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聊斋志异》中“花姑子”的身份之谜
作者: 陈之旸蒲松龄的小说《聊斋志异》情节曲折、神奇诡异,书中描写的动物多幻化为人,形象生动、个性鲜明。其中卷十之《花姑子》篇,让读者不仅能感受到蒲松龄的生花妙笔,更能发现其中所藏的丰富的自然知识。

《花姑子》篇里的凄美故事
故事中,陕西书生安幼舆一日在华山迷路,一章姓老者将其引到自家。章老汉的独生女花姑子热情相待,安幼舆心有所爱,归家后往章家求聘,却不见章宅踪影。安幼舆思念成疾,气息奄奄。此时,花姑子悄然现身,为安幼舆按摩,奇香沁骨,又留下甘美蒸饼为药。3日后,安幼舆神清气爽,花姑子又来看望,且引他一同回家,当夜私结好合。章老汉发觉后怒骂二人,安幼舆羞惭逃归。
思念花姑子的安幼舆再次入山苦寻,不料被化身花姑子的蛇精所害,死于危崖之下。安家人为他守灵时,花姑子又一次出现。按照她的嘱咐,安家人停灵7日,安幼舆竟然复活了。
花姑子向安幼舆透露,5年前,他在华山道上买下一头被人猎获的獐子,将其放生,这只獐子就是自己的父亲。为报答救父之恩,花姑子多次相救安幼舆。然而,花姑子深知人妖殊途,说自己将远去,以后不再相见,不过她已有孕在身,会为安幼舆留下血脉。其后,安幼舆遇一老妇,自称是花姑子之母,将怀抱的一个男婴交给他,隐身而去。安幼舆抱回孩子,终身未再娶妻。
是獐是麝,身份要考证
故事开篇即点明安幼舆是“陕之拔贡生”,第一次被花姑子的父亲引入家中做客时,老汉自报家门“老夫章姓”。花姑子救活安幼舆后主动告知,安幼舆于华山道上放生的一头獐子“是即妾父也”。
一个同音字,妙处全出。由于全家都是“獐”,所以就“指身为姓”直接姓“章”。那么,花姑子真是“獐子”的化身吗?

獐子,大名“獐”,为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鹿科獐属下的单一物种。獐有两个亚种,分别为朝鲜亚种和指名亚种。前者分布于朝鲜半岛至我国辽东半岛,后者分布于我国华东地区的低山丘陵至沼泽湿地区域。獐是一种喜爱湿地、沼泽环境的鹿科动物,其分布区域在东北或华东,而非陕西。看来,花姑子并非獐的化身。不过,听说陕西有一种被俗称为“香獐子”的动物。那么,花姑子会是香獐子吗?
对于香獐子,李时珍曾解释道:“麝之香气远射,故谓之麝……其形似獐,故俗呼香獐。”原来,香獐子的正名是麝,并非獐。
麝,亚洲地区特产野生动物,泛指脊索动物门哺乳纲偶蹄目麝科麝属下的7个物种:林麝、原麝、马麝、黑麝、喜马拉雅麝、安徽麝和克什米尔麝。作为全世界麝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中国出产7种麝类的前6种。
在中国分布的6种麝中,体形最小而分布最广者为林麝。与体形较大的原麝和马麝比较,林麝尤其显得小巧玲珑:从头到尾仅长63~80厘米,体重不过6~9千克,前肢短于后肢,肩部明显低于臀部。和其他麝一样,无论雌雄,林麝头部均没有角,但是雄性的上犬齿发达,形成一对长而锐利的獠牙,凸出口外。
林麝的分布区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尤其从华中至华南更为广泛,包括河南、陕西、甘肃南部、宁夏西南部、四川中西部、云南大部、贵州、重庆、广西、广东以及江西。华山位于陕西省境内,花姑子是陕西籍贯的林麝姑娘,看来没错。
无处不香,回春有奇方
安幼舆相思成疾,卧床不起,花姑子“夜奔”而来,“以两手为按太阳穴”。安幼舆只觉得“脑麝奇香,穿鼻沁骨”。麝有奇香,本是天生,林麝当然也不例外。
麝香是成年雄麝香腺的分泌物,从腹部位于腹脐与阴囊之间的香囊中分泌,油性,呈酱黄色或紫红色,有光泽,香气浓烈,凝结后的颗粒直径为0.5~1.5毫米。每年5—7月,当香囊分泌物充盈时,雄麝有“遗香”现象。此时,雄麝会以脚踏、爬、挤压其他物体等方式将分泌物遗留在地上或树干上,以此建立起同雌麝的联系。

我国对麝香的利用历史悠久。早在汉代,麝香就已作为药材使用。《神农本草经》和《本草纲目》中都对麝香的药理做了专门描述,称之“辛温,无毒,通诸窍,开经络,透肌骨”。现代医学研究也证实,麝香对中枢神经系统有苏醒、激活作用,可有效提高机体耐缺氧能力,可有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等疾病。作为芳香开窍类药物,麝香还可通关醒脑,治疗中风不省。
此外,麝香还是极好的定香剂。古人制墨时,常会添加一些麝香以制成“麝墨”,营造一种“蜀纸麝煤添笔媚”的氛围。小说中,花姑子用麝香为安幼舆按摩,再加上香饼食疗,令安幼舆神清气爽,甚至死后复生,可谓妙手回春。
攀岩穿林,吃素纤纤步
花姑子两次挽救安幼舆的性命,第一次拿出的“药品”是“不知所包何料,甘美非常”的“蒸饼”;第二次用了“青草一束,燂汤升许”的“汤药”,直接让刚起死回生的安幼舆“顷刻能言”。

林麝是食草动物,每日须进食3~6千克的食物。它们天亮前开始觅食,持续约3小时后休息、反刍。它们的食性相当广泛,既有低等的真菌、地衣、苔藓、松萝和蕨类植物,也根据季节的变化食用多种高等植物,尤其是芳香性植物,如木通叶、山椒枝叶、柏树叶果、刺五加嫩叶、水芹菜等。
花姑子穿山越岭来看望安幼舆,引发了安幼舆的关心:“道路辽远,卿纤纤之步,何遂能来?”要知道,这正是林麝的“超能力”。
林麝通常独居或结对活动,性情羞怯且谨慎机警,喜夜间活动。林麝行走的步幅虽然不大,但是受惊后,不仅能快速逃离,还能在逃跑过程中连续“漂移转向”。它们的后肢十分强壮,具备极强的跳跃力,能轻易跃过高度超1.6米的坎儿,跨越宽度近3米的沟。除了拥有一流的弹跳力,林麝还擅长登高攀缘,两个蹄瓣细长而尖锐,悬蹄长而发达,能够攀爬到灌木或高度较低、斜度达45°的树木枝丫上取食。所以,章老汉“斜径疾行”,花姑子“屡屡夜奔”就顺理成章了。
《聊斋志异》虽是志怪传奇,但蒲松龄为我们展现了林麝这一珍贵的中国本土物种。
文章来源:《百科知识》
(责任编辑:嵇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