

[摘 要]推进课程思政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的必然要求。高职院校“锻造育人主力军,融入思政元素”“依托行业领域,融入思政元素”“深化课程改革,融入思政元素”“回应热点关切,开展专题思政教育”的课程思政“四维融入”模式能够有效推动“三全育人”工作目标的实现,促进更加完善的协同育人机制的形成。

[关键词]高职院校;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融入

[中图分类号] G7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07-0122-04

课程思政是近年来教育界掀起的一场教育教学改革大浪潮,是新时代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课堂建设、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战略举措。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 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要深刻领会这一重要论述,必须辩证把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高职院校应基于行业发展需求,结合学校发展定位和人才培养目标,深入挖掘专业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构建起全员全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一、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关系辨析

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关系是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必须处理好的一对基本关系。思政课程顾名思义,其主要功能就是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大学生成长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思政课程是大张旗鼓讲政治的课程,教师通过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共产党的创新理论及路线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学生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坚定“四个自信”,永远跟党走。高职院校开设的思政课程主要包括思想道德与法治、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四门必修课,以及依据中共中央和教育部有关文件精神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类、“四史”类、法律类等选择性必修课或限定选修课。这些课程的主要功能是对大学生进行价值塑造,具有很强的思想性与政治性,是显而易见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

那么,何谓课程思政?学界对课程思政基本内涵的理解与认识不一,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教育理念,也有的认为它是一种教育策略,还有的认为它是一种育人格局,当然也有认为它属于一类课程的[2]。笔者认为“理念”“策略”“格局”说均有一定的道理,但不应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与思政课程并列的一类课程。首先,高校课程大体上可以分为思政课程、通识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四大类,并无课程思政这一类课程。其次,课程思政的提出是坚持问题导向、破解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问题的新要求,意在强调“为谁培养人”的问题。强调这一点,主要是基于过去长期存在的有的课程教师“只教书不育人”的现象。除思政课程之外的其他课程的主要功能在于传授知识、培养技术技能,而思政课程的功能主要在于价值塑造,因此基于对课程主要功能的差异化认识,不少教师错误地认为“育人”之责在于思政课程,思政教育是思政教师的事。这种错误的观念“在本质上割裂了知识教育与价值教育、思想养成与技能培养的整体性关系”[3],由此也导致了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各自为政”情况的发生。德,才之帅也,有才无德于国家社会而言无异于危险品,有才有德才能担负起时代和历史赋予的使命。大学生“德”的养成非一日之功、一人之力就可以达成。实践表明,如果其他课程不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会弱化甚至抵消思政课程育人的效果。因此,要坚持系统思维,在课程建设主战场上加强其他课程思政功能的发挥,由此提出了课程思政。

从教育教学实践看,要使课程思政发挥最大的育人效能,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全过程进行精心设计,涉及教育理念的转变、教学内容的建构、教学策略的运用、教学效果的评价等,还涉及顶层设计、组织实施和条件保障。只有做到总体设计、整体推进,才能构建起“门门课程有思政”“教师人人都育人”的全课程协同育人的大思政格局。

二、课程思政“四维融入”的实践路径

要下好课程思政“一盘棋”,必须将影响思政效果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多维联动,多管齐下,唯有如此才能产生联动效应,释放最大育人效能。

(一)锻造育人主力军,融入思政元素

人才培养,关键在教师。实践表明,就开展课程思政建设而言,教师胜任力是制约课程思政效果的关键性因素。胜任力就是教师承担育人职责所需要具备的能力和特质,既包括显性的知识水平、技术技能和理论素养,也包括隐性的思想、观念、人格、气度、精神、价值观等。课程思政从试点到推广,从外力推动到内在自觉,从灌输传导到“盐溶于水”,需要教师着重在教育教学理念、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以及自身人格魅力塑造上下功夫。首先,教师要树立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课程思政教育教学理念。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要形成高校全课程协同育人的格局,要求所有课程必须做到将价值塑造和知识传授融为一体,所有课程教师既要做“经师”,也要成为“人师”,推进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的耦合。要防止出现专业教育只讲专业知识和技能,不讲政治,只教书不育人的情况。其次,课程思政的开展还要求教师必须具备过硬的政治素质、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及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教师无论教授的是哪一门课,其自身的价值取向都会在知识的传授过程中有意无意传导给学生,要教育引导学生厚植家国情怀、涵养进取品格,积极投身现代化建设的火热实践。教师在思想上行动上必须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必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掌握一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否则极易出现表里不一、信口开河或无力应对甚至是言行相悖的情况,这样的情况会弱化甚至抵消既已取得的育人效果。当然,课程思政要达到浑然天成、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效果,教师还需要灵活运用各种方式方法,考虑是娓娓道来的叙述式还是抽丝剥茧的问题式,又或者是循循善诱的启发式;是用严谨规整的官方表达,还是用通俗易懂的百姓语言。这些方式方法需要教师结合教学目标、环境、对象等具体情况分类实施,彰显课程思政的温度,增强育人效果。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针对各教学环节,明确每一环节落实课程思政的主要任务,打通课程思政从理念倡导到实体落地的“堵点”“痛点”。在教学准备环节,根植思政教育理念,使全体教师强化教书育人的责任意识,这是课程思政从理念到行为的“堵点”。教师不仅要授业,也要传道解惑。为更好地推动课程思政的全面铺开,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聘请了全区思政教育专家陈媛教授为全体教师开展课程思政专题辅导报告,介绍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和重要性、课程思政的内涵和实践路径,使全体教师站在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高度加深对课程思政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组建由专业课教师和思政课教师组成的课堂教学协同育人团队,共同挖掘课程思政资源,建立课程思政资源库,突破课程思政内容“少、散、乱、硬”等“痛点”问题,让专业教育中的思政教育“有血有肉”。在教学总结反思环节,通过常态化教研活动和组织公共基础课教师参加年度全国职业院校公共基础课课程思政集体备课会,重点观测课程思政的落实程度及效果,在交流研讨中借鉴他人的成功好经验,介绍自身的主要做法,推动课程思政走向纵深。在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深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项目,对接企业及岗位需求,帮助教师加深对职业教育发展形势的认知,建立行业企业特聘教师巡讲机制,形成校企协同育人机制,提高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针对性和亲和力。如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通过“课程思政与实践教学结合研讨会”暨“校企合作发展座谈会”,进一步明确了实践教学中课程思政的育人机制。企业指导教师着重介绍大学生岗位工作的性质、特点和要求以及企业经营环境、行业发展契机、经商营商的氛围等,特别要充分运用“疫情大考”中国家通过减免税费、发放补贴等方式帮助企业渡过难关的生动案例,引导大学生增强政治认同,厚植家国情怀,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锻造一支综合素质高、育人效果好的育人队伍,高职院校可以通过不定期举办课程思政专题培训、专业二级学院与马克思主义学院结对共建、教研项目立项、课程思政教学比赛等形式,不断提升教师课程思政的意识和能力。

(二)依托行业领域,融入思政元素

行业类高职院校办学的宗旨就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服务某一行业领域的技术技能型人才,这是区别于其他高校人才培养的显著特征。因此,行业类高职院校理应聚焦所处行业、所处区域的发展需求,以思政为引领,深化产教融合,优化人才培养供给侧结构,增强职业技术教育适应性,不断提升服务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能力和水平。这就要求特色专业和课程教师密切关注行业领域发展动态,引导学生了解国情民情并立志扎根地方、服务地方。

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是一所“粮·商”特色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前身为广西粮食学校,多年来深耕粮食行业,专业布局以粮食类和食品类为特色重点,培养面向粮食行业、企业的“粮·商工匠”。学校为培养一批爱岗敬业、技艺精湛、善于解决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服务广西粮食工作,依托全国粮食行业特有职业(工种)技能比赛和培训,开展“粮安广西 我来守护”主题教育。一是在粮食和食品类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开发了“粮食党史”系列微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我国粮食发展波澜壮阔的历程及取得的历史性成就,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广西粮食行业担当有为的新形象、改革发展的新成绩、党的建设的新成果。二是开展爱粮节粮大讲堂、爱粮节粮知识科普、节粮减损仪器设备展示等系列实践教学活动,引导学生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重要批示精神,继承“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粮食行业“宁流千滴汗,不坏一粒粮”的优良传统。

(三)深化课程改革,融入思政元素

课程思政是一次深刻的教育教学实践改革,既要做到所有专业全面推进,又要做到各门课程有所侧重。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分类推进,构建科学的课程思政教学内容体系。依据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出的要求,课程思政建设内容体系以政治认同、家国情怀、文化素养、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为重点[4],高职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专门研究制定各类课程的课程思政元素重点,做到完成“规定动作”、做好“自选动作”,不断优化课程思政内容供给。公共基础类课程的课程思政重点内容为家国情怀、文化素养,教学中重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教师要用心用情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教师的言传身教中耳濡目染,形成较高的文化素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正确的价值取向,在浓郁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氛围中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专业(技能)类课程的课程思政重点内容为宪法法治意识、道德修养等,通过教学,深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和职业法治意识教育。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以“精工智商 明德修身”的校训为引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嵌入课堂教学,将求真务实、实践创新、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融入技能培训,将踏实严谨、耐心专注、吃苦耐劳、追求卓越等优秀品质植入实训实践教学,教育引导学生立志成长为大国工匠。

好的课程思政绝不是“课程+思政”的简单组合,也不是价值观的生硬输出,而是于无形中启智润心,如盐在水。因此,课程思政仅构建起科学的内容体系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把道理讲清讲透讲活,充分发挥课程的育人效能。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注重榜样示范法、案例教学法、实地参观法等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聆听榜样故事的过程中、在鲜活的案例中、在真实情境中达成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认同。如会计学院邀请公司财务总监、税务师事务所副总经理等行业先进人物担任专业课程思政教育特聘教师,由特聘教师不定期开展学术讲座,每学年定期进行专业教育,引导学生做好职业规划,有针对性地培养忠诚干净、责任担当、敬业奉献、团队合作、服从与服务意识等良好的职业素质,让课程思政走心走实。

(四)回应热点关切,开展专题思政教育

紧跟时代步伐,回应时事热点,是思政教育的内在要求。只有引导学生关注“家事国事天下事”,才能让学生有大视野、大胸怀、大格局、大担当,从而成就新伟业。高职院校可以重大事件、重要纪念日、节庆活动等为契机开展有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极大提高课程思政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以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为例,2021年全校开展了“党史上的今天”课程思政系列教学活动。这是在中国共产党迎来百年华诞的重要时刻开展的一次课程思政专项活动。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强大学生党史学习教育,学校教务处牵头统筹制作了《党史上的今天——重大事件》教学资料及课件,经马克思主义学院审核把关,由各二级学院和任课教师面向全体在校生开展教学。任课教师在每节课前领学,要求每班每天开展一次,二级学院每季度自行开展一次。通过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学生知史爱党、知史爱国。又如,每年三月学雷锋活动月,广西工商职业技术学院均开展主题为“弘扬雷锋精神”的课前五分钟课程思政专项活动,由党委宣传部牵头制作弘扬雷锋精神的课件或视频,由任课教师在学雷锋活动日当天在全校有课班级中宣传雷锋先进事迹,引导学生弘扬雷锋精神、争做时代先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