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3+X”的经管类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

作者: 孙启鹏 王芳 张静晓 杨慧军

基于“3+X”的经管类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机制研究0

[摘 要]为响应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号召,各高校不断调整教育方向,积极推动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但部分高校的研究生双创教育仍流于形式,人才培养模式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为有效解决人才培养问题,文章对现有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进行梳理和分析,并结合实际探索“3+X”双创型研究生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该模式的应用前景较为乐观,在立德树人的要求下有望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对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实现国家的教育创新改革具有一定参考意义。

[关键词]人才培养;研究生培养;培养模式;创新创业教育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11-0001-06

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化及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层次复合型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对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响应国家关于高等学校创新创业(双创)教育的号召,当前双创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重要工作,各高校不断整合校内外的丰富资源,调整教育方向,积极推动双创教育的健康发展[1-3]。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经济提质增效的迫切需要,是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的重要手段。研究生是支撑和引领社会创新的中坚力量,研究生教育所培养的高层次人才是支撑国家科技创新的主要源泉,也是支撑高等学校创建一流大学的核心力量。高校通过加强对双创型研究生创新意识及创业能力的培养,确保其能够在学校学习期间形成日后工作中所必需的实践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能力,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在双创教育背景下,尽管各高校都在积极探索创新创业教育模式,但是目前针对研究生开展的创新创业教育还处在探索阶段,未引起学校、导师以及研究生本人的足够重视,或是复制本科生的双创培养模式,创新不足、问题较多[4]。由于学科特点,部分高校经管类研究生培养存在学生实践能力较弱、持续深造动力不足等问题,使研究生双创教育面临“散点化、形式化、割裂化”的问题,即双创教育以点状化的创新创业活动为主,没有形成完整的培养体系;双创活动更注重活动本身的效果,缺乏对学生双创能力需求的满足;双创活动与教学科研体系割裂,未能有机融合。为了使研究生具备更厚实的专业基础、更宽的专业视野、更成熟的价值观、更高的科技知识水平及操作技能水平来应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必须积极探索面向双创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5]。

本文通过研究现有的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结合目前高校研究生创新创业的价值诉求,提出“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并以长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以下简称“我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进行验证。其中,“3+X”人才培养模式中的“3”是基础,是重中之重。“3+X”中的“X”即多维融合,要求做到双创能力培养过程的体系化、实用化、高阶化,满足学生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实际需求,打破不同环节和过程的壁垒,有效实现学生双创意识、双创精神、双创能力、双创素养的培养目标。

本文创新点如下:在理论上,“3+X”人才培养模式完善了相关的制度、政策、监督等教学保障体系建设;在实践上,“3+X”人才培养模式以就业为导向,以应用能力培养为核心,构建了一条企业深度参与、零距离对接岗位需求的灵活、便捷之路,是学校、学生和企业三方受益、多方共赢的举措。

综上所述,本文所提出的“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是以“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为架构,“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老技术融合、本硕博融合、课内课外融合、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合”的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基于“3+X”的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不仅是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力手段,是增强研究生自身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式,更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实现的推进器,是推进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时代性需求。

一、研究回顾

当前,相关学者针对研究生创新创业问题进行了较为丰富的研究,主要聚焦于“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和“双创型研究生教育理念研究”两方面。

(一)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在研究生培养模式方面,多位学者均指出了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如培养模式单一、形式单调、教学形式古板、课程开设不合理、研究生参与实践机会少、理论和实践难以相结合[6]等,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法。如黄正夫等提出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生创新意识的培育、创新能力的提升是多个培养主体共同努力的结果[7];张玉辉提出研究生培养体系要扎根在其所依赖的社会环境中,构建由高校、企业、政府和有关组织以及校友和学生家长等社会相关资源支持的培养系统[8];冯东东建议从引进社会型导师与学校导师组成“双导师制度”、加强产学研全方位深层次合作、构建完善的研究生创业教育培养体系等方面提升我国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水平[9];孙文琦等提出通过分阶段、分课程稳步推进创新创业课程建设,组建专职管理创新创业教育的职能部门,并完善政策保障等措施构建创新创业相关课程建设与服务体系[10]。

(二)双创型研究生教育理念研究

在双创型研究生教育理念研究方面,学者们也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部分研究生有明显的“经验定式”和“权威定式”表现,不符合双创型研究生的培养要求[11],多位学者提出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中。卢艺彬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培养优异的双创型人才具有重要意义[12];张巧利认为育人先育德,双创教育必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避免学生误入歧途[13];方丽娟认为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两者的目标、方式、内容存在相通之处,二者的有机融合既是学生素质提高的途径,也是双创教育的本质需求[14];艾军等认为通过深化思想政治教育改革以实现创新创业教育目标,能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和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实效[15];尤祺等认为当前双创教育和思政教育应充分利用新媒体这一优势资源,建立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的桥梁,实现协同发展[16]。

(三)研究评述

根据上述分析可知,目前相关高校围绕双创型研究生人才培养开展了积极探索,但部分高校的研究更注重双创理论研究,总体上是在传统培养模式基础上进行局部修正和补充,缺少基于理论视角的系统分析;具体培养路径具有局限性,人才培养模式没有根本性变化。因此,高校有必要深化“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三全育人“理念,研究出一套既能接天(高目标)、又能连地(能操作)的“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

二、“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一)“3+X”框架设计

在国家大力发展双创教育的大形势下,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国家需要的具有双创能力的综合型人才是当下教育的要求。双创一般指创新精神和创业实践能力,双创教育属于素质教育的一种,不仅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精神,训练学生的创业技能,更是以创新能力为主,培养同时具有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建设思路,以“三全育人”理念为基础,以“X融合”为依托,达到全面提升研究生综合素质、优化研究型人才配置、培养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人才的目的。“3+X”框架示意图如图1所示。

(二)“3+X”理念

“3+X”模式人才培养理念由“三全育人”和“X融合”两个模块组成。

“三全育人”模块为注重创新创业的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建设。其强调对“三全育人”理念的理解,加大对“三全育人”理论的研究,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三全育人”培养模式,更进一步促进双创型研究生的培养工作。

“X融合”模块致力于在研究生教育中实现科教融合、产教融合、新老技术融合、本硕博融合、课内课外融合、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合等,不断提高研究生的培养质量,满足双创型研究生成才的需求,为其提供可持续发展动力。其中,科教融合坚持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相辅相成,通过构建科研平台将高校优质丰富的科学研究资源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产教融合是通过开办专业产业或校企合作等方式,将产业与教学密切结合,实现校企双赢,提质培优;新老技术融合是将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渗透到传统专业与领域中,用新技术成就老传统,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和利用;本硕博融合是通过推进本硕博一体化课程体系设计,提升课程的高阶性与挑战度,开阔学生的学术视野,保证人才培养的前沿性;课内课外融合是理论结合实践,使学生形成良好的专业理论素养,进行全面潜能开发;专业教育与能力培养融合是通过重构课程教学体系、改革课程学习方法、完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提升就业层次和人才培养质量。

总体来说,“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思路,就是以“三全育人”加“X融合”的“3+X”为基础,全面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与创业综合素质,更好地培养出为社会服务的高层次人才。

(三)“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实践方案

“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的具体方案分为建立协同融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建立资源共享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科研教育平台、建立专业化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师资团队、构建多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激励体系四个部分,这四部分层层递进、环环相扣,共同构成高校双创型研究生培养的长效机制。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首先,建立协同融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教育培养模式的方法决定最终教学效果。具有双创思维是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首要关注点,需要在创新创业思维层面上建立协同融合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模式。具体方式包括增设交叉学科课程,丰富交叉学科课程内容,建立跨学科知识结构体系;紧跟科学技术发展和经济社会形势发展,追踪学科发展前沿动态,开阔研究生视野;设置创新创业教育复合模块,借助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有针对性地对双创型研究生开展创新创业教育。

其次,建立资源共享的研究生创新创业科研教育平台。实践技能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而创新创业技能是实现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能将智力转化为物质,因此,建立创新创业科研教育平台是培养双创型人才的有效途径。高校可借助科研教育平台开展研究生教育相关活动,拓宽学术思路,营造文化氛围,激发研究激情,提高研究生创新创业的实践动手能力。同时通过科研教育平台让个人能力与团队力量紧密结合,有利于团队创新。

再次,建立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生创新创业师资团队。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可通过创业导师培训等多样化手段,提升导师对双创型研究生的指导能力,并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训练指导,激发研究生的双创热情,同时选拔有较强创新创业意愿的研究生加入导师研究团队,实现个人与团体的融合发展。

最后,构建多层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激励体系。在学校和团队的双重融合指导下,依托学校的研究生创新创业计划项目、“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MBA创新创业大赛等系列活动,推进研究生科研创新创业素质、思维和能力的培养。同时,学校和团队共同构建多层次研究生科技创新奖助体系,为研究生科研提供技术、资金及场地支持,鼓励在校研究生努力进行科研,并将科研结果应用于创业,以达到科研与创业相结合的目的。

综上,双创型研究生培养模式建设与实践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一环。在培养研究生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过程中,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通过具体的实践活动,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创新创业思维、技能和素质的培养,从而培养出具有创新创业核心能力的高层次人才。

三、基于“3+X”双创型研究生培养实例研究

(一)实例简介

我院依托交通运输国际一流学科和相关学科群,组建 “未来交通与区域发展创新团队”等科研团队,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开展交通运输类研究生素质教育,紧密结合当前我国交通运输发展建设需求,致力于交通运输领域的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以及高新技术创新与转化。团队在研究生培养中,坚持交通运输类研究特色,注重学科交叉,瞄准学术前沿和国家重大战略,全面提高研究生的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综合实力。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