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冷思考

作者: 卞桂平

[收稿日期]2024-03-11

[基金项目]江西省宣传思想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专题项目“21世纪国家治理的水智慧:中国传统水伦理的文明理念与传承路径研究”(项目编号:23ZXRC01);江西省社科基金一般项目“江西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积极心态培育机制研究”(项目编号:21JY27);南昌工程学院2021年教改项目“江西红色文化融入青年积极心态培育的教学机制研究——以‘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建设为例”(项目编号:2021SZJG015)。

[作者简介]卞桂平(1976-),男,安徽宿松人,哲学博士,南昌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研究方向:教育伦理。

[摘  要]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事关“国之大者”,教材使用应遵循“马工程”教材编排的逻辑性,体现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马克思主义历史哲学、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的一贯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标的设置要摒弃传统的应试思维,把培养学生的政治判断力、政治敏锐力及政治执行力作为首要目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管理要勇于回应信息时代挑战,贯彻尊重、理解与引导思维,因势利导,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提升课程的教学实效。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考评应实现认知与德行的统一、课内与课外的统一,把全过程协同考评贯彻到课程教学始终。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立德树人;课程评价;政治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4)04-0121-06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4.04.018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最根本的是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解决好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努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凸显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对中华民族复兴、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的重大战略意义。新的历史条件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在促进学生成才、推进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水平整体提升、大学生“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的教育基础得到有效夯实。然而,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依然或多或少地存在若干问题,梳理与廓清这些问题,回到问题本身,不仅关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也影响着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统编教材使用的合理性:从安排错乱回到逻辑有序

教材使用的类型、方式与方法,不仅关系到学生的学习情绪及效果,同时也直接影响与制约课堂的教学实效。这不仅体现为教材所涵盖的内容体系、价值取向甚至观阅体验,也体现为学生对教材的适应性。其中,教材涵盖的内容、使用的方式与方法尤其要观照到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与教材本身的契合性。以合适的方式与方法使用教材会起积极作用,反之则不然。

思想政治理论课现行通用教材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以下简称“马工程”)统编教材,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与法治》《形势与政策》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主要课程的教学安排也常以专业课需求为标准,通常做法是《思想道德与法治》放在最先,《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则相对靠后。其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因为理论晦涩、相对有点“难”通常被放在最后,《形势与政策》则穿插于各年级各学期。不少教育管理者乃至教师认为,《思想道德与法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易懂”,“应当”能符合学生偏好,要优先安排新生学习,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知识抽象、理论晦涩,学生不易接受,“理所当然”地被放置于后面。

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内在逻辑是:学习者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历史、现实与道德。深入研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把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基础与前提。忽视乃至忽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课程体系设置中的优先位置,先修其他课程就是教学中的缘木求鱼,也使教学变得抽象化,教师讲不了,学生也学不通。马克思主义的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哲学(《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的道德哲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本质上要诉求于新时代的道德自觉,属于伦理学)形成层级递进的知识逻辑安排关系,应该成为课程学习安排的参考指针。

先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契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与知识水平。大一新生刚从高强度、有规律的高中阶段跨入大学,处于心理过渡期与环境适应期,无论生活还是学习均具有高中阶段的延续性,“学习态度更加端正、学习情绪更易投入”[2],为学习相对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提供了主客观条件。而随着大学生活的逐渐深入,不少学生因缺乏自律习惯与意志不够坚定,容易受外在环境影响从而丧失学习的热情与兴趣。在缺失正确认知、兴趣无序扩张的情况下学习相对抽象、晦涩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就存在较大难度。而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认知缺位的前提下先修其他课程,效果自然大打折扣。后修《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直接导致学生对“马工程”教材的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与方法缺位,这是当前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兴趣匮乏、内驱力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课堂教学实效性相对缺乏的诱因之一。

认知缺失就可能本末倒置。仅仅从表面的难易程度出发决定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使用,不仅违背“马工程”教材设置初衷,也违背学生的认知规律与认知习惯。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想当然安排也从侧面反衬出不少管理者固化的知识论思维,对思想政治课教学危害不轻。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价值目标定位的合理性:从知识灌输回到素质提升

课程的设置都体现一定的目的性,契合一定的价值需求,专业课与公共课无一例外,莫不如此。梳理与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需求与目标定位,是教育管理者与任课教师的首要任务,是引导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内在主轴,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的基本前提。

专业课注重专业知识与技能培养,掌握专业基本知识、熟悉专业相关技能是专业课的价值目标。比较而言,思想政治理论课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诉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要求学生理解与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及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要求学生能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与方法分析问题的来龙去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思想道德与法治》要求学生能够从马克思主义立场出发,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实践,确立自己的道德原则、提升自我的道德水平,成为知行合一的合格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3]可见,熟练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与方法,提升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价值目标。

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学生政治判断力、政治敏锐力及政治执行力的目标诉求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深厚的理论功力与优秀的道德品质,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来龙去脉讲清、讲透,具备运用马克思主义原理驾驭历史与现实的能力,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真正使马克思主义真理走进学生内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们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就是要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引导学生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把爱国情、强国志、报国行自觉融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之中。”[4]偏离思想政治理论课政治育人的目标定位就是教学中的南辕北辙。

偏离价值目标、忽视政治育人情况在一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或多或少存在。具体体现为:强调教学课件的千篇一律与整齐划一;过分依赖标准化课件而忽视教学主体性,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孤立化、抽象化以及机械化;把课本知识与教师队伍模块化、标准化,实施车轮战术、设置授课时限,增加学生接受困难的同时也加剧了课程排课难度,吃力不讨好。模块化、标准化教学实质是应试教育翻版,教师疲于奔命,学生走马观花,谈不上实效性[5]。

决定如何进行思想政治理论课知识传授之前,要对“马工程”教材的课程体系设置予以严谨的论证与科学的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为例,作为“马工程”的核心理论教材,其专业性、可读性极强,内容涵盖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以往的专业课程教授中,《辩证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与《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是在不同学期单独开设的两门独立课程。文科学生在两学期内都未必能吃透的教材现被合并浓缩为三章节,学习这部分内容对理工学生来说具有相当大的难度。与此相同,“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在以往专业课程设置中也是单独开设,在现行的教材体系中也被浓缩为四章节。同时,不少高校《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48学时,除掉实践16学时,理论授课仅32学时,用16次课时解决以往四门课的教学内容,无论是理论或实践都捉襟见肘。如果再考虑到理工科学生专业背景以及应试教育的“成长胎记”,产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题也就不足为怪。

教无定法,在于得法。问题解决要求教育管理者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要有所为又有所不为。教材设置与教学安排在一定意义上只是教学环节的呈现,问题的关键在于要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设置的“初心”:提升学生政治素养,增强政治判断力、政治领悟力和政治执行力;真懂、真信、真用马克思主义;培养合格的时代新人。授课教师要围绕课程目标,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尤其要抛弃传统单一的灌输论与知识论,克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机械化与教条化,围绕课程政治育人、素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讲清楚“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引导学生自律、自主、自学,真正把思想政治理论课打造成有血、有肉、有温情的道德信仰课,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教学目标与价值定位可谓教材与教学的灵魂。“重为轻根,静为躁君”“轻则失本,躁则失君”(《老子》第二十六章),要摒弃课程教学的教条化、片面化、时髦化,回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本真,时刻以课程目标统领课程教学全过程,立足政治育人、素质育人、文化育人理念,回归有血、有肉、有生机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所谓教学难题必然迎刃而解。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管理的合理性:从机械约束回到尊重引导

好的课堂教学是各种因素合力促成的结果,它要有经验丰富的授课老师、素质优秀的授课对象、比较适用的课程教材等,其中高效的课堂教学管理是一堂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形成的前提与基础。在错综复杂的前提下,缺乏有效课堂教学管理,教学实效性无法获得保证。

课堂教学秩序管理问题具有时代性、历史性,不同时代有不同表征。以往历史阶段,教师乐教、学生勤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相对较好。当前,物质财富日渐丰裕的同时人的精神生活却略显滞后,价值嬗变与躁动不安是最大表征。物化思想日渐增强催生知识无用论、精神生活偏离弱化政治育人的影响力,以及信息产品的日常普及、商业道德缺失等,都会在不同程度诱发当代学生的理性滑坡。环境诱惑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安排不当、课时安排紧凑、应试教育的知识短板、职业精神缺失等内外因交织,必然催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难题。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管理中最大的难题与挑战,是课程教师与学生之间、课堂教学与手机娱乐之间的争夺战。寂静的课堂与独白的教师形成鲜明对比。不少高校教学管理工作者甚至授课教师都认为,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热情缺乏的罪魁祸首是手机,手机是课堂教学成效式微的最大敌人,并想当然地提出只要把学生手机没收,学生的心思就会自然而然回到课堂,教学效果也自然会得到提升。于是,海量购买手机储存袋成为当下不少学校流行的做法。随之而来的问题是,学生准备多部手机、课堂欺诈失信问题频发。有的学生手机被没收后犹如被抽走灵魂而无精打采,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更为反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困难依然没有得到解决。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