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的困境及对策
作者: 孙雪源[摘要]新冠肺炎疫情极大地推动了在线教学的改革发展,凸显了在线教育的应急重要性。教学型高校作为在线教学的实施者和管理者,面临着教师在线教学水平不高、学生在线学习效果不理想、学校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等3种困境。而解决这些困境的主要途径在于:专注提升教师教学的信息素养和胜任力;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持续强化学校管理的资源配置和制度创新。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在线学习;质量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00-05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18
在线教学是应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的教学型高校教学危机的应急方案。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在线教学已从应急方案转变为常态行为,这就要求教学型高校积极建立与疫情常态化相适应的在线教学体制机制,深度探索在线教学数字化、信息化和现代化模式的转型与变革,倡导线上线下相融合的教学模式建构,以保证后疫情时代教学活动的高质量发展。
一、高校在线教学建设的整体情况阐述
(一)疫情之前高校在线教学成绩显著
早在新冠疫情之前,我国就大力开展了高校线上教学建设,并取得了明显成效。2013年,我国大学线上教学进入慕课元年,各级各类大学开始致力于建设和使用慕课进行线上教学改革。到2017年,我国有460余所大学建设了3 200余门慕课,有5 500万人次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在线选学慕课,线上课程建设数量和应用规模迅速跃居世界第一。2018年,国家首次正式认定并推出490门课程作为首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19年,共有801门课程入选第二批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迄今为止,我国高校慕课的数量约12 500门,比2017年增加近3倍;学习者规模稳居世界第一,共计2亿多人次“打卡”慕课学堂,较2017年增长2.7倍,其中近一半是社会学习者。
(二)疫情常态化期间高校在线教学发展形势迅猛
2020年年初,在新冠肺炎疫情爆发蔓延时期,全国高校开展了史无前例的在线教学活动,各高校启动云端教学,充分利用各类网络在线教育平台开展在线教学,加速了教育信息化进程,也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实践契机。随着“云端”教育形态的结构化塑造,高校传统的课堂教学边界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与拓展,高校正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为受教育者提供更广泛、更优质的教育[1]。目前,高校在线教学已由疫情期间的应急之举,转变为疫情常态化时期知识传播方式的颠覆性与革命性发展趋势,引发了由教学设计、知识讲授、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活动组织实施等环节构成的教育教学模式的持续转型与深度变革,促进了在线教学与课堂教学的相互融合、相互补充、相互支持,构建了以学生为中心、融合多种技术的现代化教学新生态。
二、高校在线教学遭遇的瓶颈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高校在线教学现实问题的文献综述
新冠肺炎疫情的出现像一个分水岭,疫情前后,教师实施教学的场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即从固定空间的课堂场域转向了网络时空下的在线虚拟场域,引发了传统师生面授教学关系的消解,促使教师失去了维持课堂学习纪律和开展常规教学活动的基本条件。随着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的全面建设和常态实施,在线教学的问题也随之产生。一方面,有研究者对高校在线教学的问题做出了比较深刻和系统的分析。邬大光等认为,高校在线教学面临着教师认识不足和素养亟待提高、学生学习能力不强、课程缺少规划和教学管理有待创新等一系列问题[2]。王少媛等认为,高校在线教学质量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学习者主观因素,以及网络教学资源、技术条件和网络环境等客观因素[3]。莫李龙等认为,高校在线教学存在信息维度比较单一、学习环境难以营造、课堂监督手段不足以及学生容易产生疲劳感等4个问题[4]。另一方面,有研究者将主要问题集中在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教学能力、学生置身在线教学的学习效果以及高校在线教学的保障体系3个领域。在教师教学能力领域,杨程认为,教师在线教学中面临着如何应用技术、如何选择资源、如何提升教学效果以及如何做好培训等问题[5];梁竹梅认为,教师在线教学中经常产生对课堂控制不足的“失控感”[6]。在学生学习效果领域,杜岩岩等认为,如何促进学生深度学习是高校在线教学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7];尉耀元等认为,师生之间互动性以及学生在线学习自觉性是高校在线教学的紧要问题[8]。在高校保障体系领域,赵巍认为,大多数高校线上教学管理体系建设尚不成熟,尤其是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资源管理和评价管理存在较大难度[9]。
(二)高校在线教学的困境解析
笔者结合已有研究结论和工作实际情况,立足教学型高校办学资源尤其是经费投入不足、教师教学水平不高、生活质量参差不齐等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在线教学水平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第一,教师难以高效地组织在线教学活动,致使虚拟课堂与面授课堂的教学质量无法做到实质等效。相关教学型高校的在线教学质量报告显示,半数以上的教师认为在线教学中“保持学生注意力”“维持课堂秩序”“组织课堂研讨”以及“课后线上交流反馈及讨论”等方面的问题和困难较多。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在于:一方面,线上教学不具备课堂教学的及时性监管功能,导致教师无法行之有效、随时随地地掌控线上教学活动。相比学校课堂高封闭、高控制、高效率、互动方便、集体学习氛围强等特点,在线教学中的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学生和学习资源之间均需要通过网络和终端设备中介才能发生接触联系。这种接触是间接的、平面的、局部的和单向的,只能通过开设视窗或进行界面切换来实现一对一互动,缺少师生之间面对面的信息及时交互与情感随时沟通。另一方面,教师难以随时监测在线教学的教学效果。在线教学主要通过教师与电脑、学生与电脑的人机交互来完成教学任务,所有的交流互动均需要借助网络终端的电脑进行操作。教师面对的是电脑,学生面对的也是电脑,电脑既是载体也是隔阂屏障。这就造成在学校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多维、多层、多群、多向的互动形式不能很好地融入到在线教学中,授课教师在电脑屏幕中无法看到学生的即时反馈,无法判断学生的思维是否在紧跟教学流程,甚至确定不了学生是否在课堂现场。
第二,授课教师的信息化素养不高,无法做到在线教学的应对自如和熟练操作。在线教学主要依托互联网、大数据、多媒体等新兴技术,这些新兴技术对习惯课堂传统教学方式的教师造成了一定的压力。主要原因在于: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核心是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但教学型高校的教师普遍欠缺较为系统和熟练的信息技术应用本领,成为影响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实施效果的客观“人为”因素。从现实情况来看,大多数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的经验与培训,加上前期准备不足,难免出现线上教学的技术失误和内容纰漏。一些教师对在线教学应用软件的熟悉程度较差,无法自行解决在线教学过程中层出不穷、五花八门的技术性问题;部分教师的家庭电脑配置较低,网络速度不顺畅,不能满足录课和网上教学的硬件需要,致使在线教学受到限制;一些年龄偏大的教师不适应网络教学,无法进行教学设备和教学平台的准确操作,影响了在线教学的实际效果。
2.学生在线学习效果难以充分保障。第一,学生的在线学习行为存在个体差异,无法实现学习效果的整体提升。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的学习效果主要依赖于学生的自律自觉习惯和主动学习意识,然而现实中的在线教学活动却总有一些学生的学习行为缺乏自觉性和主动性,导致在线教学的整体效果差强人意,甚至是不理想。主要原因在于:在线教学对学生而言,属于居家式的空间错位学习模式,对于一些自律性较高、求知欲较强的学生来说,可以做到线上线下的学习状态一致;但对于一些自律性较差、学习兴趣较低的学生来说,发生挂机逃课、找人替课等不良现象的几率就会大大增加。此外,一些学生不习惯在线教学形式,他们认为对着电脑屏幕的学习行为既呆板又不灵活,教师不能像课堂教学一样板书推导,课程理解抽象,尤其是课程结束后对知识点的理解不透彻、印象不深刻。一些学生则认为在线教学可以通过录制的方法随时进行回看,不需要像课堂面授那样做笔记、做记录。这些主观性的排斥行为和惰性意识也一定程度地降低了在线学习效果。同时,个别家庭无法提供顺畅的网络环境和电脑设备进而影响了学生在线学习效果[10]。例如,一些来自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学生由于受到家庭电脑硬件配置不足和网络速度较慢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在线教学的听课效果很不理想。第二,学生的在线学习受到无法及时交流和过度疲劳的双重影响,致使学习效果大打折扣。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活动的难点在于无法保证每个学生学有所得、学能达标。其原因在于:虽然全部在线学习平台均设有互动交流和讨论的解答版块以及弹幕发送功能,但由于教师授课期间无法及时回复或关注到学生提出的问题或疑问,造成学生参与度和满意度不高的情况发生。在线学习过程中,学生提出课程知识点的疑问,一旦未得到教师的及时答复,便会导致一连串问题的产生,造成学习效果的降低。因此,一些学生即使没听懂或者没理解,也会消极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学生在线学习也存在着过度疲劳的生理性限制原因。慕课、雨课堂、腾讯会议和ZOOM等通讯工具和同步信息平台虽然具有明显的便利性与迅捷性优势,但受教学规定时限的约束以及大量的、长时间的在线课程接续出现的影响,促使学生不得不过度置身线上教学环节,极易引发身心疲劳,从而导致课程注意力和思维活跃度下降。
3.高校在线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没有得到同步改进。第一,高校在线教学的硬件条件不完善,尤其是数字化资源开发力度亟待加强。高校在线教学质量面临教育资源不充分的巨大压力[11]。数字化资源是高校开展在线教学的前提条件和必备基础。在线教学课程资源的基本形态大致分为慕课类、录播教学类、直播教学类和远程指导类等。当前,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的数字化资源开发力度不够,难以满足学生学习的多样化需求。主要原因在于:疫情常态化下开发的国家和省级精品课程、视频公开课、在线开放课程以及资源共享课程虽然极大地扩充了在线教学资源的种类和形式,但仍然无法满足教学型高校不同专业的学生个性化学习、体验式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的需要,使得在线教学的灵活性、开放性、选择性和对个性塑造的优势难以发挥。此外,由于教学型高校的办学经费紧张,数字化资源的购买力不强,致使线上教学的软件工具功能依然不够丰富,尤其是缺乏支持教学讨论、项目活动等线上交互性的功能以及进行教学管理的综合功能。第二,高校在线教学的教师激励制度仍不健全。目前,教学型高校教师从事在线教学依旧缺乏完善的激励机制。其原因在于:高校对教师在线教学工作的激励主要对照传统面授课程的标准,按照规定的课时数量进行报酬补偿,并未考虑教师的实际劳动投入,致使教师的在线教学劳动与收入回报不成比例,影响了教师开展在线教学的积极性和热情。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开设在线教学课程加重了教学负担,授课教师需要从课前准备、课间操作和课后答疑等多个环节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以及更多的心思。例如,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需要提前布置课程知识点和授课任务,上传各种图文资料和课程视频材料,并且熟悉软件操作;在授课期间,教师需要提前掌握更多的操作技术,以应对突发情况;在课后答疑阶段,教师需要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指导,这就占据了教师大量的业余时间和精力。第三,高校在线教学的教师评价制度相对滞后。高校在线教学发展迅速,但相应的在线教育管理制度建设落后,亟需建立具有针对性的在线教学质量评价体系[12]。而目前的教学型高校常规的教师教学评价与在线教学的新模式不匹配。主要原因在于:在线教学属于应急式教学模式,对教师在线教学进行考核,是教学型高校未曾涉足的新领域。当前,教学型高校较为普遍地出台了一些强化教师在线教学的教学管理制度,但一直缺少行之有效、科学合理的教师在线教学评价机制及其指标体系。同时,高校教师在线教学的评价反馈机制也不健全,学生评教、同行评教和教学督导评教等信息反馈无法在第一时间传达给相关任课教师。
三、深入推进教学型高校在线教学的对策建议
(一)专注提升教师在线教学的信息素养和胜任力
1.加强教师在线教学能力培训。教学型高校的教师发展中心和教务部门要持续进行授课教师在线教学的技能培训,重点培训教师学会灵活使用多种在线教学工具,使教师学习掌握线上教学技能、网络学习心理、媒体传播技术和网络教学课件制作等信息化能力,提升高校教师的信息技术素养,让现代教育技术“为我所有”“为我所用”。教学型高校还要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师在线教学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通过线上教学“一帮一”结对子等互帮互助形式,提高中青年教师对在线教学的适应性和熟悉度,克服老年教师在线教学的技术恐慌和意识焦虑,不断增强和提高全体教师在线教学的应用能力和技术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