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要层次理论视角下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解决策略探究

作者: 周乐乐 程岭 程琳

[摘要]当前,乡村教师“留不住”是教育的痛点问题,原因在于工资待遇较差,教师经济状况窘迫;教育与生活环境差强人意,教师自我提升乏力;组织制度不完善,教师之间缺少帮扶;社会声誉较低,教师自我认同感差;政策落实不力,教师发展机会有限。从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角度来看,乡村教师在任职过程中的生活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难以得到满足。可以通过提高乡村教师的工资薪酬待遇,创设安稳舒适的生活环境;完善针对乡村教师的社会保障制度,形成融洽和谐的家校关系;加强乡村教师团队文化建设,营造互助合作的集体氛围;完善乡村教师激励制度,打造尊师重道的社会风尚;落实乡村教师相关支持政策,采取丰富多元的晋升渠道等,使乡村教师不仅“留得住”,更要“教得好”。

[关键词]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乡村教师;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843(2022)02-0129-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2.02.023

近年来,《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相继出台,深刻显示出我国对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高度关切。教育优先发展,尤其是实现公平而有质量的发展,始终是国家关注的重要教育问题。当前,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问题的难点在于乡村教育,乡村教育发展的难点在于乡村教师。因此,促进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使乡村教师“留得住、教得好”,不仅是实现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的关键举措,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举措。本文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研究角度,深度剖析乡村教师“留不住”的核心原因,并提出破解策略,以期为建设扎根乡村、甘于奉献、素质优良的优秀乡村教师队伍建言献策。

一、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的原因

为推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支持乡村教师队伍建设的举措,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乡村教师“留不住”现象仍存在。结合乡村教师的现实状况可分析,乡村教师“留不住”的原因如下。

(一)工资待遇较差,教师经济状况窘迫

工资待遇水平不高是我国乡村教育的普遍现象,也是乡村教师流失的首要原因,它不仅拉低了乡村教师的生活质量,还进一步削弱了乡村教师的职业认同。针对乡村教师待遇问题,国家多次提出要确保中小学教师平均工资收入水平不低于或高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1],也历次强调教育的财政投入应重点向农村地区倾斜。但一些资料显示,政策颁布后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但与当地城镇教师的待遇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除此之外,许多地区在政策的具体落实上存在偏差,未能因地制宜、充分考虑当地发展实际情况,出现“一刀切”现象,因此许多乡村教师的待遇问题并未得到有效改善。当前,在物价快速上涨的社会背景下,日常生活开销、房价、子女教育经费等都成为乡村教师不得不考虑的现实问题,然而较低的工资待遇并不能满足乡村教师体面生活和安心工作的朴素愿望,他们的生活质量并未发生良好改观,微薄的工资收入使得许多地方乡村教师的生活状况比较窘迫。生存压力和向往优质生活两者间的激烈碰撞经常“侵蚀”着乡村教师留校任教的情怀与决心。

(二)教育与生活环境差强人意,教师自我提升乏力

教学与生活环境品质的低水平使教师背负着额外的压力,从而“助推”着乡村教师的大量流失。大体而言,环境品质的差强人意主要表现在地理位置、交通、住房条件和家校关系等方面。第一,许多乡村学校远离城镇且交通不便,对于地处深山的偏远地区来说更是如此。缺乏便捷的交通工具且道路崎岖,教师去采购生活用品基本只能依赖自行车、电动车或者摩托车。第二,乡村教师宿舍的舒适度较低。从乡村学校的宿舍条件来看,仅有18.37%的教师表示在宿舍中住得比较舒适[2],相当一部分乡村教师被安置在拥挤、简陋的集体宿舍之中,缺少空调、电脑等基本教学与生活设施,加之学校宿舍周围大都遍布农村住房,会出现校舍与农房杂居现象。居住在宿舍中的乡村教师又以距离自己家乡较远的女性居多(女性教师比例较大),这种生活条件很容易使乡村教师陷入除教学以外的焦虑与恐慌之中。第三,家校关系和师生关系紧张也对乡村教师的心理产生较大影响。当前农村的留守儿童较多,他们大多交由祖辈照护,隔代照护的显著弊端就是普遍溺爱且对教育的重视严重不足,认为孩子的教育问题应由教师全权负责,不能有效积极地配合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甚至当教师在自己职责范围内对学生行使惩戒权利时,许多家长会横加干涉,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学生的嚣张气焰,继而加剧师生矛盾。总之,交通、住房、家校、师生环境等因素的交织,使得许多乡村教师身心压抑,离职情绪“充溢”。

(三)组织制度不完善,教师之间缺少帮扶

当前,大部分乡村学校的教师组织都不够健全,组织的缺位和乏力使得教师之间寻求协同和互助的困难加剧。在许多农村地区,大部分青年教师是通过定向师范生计划、特岗教师计划、支教计划来到乡村开展教学的。从学生身份向教师身份转变难免需要一段适应过程,作为初出茅庐的新教师,会出现教学能力不足、教学方法不当、教学效果不佳、人生地不熟等常见问题。面对此类现实问题,乡村学校的领导和老教师对青年教师没能及时给予关怀与帮助,整个学校内部未能形成良性的帮扶制度和健全的发展环境。乡村学校的领导者往往从管理角度而非治理立场看待教师,倾向于刚性管理制度的制定以及强硬管理权利的行使,却忽视了柔性化和人性化管理情怀的辅助,未能给予教师积极的行政支持,使得学校管理趋向“专制化”,缺乏对教师应有的关心和爱护。在这种“一言堂”家长式管理的长期“统治”下,大部分教师很容易丧失教学热情和互助意识,且当新教师遭遇困难时,新老教师之间也仅仅进行浅层次的交流,未能形成良好协作、深度沟通、充满活力与生机的教师团队。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在工作、生活方面互助合作不足,缺少良性、完善的合作互助组织体系。“专制”管理和冷漠气氛将加剧乡村青年教师的心灵无助感和心灵孤独感,使其倍感焦虑、失望、煎熬,从而产生离职倾向。

(四)社会声誉较低,教师自我认同感差

乡村教师本是知识文化传播的主力军,作为乡村中为数不多的知识分子,曾备受村民的尊重与爱戴,但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观念逐渐改变,乡村教师的社会声誉日趋式微。甚至在许多乡村,人们逐渐形成了“萧伯纳意识”:有本事的人做事,没本事的人教书。这种社会舆论是对乡村教师自尊的隐形践踏,并且乡村教师在乡村场域中的经济资本比较微弱,与纯粹务农的农民相比,其收入略高,但比起新兴的产业人员,其收入却相去甚远[3]。 在许多地方的社会观念中,收入多寡是评判一个职业社会地位高低的重要指标,如此一来,乡村教师就处于弱势地位。并且在这种“畸形”社会风气的影响下,“读书无用论”在许多偏远落后的乡村“逐渐蔓延”,严重拉低了乡民对子女教育的期望,也进一步拉低了乡民对教师职业应有的敬重。除此之外,乡村教师自身的学历和出身短板也会使社会大众对乡村教师的敬重不够。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乡村教师的学历水平虽然有了较大提升,但大专和普通院校本科学历仍然在乡村教师队伍的学历组成中“占据主流”。当前,高等教育的大规模扩招使得专科生和普通院校本科生已经不再是“稀有品”,社会普遍认为乡村教师“学历低、出身差”,不再对其“另眼高看”。现实生活中不难发现,学历并不能和教学能力、教育素养直接挂钩,对于从事基础教育的乡村教师而言,专科和本科学历已足以胜任教育教学工作。但在当前社会,尤其是农村社会却倾向于通过学历来评测教师的教学水平,进而折射到对其职业的认可和尊重。收入和学历出身的双重不足使得乡村教师丧失了其作为教书育人者本应享有的社会地位,教师处境日益边缘化,在此背景下,乡村教师选择离开不足为奇。

(五)政策落实不力,教师发展机会有限

新世纪以来,国家先后出台多项政策来推动乡村教育,支持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但是一些地方的教育管理部门或因循守旧、或庸官懒政,政策落实并不到位。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命途多舛,职称指标少、晋升难,培训机会少、发展慢仍是突出问题。调查发现,尽管当前许多地方的农村学校教师高级职称比例与城市相去甚远,但是,教育部门往农村学校投放的高级职称指标比例仍远低于城市,这样就出现了指标少、晋升难的发展困境。除此之外,乡村教师培训、比赛、交流、进修和提干等机会少也是突出问题。在许多地方,大部分乡村教师只参加过县级以下的培训活动,“国培”“省培”活动基本与他们无缘;参加优质课、公开课、展示课的机会也是少之又少,大部分乡村教师很难有机会与教学名师、教育专家当面交流与学习;由于教师缺编、师资不足,大部分乡村教师的工作量都比较大,难以抽出时间外出进修学习,如此以来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的马太效应——培训、比赛、交流、进修和提干等事情都与乡村教师“无缘”。久而久之,乡村教师的发展空间和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城镇教师,他们较早便触碰到职业发展的“天花板”,难以实现自身抱负,使得乡村教师“人在曹营心在汉”,认同感、获得感、满足感在现实情况面前消失殆尽,进而产生严重的职业倦怠。乡村教师为了获取更好的发展前景,一旦有机会,就会想方设法“逃离”农村、奔赴城市。

二、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的理论分析

通过上述分析发现,乡村教师“留不住”的现实原因,究其根本因素可以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为工具加以分析,则会获得更深层次的发现。

(一)教师生活状况不如人意,导致其生活需要无法满足

马斯洛认为,生活需要是推动人们行动的首要动力,只有当生活需要得到满足或基本得以满足时,其他的新的需要才能够成为新的激励因素。综上所述,当前许多地区乡村教师的工资待遇普遍较低,生活状况处于比较窘迫的境地。主要表现在:首先,衣食住行需要。追求更好的生活品质是人的天性,乡村教师也不例外。住房、交通、饮食条件差是乡村教师群体普遍面临的问题,完善的基础设施、舒适的居住环境、良好的饮食条件是每个乡村教师的向往和追求,但是低廉的收入使他们缺乏追求高质量生活水平的经济实力。其次,婚恋需要。女多男少是乡村教师群体的重要特点,而这些女教师又以未婚的青年教师为主,偏远的工作地点和狭窄的交际范围致使许多乡村青年女教师面临“适龄未婚配”的危机,因此许多乡村女教师会选择改行或调动的方式来解决自身的“终身大事”。最后,休闲需要。与城市教师相比,乡村教师往往身兼数职,跨学科、跨班级、超课时教学的情况在整个乡村教师群体中司空见惯,复杂的教学任务附带着繁重的作业批改量,仅这两项工作就使教师身心俱疲。随着乡村留守儿童越来越多,乡村寄宿制学校数量增多,大部分乡村教师承担起很多教学职责之外的工作,如兼职生活教师、参与扶贫活动、应付各种教学检查、参加各种“进校园”活动等[4]。如此,导致乡村教师的时间被大量挤占,休闲需要无法得到满足。

(二)教师身心方面遭受威胁,导致其安全需要无法满足

安全需要主要包括健康保障、人身安全、工作职位保障等等。对于乡村教师来说,身心方面的威胁导致其安全需要无法满足,进而使其产生离职情绪。主要表现为:一是环境安全。一间集体宿舍、一张床、一个衣柜、一张书桌、一辆电动车是许多乡村教师的“标配”,如此简陋的居住环境和不便的交通环境与繁华便利的城市环境形成了鲜明反差,城乡间的悬殊致使乡村教师对乡村环境不满意。二是经济安全。养老金发放不足、补贴不到位、补贴不及时也在时刻威胁着乡村教师的经济安全。例如,与城镇教师相比,乡村教师缺少午餐费、书报费等相关津贴。微薄的收入与不健全的保障体系使得乡村教师经济压力倍增。三是心理安全。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乡村生源大量流失,因此一部分乡村教师面临着失业风险,除此之外,乡村教育的观念冲突也使得师生矛盾和家校矛盾加重。双重压力下导致乡村教师安全感缺失,以至于其安全需要无法得到满足,进而产生离别情绪。

(三)教师帮扶互助氛围欠佳,导致其归属需要无法满足

发展乡村教育不能仅仅依靠教师个体的付出,更需要整个乡村教师群体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拧。但是,当前乡村教师群体之间未能形成互助合作的集体氛围,因而教师难以获得归属感、认同感。调查发现,乡村青年教师在教育理论和教育研究方面的能力总体优于乡村老教师,但在教育实践和教育经验方面明显“稚嫩”。由于乡村学校的领导者缺乏科学高效的领导能力和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未能建立起教师专业发展共生体,未能使领导和教师、教师和教师之间形成互助合作的良好局面,致使新教师不得不通过单打独斗来开展教育教学,靠闭门造车来总结教育教学经验。教师之间无法取长补短,未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沟通、合作、理解、关怀,整个群体内部缺乏健全完善的教师帮扶组织体系。此种境遇下,乡村青年教师倍感孤独、失落,会丧失扎根乡村教育的勇气和信念,做出转移阵地的选择。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