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揭秘你不了解的麻醉医生
作者: 嵇刊 罗鑫 张力 屈璟秀
提起麻醉医生,不少人认为“他们工作内容简单,只需要给患者‘打一针’就好了”。然而,事实真是这样吗?
其实,麻醉医生除了负责“打一针”,在患者住院和手术期间还扮演着若干至关重要的角色。今天,我们就一同深入了解手术室里的“幕后英雄”——麻醉医生。
“打一针”仅是麻醉医生的基本功
麻醉的原理一般是指通过各种方法使人体感觉丧失,从而使手术中的疼痛感消失。
常用的麻醉方式有全身麻醉、局部麻醉和椎管内麻醉等,不同的麻醉方式对应的麻醉原理也不一样。全身麻醉是把麻醉药物通过呼吸道吸入、静脉注射和肌肉注射等方式进入患者体内,产生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使患者处于神志消失状态,全身痛觉消失;局部麻醉是通过药物在局部短暂阻断周围神经的冲动传导,达到这些区域产生麻醉的效果;椎管内麻醉和局部麻醉的原理相似,使用药物阻断脊神经的传导功能。
“麻醉相当于一次‘飞行’,所谓的‘打一针’只是飞机的‘起飞’阶段,下面还要全程负责‘巡航’(麻醉维持)和‘降落’(术后复苏)。”为了更好地解释麻醉医生的工作,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麻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李青将麻醉生动地比作飞行。

看似只是“打一针”的工作,实则在每台手术前,麻醉医生都要仔细研读患者的检查报告,进行麻醉前访视,评估他们对麻醉的耐受性。同时,麻醉医生要与主刀医生充分沟通,根据手术时的体位、切口位置、手术持续时间等因素,综合判断选取合适的麻醉技术、位置、剂量等,最终制订出个性化的麻醉方案。像心脏手术、脑部手术、胸腹腔内手术等大型手术以及复杂手术,多选用全身麻醉;剖宫产手术、下肢手术等,多选用半身麻醉;而局部麻醉更适合牙科手术、皮肤表浅肿物切除术、眼科手术等小型手术。
“其实,‘打一针’仅仅是麻醉医生的基本功,我们更重要的职责是对手术全程的管理,尽可能减少麻醉风险,维护患者在整个围手术期的生命安全,包括对患者呼吸、循环和人体内环境的调控,以及对危重症患者的抢救。”李青介绍,在患者进入麻醉状态后,麻醉医生需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全程寸步不离地观察监护仪,确保患者在麻醉状态下生命体征稳定。当患者术中突发大出血、过敏性休克、呼吸循环衰竭、心脏骤停、肺栓塞、羊水栓塞等随时会危及生命的情况时,麻醉医生要以最快的速度查看患者的各项指标情况并迅速做出处理,直到患者转危为安。
与此同时,手术结束并不意味着麻醉工作的结束,麻醉医生还要继续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直至患者术后完全苏醒。“等他们返回病房后,第二天我们还要再去患者床前进行详细的术后访视,防止术后各种并发症的发生。同时,我们还要指导缓解患者的术后镇痛。”李青说。
麻醉不背让人变傻的“锅”
“手术小,麻醉风险就小吗?”“全麻会不会让人变傻?”这一系列的问题是麻醉医生在患者手术前访视时最常听到的咨询。李青介绍,围手术期患者的风险一方面来自手术的风险,另一方面来自麻醉的风险。

对大部分患者来说,麻醉的风险与手术大小是一致的。换句话说,手术越大、越复杂,手术时间越长,患者面临的麻醉风险也越大。比如同样的病人,阑尾手术的风险比肝癌手术的风险小,乳腺手术比心脏手术的风险小。
然而,麻醉风险与手术风险也并非完全一致,影响麻醉风险的因素还有年龄、身体状况、心肺功能、自身病情和并存疾病等。
“目前临床使用的麻醉药物具有很高的安全性,药物相关的作用具有可逆性、暂时性和可控性。患者在用药后,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把药物经肝肾等代谢出去,对人体所产生的影响是极小的。等麻醉药物在人体内经代谢完全消除后,麻醉作用会同步消失,并不会持续作用于人体,也不会对人体造成持续性影响。所以说,别再因为不了解麻醉而抗拒手术,甚至拒绝手术。”李青说。
所以说,麻醉不是“拦路虎”,它是患者手术时要闯的第一关,良好的麻醉技术才能保证手术顺利进行。
(责任编辑: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