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三重维度

作者: 徐德斌 吴彤

[摘 要] 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创新和实践总结,“两个结合”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高校思政课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其为高校思政课教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以“两个结合”为出发点,从价值、理论、实践三重维度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可行性以及二者融入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其以德育人和以文化人的教育价值,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思政课育人效果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个结合”;思政课;立德树人;教师队伍建设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5843(2024)02-0062-06

[DOI]  10.13980/j.cnki.xdjykx.2024.02.010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出“要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1]的重大论断,从“一个结合”到“两个结合”,不仅表明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也彰显了中国共产党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信。新时代新征程,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正确理解并践行“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思政课中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作用,成为推进思政课教育教学改革,加快培养时代新人的时代命题。

一、价值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必要性

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在高校思政课中注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有利于推动传统文化的“双创发展”,增强思政课育人实效,推动“两个结合”落地生根,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发挥育人作用。

(一)有利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第二个结合”让马克思主义唤醒和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2]。一方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传播继承才有可能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思政课具有广泛的传播性和鲜明的指向性,且思政课涉及多学科领域,为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提供了重要支点。高校思政课作为各大高校的必修课程,授课对象涵盖了青年大学生群体,具有广泛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群众基础。另一方面,只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才可以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当代大学生特点来看,大学生容易接受新鲜事物且具有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能够以新的方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当代潮流相融通,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和表现方式,使其在不改变本质内容的前提下适应时代潮流、适应现代思维,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青年是时代的主力军,将中华优秀文化融入思政课中,既能促进中华优秀文化创新发展,也能使大学生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从而主动担当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的重任。因此,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主要落脚点在于青年大学生,高校思政课的重要作用不容忽视。

(二)有利于落实高校思政课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思想底蕴和丰厚的内涵,将其与马克思主义相结合,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价值,从而提升思政课育人实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首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立德树人提供了学理支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文化魅力,将其作为思政课的重要元素融入思政课,不仅可以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召力和亲和力,而且大学生在学习时也会受到文化对人的作用。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修身”“慎独”“正心”等道德观念会潜移默化地渗透于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认识过程中,但最终这种道德伦理还要落实到个人行动上即“知行合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道德价值和教化作用与思想政治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相得益彰,可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学理支撑。

其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增添了具有中国风格的教育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凝结着几千年来中华民族的宇宙观、人生观、伦理观等根本理念,这些价值观念蕴含着深厚的家国情怀、浓厚的民族精神,为思政课提供了具有中国风格的哲学思想和具有文化血脉的育人资源。例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强调人与人之间和谐相处、仁爱亲和、尊师重道等价值观念,强调忠诚、诚信、勤劳等道德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通过思政课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领会这些价值观和道德观,培养学生正确的判断力、行为规范和社会责任感,塑造他们成为有品德、有担当的新时代公民。将传统文化的精华纳入思政课教学中,建立具有中国文化根基的思想体系和教学体系,使思政课更具备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也增添了思政课的历史性、生动性,为提升思政课育人的实效性打下坚实基础。

(三)有利于推动“两个结合”落地生根

思政课是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重要课程。思政课鲜明的意识形态属性决定了思政课必须紧跟党的理论创新,做好党的宣传教育工作。“两个结合”重大命题的提出不仅要利用宣传、讲授的手段使其深入人心,也需要使其落地生根,因此,要率先深入高校思政课使“两个结合”知在青年、行在青年。“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新叙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根本纲领和制胜法宝。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要对大学生进行知行合一教育就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没有它的根基滋养,知行合一教育就没有本源、没有动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脱离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就脱离了中国发展的底气和命脉。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担落实到青年身上,只有通过教育争取到青年、培育好青年,才能使“两个结合”的实践要求在青年身上落地生根。高校思政课讲“两个结合”要讲清楚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底蕴、讲清楚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逻辑和历史逻辑。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和认识“能、行、好”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中的重要意义,从理论层面和历史层面对党的百年探索和理论创新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科学关系进行科学认识,使“两个结合”既深入人心,又落地生根。

二、理论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

高校思政课能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机地纳入其中,取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马克思主义能否相互融合、相互贯通。这既需要从二者的理论特质和基本内容上展开探讨,又需要立足“两个结合”和高校思政课的必然联系来审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可行性。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高度契合性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结合’的前提是彼此契合。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相互契合才能有机结合。”[3]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是一东一西、一古一今看似截然不同的理论,但二者存在着高度的契合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都具有实践性。马克思主义的突出特点就是它的实践性,它是在实践中形成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的理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积淀中形成的独特文化体系,它是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形成并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日用而不自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

其次,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价值理念和实践观念等方面有着契合性。比如,在政治观念方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的以人民为中心、追求社会公平正义的思想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人民利益和福祉的“仁爱”“民本”思想不谋而合;在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方面,马克思主义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追求共同富裕和无私奉献,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天下为公”“众人拾柴火焰高”等理念也强调个人与集体应该注重合作、互助和共同发展;在社会道德伦理方面,马克思主义倡导实现社会公平和消除剥削,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重道德伦理社会公德、提倡“仁义礼智信”等价值观念具有一致性。可见,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虽然根源不同、血脉不同,但二者存在互融互通的辩证关系,二者的高度契合性为二者的有机结合奠定了基础,也为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提供了可能。

(二)马克思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

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既是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作用、彰显中国风格的时代需要。马克思主义不是教条主义,而是鼓励不断探索、审视和吸纳新的思想成果。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着的具有开放性和发展性的理论。在理论层面,马克思主义强调理论应该随着实践和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在实践层面,马克思主义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了本土化和局部适应,形成的各种马克思主义派别和发展路径。例如,马克思中国化正是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中国共产党人结合中国具体实际和本民族特点,在不断探索中形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同样,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始终秉持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求同存异理念,不仅自身具有吸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文化成果的多元素特点,且始终朝着和谐共存、和衷共济的方向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包容性是通过多元思想交流、文化融合共生、和谐共存的价值观来体现的。这种包容性使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广泛的吸纳能力和持久的生命力,为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因此,正是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各自具有的极大包容性,才使得它们能够相互融合,相得益彰。高校思政课是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来教育武装大学生的,除了引导青年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外,也应在教育教学中注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化作用,使思政课既以理服人又以情感人,既坚持客观要求又具有中国风格,达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三)高校思政课是践行“两个结合”的关键课程

高校思政课坚持和发展“两个结合”既是时代要求,也是思政课担负的使命和职责。“两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最新理论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大理论创新。高校思政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具有鲜明的政治导向性和意识形态属性,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因此,必须把“两个结合”贯穿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全过程,率先融入思政课这一主渠道。而深刻理解把握“两个结合”于党于民族于国家的重大意义,准确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内涵和现实逻辑,就必须对“两个结合”的内涵进行全面把握,把握“两个结合”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中心主线。高校思政课要引导大学生理解“两个确立”,坚定“四个自信”,就必须用最新理论成果武装大学生头脑,讲深、讲透、讲活“两个结合”的道理,并将其始终贯穿于思政课这一主要渠道,为学生成长成才奠定科学的思想基础,彰显社会主义大学办学方向,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底色,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

三、实践维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策略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而德何以立、人何以育?这就需要各高校积极探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实践路径,探索“融什么”“怎么融”的首要问题,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教育功能。

(一)优化思政课程,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政课中应采取“显性融入”与“隐性融入”相结合的方式。

首先,从“显性融入”入手,打好融入的理论基础。一是要精心选择融入内容。思政课能否对准学生的成长需要和发展期待是思政课教学的起点。面对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哪些内容能与大学生产生共鸣,这要求思政课教师充分发挥自身的主观能动性,立足教材,从教学出发,合理地选择融入内容,以实现融入资源的价值最大化,破解“融什么”的首要问题。二是在选择好融入内容后,也要加强教育培训,将理论知识讲透。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四个讲清楚”,即讲清楚它独有的特点即“自己的特色”,讲清楚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的丰厚滋养”,讲清楚它是“我国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讲清楚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根基”[4]。“四个讲清楚”为思政课讲什么、如何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了重要方向。另外,其他专业课也要积极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素,主动探寻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交叉点,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结合起来,打好配合,避免出现专业课和思政课“两张皮”的情况。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