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筋伤学基于MOOC 和 SPOC的混合分层教学设计研究
作者: 周红海 陆延 陈龙豪 何心愉 苏少亭[摘 要]中医筋伤学是中医骨伤科专业的核心课程。文章以MOOC 为基础平台,以SPOC为提升模块,融合大规模教学与精准化教学的优势,构建了基于MOOC 和 SPOC 的混合分层教学方法,实现了教学模式的创新,并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了教学任务,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中医筋伤学;MOOC 教学;SPOC教学;教学效果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23)21-0077-04
中医筋伤学是中医药院校中医骨伤科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创新中医筋伤学教学设计,使其适应越来越普及的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的要求,并在有限课时内增强教学效果,是进一步提高中医筋伤学教学水平的重要研究方向。
一、中医筋伤学的课程特点与目前的教学问题
目前,中医筋伤学是一门涉及中医基础、中医诊断、方剂学、针灸推拿学、解剖学、病理学、生物力学和外科学等多学科理论知识且实践性很强的临床骨伤科专业课程,有病名多、内容丰富、各章节内容相对独立的特点,课程既要求学生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也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动手能力和独立临床思维能力。
中医筋伤学教学存在以下问题:一是学生对知识的需求与接受度的差异。如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强,在学习完肩部的肩周炎等七种常见病后,还想进一步拓展,了解如二头肌短头损伤(牵拉肩)、盂唇损伤等较特殊的疾病;而有的学生由于解剖、方剂、针灸推拿等相关知识的基础较弱,对一种病如肩袖损伤原因就要反复询问,对于相关的活血止痛汤、补肾壮筋汤等方剂,以及肩前、臂臑、臑腧等穴位在教师线下授课时更是完全没有概念,因此需要反复查找某一种病或方剂、穴位的详细讲解。由于线下课堂授课课时的限制及学生需求的不同,授课教师必须在完成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有空余时间才能对相关知识进行补充讲解,但根据教学计划,中医筋伤学的线下授课课时已经从之前的56~60课时,减少到现在的36~39课时,但现有教材中仅各论的病种就比之前增加了5个,因此课堂上的知识补充难以实现。二是课程实操性强与线下传统授课方式的矛盾。中医筋伤学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较高,虽然教学计划安排了12~16课时的见习课,但线下教学中教师讲的病例较少,且往往学生一个组有17人左右,时间短、内容多、面对患者时间少,加上见习操作量化考核体系缺乏,学生不会的问题课后也没有办法解决。三是中医筋伤学以疾病为节段的短时间高密度授课方式引起的接受疲劳。单一的课堂“填鸭式”教学方式使学生易产生接受疲劳,而一个授课时段一般为3课时,学生无法全神贯注地完成一个章节包含两个疾病诊断治疗内容的听讲。四是随着筋伤学重要性的突显,针推与康复专业广泛开展中医筋伤学课程教学,该专业学生的基础与专门的骨伤科专业学生的基础不一样,如何利用课外教学手段补足短板,也是需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总之,让有“我要学”拓展意愿的学生能利用课余时间深入学习,让“我有很多知识不记得”或者“这个知识点我没有学过”的学生能在预习、复习、补充学习等阶段得到相应指导,是本课程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中医筋伤学教学方法发展的现状
国内各大医学高校为更好地讲解筋伤学的内容,进行了许多教学改革探索。如宋志靖等[1]通过对中医筋伤学理筋手法实训教学和考核方法的改革,在实训教学中通过由易而难、循序渐进、培养兴趣、课前预练、课中配对、现学现用等方式,将学生向理论与实践结合、实训与临床结合以及分析与解决临床问题能力培养等方面进行引导,培养学生的中医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操作技能,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陆延等[2]将思维导图法引入中医筋伤学教学中,使学生在对课程的理解、重难点的掌握及创新思维的培养等方面都得到了较好的提高;在实施中强调学生之间的合作,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教学效果良好。刘渊等[3]探究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法(PBL)结合以团队为基础的教学法(TBL)在中医筋伤学临床教学中的应用,发现两者的结合可以更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消除学生对单一教学法的抵触心态。众多学者从多个角度对筋伤学的教学进行了创新。
如何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设备与优势,设计出更加适合中医筋伤学的线上教学方法,以弥补线下课堂教学的不足,是相关教师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三、基于MOOC和 SPOC的混合分层教学优点
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大型开放式网络课程)和 SPOC (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均是在线课堂教学模式,都有具体的教学内容,可展示实体课堂的师生互动和体现“互联网+”虚拟空间学习的优势。
MOOC学习可线上浏览课程、搜集学习资料,对学习人员的知识结构以及学习能动性也没有什么要求,具有大规模、在线、非结构性、开放等特点。但相对于传统教学法, MOOC 存在学生数量多与背景复杂、导师少、师生交流和学习支持缺乏等问题,学生个体学习针对性差[4]。
SPOC 是一种面向想达到某种课程要求的申请者开放,通过线上问题解决、讨论或辩论等策略进行较难的知识内化,满足不同个体学习需求的新型教育模式,其依托 MOOC 平台、资源,以浓缩课程视频在线授课的方式进行授课,同时,在线下关注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基础上进行补充式教学,为精准化教学提供了可能[5]。例如喻研等[6]研究通过 WeChat 平台与 SPOC 翻转课堂相结合进行临床药理学的教学,可以快速地、更好地实现课余的在线学习与课堂教学的统一、在线的获取学习与课堂的交互式学习的融合,真正地实现了以教学效果为导向的教育方式的变革。张彦琦等[7]以医学统计学课程为例,探讨基于 SPOC 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校内课程教学中的构建与应用效果,发现学生通过这种教学模式能较快理清课程脉络,增强实践能力,学生的学习体验更好。
在课程中构建基于 MOOC 和 SPOC的分层“金字塔”或者“多翼关联”课程, 是指以MOOC 为基础平台,协同多学科教学;以线下课堂为抓手,完成教师由“教会”到“会教”、学生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精心进行 SPOC设计,创新更高层次的、更精细化的教学内容,从而实现大规模教学与精准化教学的过程融合与优势互补;在尊重学生学习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的前提下,发挥教师的引导、启迪作用,使教学效果最大化。
中医筋伤学基于MOOC和 SPOC的混合分层教学模式除了具有上述优点,还可以培养学生深度分析思考的能力。第一,在进行线下与MOOC学习后,通过SPOC的引导,可以拓展疾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等知识,通过强化知识点如播放手法关键点的示教视频,让学生深刻领会治疗操作要点,增强学生解决复杂筋伤疾病的能力。第二,通过教学的个性化、精细化,将教学内容进行多维度整合,让不同专业的学生更易于领会筋伤学的诊治内容。通过这种教学方法,还可以把筋伤学的前沿性学术研究成果引入课程。第三,建立理论与临床、过程与总结相结合的评价体系,从基础知识、医患沟通、体格检查、临床判断、治疗技能、康复锻炼、人文关怀和整体表现八个板块构建交互式教学实践考评体系,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特别是通过基于MOOC和 SPOC的 混合分层教学,可以解决中医筋伤学课程定位与学生学习能力的匹配度差异问题。先通过 MOOC 提供的学情分析,追踪个别成绩不理想的学生,通过开放教师的“office time”,确保学生全员对基础知识内容的掌握。然后在 SPOC 课堂上有针对性地调整授课内容,对重点、难点以及拓展知识予以提示,通过互动和讨论解决学生高阶学习中的问题和困惑,达到教学内容精研化的目的。由于 MOOC 与 SPOC 授课需要建立教学团队,必须事先对教师进行系统培训,就如何选择和录制优质的视频资源进行讨论,如筋伤学领域的前沿内容如何结合思政内容进行融合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与教学重难点的差异与重叠等,这可以培养教师团队的协作性,为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打下基础。
四、中医筋伤学基于MOOC和 SPOC的混合分层教学设计
围绕中医筋伤学建设由相关学科如解剖学、诊断学、影像学、正骨学、针灸推拿学、方剂学、康复学、外科学等共同组成的组合型 MOOC 课程,要让学生在课前完成对该课程相应知识点的预习,初步形成多学科的学习生态基础。然后,在 MOOC 的基础上建设 SPOC 课堂,围绕筋伤学知识点以教学微视频为载体,以对知识的高精深追求为目的,鼓励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展开讨论,增加学习深度,补足知识短板,拓宽知识面,复习课堂内容,弥补传统教学中“撒网式”教学的不足,逐步建立以点带面的立体化混合教学架构。
我们将教学设计划分为课前(MOOC)、课中(线下)、课后(SPOC) 三个阶段,教学目标分初阶、进阶和高阶三个层次进行。
(一)初阶:MOOC 强基础,教学学科协同化
教师通过 MOOC 平台构建本学科与其他多学科协同教学的 MOOC 基础课程,学生通过 MOOC 平台完成本课程相关学科知识的在线回顾,形成对本学科内容的感性认知。以总论一章为例,我们先将“筋伤的概念与发展”“筋伤的分类与病因”“筋伤的临床表现与诊断”“筋伤的治疗”四节内容以MOOC教学视频的形式逐节展示给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教材内容,同时推送思考题、练习题等材料。
(二)进阶:线下课堂翻转,教学互动参与化
还是以总论为例,教师通过 MOOC 学习平台线上数据的统计监测,对中医筋伤学总论的MOOC 学情进行分析。然后在线下课堂运用PBL+CBL的形式,以问题和案例导出诸如“筋的概念为什么包括这些软组织”“治疗原则为什么是这六个”“一个肩周炎患者来就诊,我们的选择是 ”等问题,然后对知识点进行分组讨论或现场简短辩论,师生共同完成答疑,完成临床思维培养,形成知识的理性内化。教师在授课的总结阶段,围绕本章四节重点之间的关系进行串讲,对学生提出的问题如“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练功疗法、牵引疗法、针灸疗法、物理疗法”有什么选择界定、如何选用等,以答疑的形式给予详细讲解。最后根据教学要点,对MOOC布置的复习题进行提问与答疑,加强复习巩固。
(三)高阶:SPOC 提高认知,教学沉浸体验
教师针对 MOOC 的学情分析和线下课堂的互动体验,划分课程重点内容进行SPOC 顶层教学设计,提炼出学科难点,比如总论中对手法治疗、药物治疗、练功疗法、牵引疗法、针灸疗法、物理疗法等进行选择后,如何操作,操作中与临床诊断有什么关系,与解剖、生物力学、八纲辨证有什么关系等,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学术研究能力。对于原来基础较差的学生,比如对关节的活动度没有学习过的,可以增加有关关节解剖与活动的动画,补足这部分学生缺失的知识。在SPOC这个阶段,还可以把筋伤学科技研究与应用发展前沿成果引入课程,科研反哺教学;或者引入名医名家诊疗案例,特别是有关高尚医德医风的案例,提升知识点的高阶性。同时在这个阶段引入学生分析、评价、自我诊疗,让学生进行创造性思考,再由教师进行点评,达到教研双结合、师生互动提高的教学新层次。
SPOC的学习视频除了补短板的少部分内容,大部分是能力提升内容,在SPOC中要提出能让学生思维发散、扩展、升华的问题,如“筋伤的早期并发症与晚期并发症的关系”“神经损伤与骨质疏松的关系”等,让学生课外搜集资料,有利于学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如果是各论的授课,在完成授课计划后,还应进行理论及临床操作考核,包括解剖知识、医患沟通、体格检查、临床判断、手法技能操作、功能锻炼、人文关怀和整体表现八个板块,形成交互式教学实践考评模式,以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
我们在课程结束时采用自行设计的《中医筋伤学基于MOOC 和 SPOC 分层教学课程调查问卷》,对试验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包括 MOOC 和 SPOC 教学资源评价、线下课堂效果评价、教学交流与沟通效果评价、满意度和教学效果评价,以完善适应时代发展的中医筋伤学教学体系,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