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新教材为何弃用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

作者: 耿奕辰

化学新教材为何弃用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0
硫酸铜 供图/视觉中国

2024年9月,义务教育化学学科启用了新教材。与之前的版本相比,人教版新教材有了较大变化。比如,第一单元就没有再采用研磨硫酸铜晶体的实验。那么,为什么要换掉原来的实验呢?这里面有没有一些科学解释?这就要从我们对硫酸铜的理解说起了。

新旧教材的变化

硫酸铜(CuSO4)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工业生产和科学研究的无机化合物,常见的存在形式为五水合硫酸铜(CuSO4·5H2O),为蓝色晶体,俗称蓝矾或胆矾。它在干燥条件下会失去结晶水,变为白色或灰白色粉末状的无水硫酸铜。我们通常可以通过浓硫酸和铜的反应来制得硫酸铜,也可以通过处理含铜矿石与硫酸的混合物来获得。

旧教材是这样描述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的:“取少量硫酸铜晶体(俗称胆矾或蓝矾)放在研钵内,用研杵把胆矾研碎。观察并记录胆矾发生的变化。”新教材则把这一实验换成了石蜡的熔化实验。

旧教材本意是演示块状的硫酸铜晶体被研磨后变成粉末状,以此说明发生了物理变化。但是,在研磨时,很多师生会注意到一个现象:蓝色晶体的颜色发生了改变,有白色物质生成了。这还是物理变化吗?我们可以根据硫酸铜晶体的性质,分析一下研磨硫酸铜晶体的现象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研磨硫酸铜时到底发生了什么

研磨硫酸铜晶体的第一个现象是颜色的改变。原本深蓝色的硫酸铜晶体,在研磨过程中逐渐变浅,有时候甚至会完全变为白色。要理解这一过程中的颜色变化,就需要先理解硫酸铜晶体为什么是蓝色的。其实,铜离子本身是无色的,但是在硫酸铜晶体中或者在水溶液中,铜离子就会与水分子形成水合物,水合物中的铜离子吸收特定波长的光线后,成了我们看到的蓝色。无水硫酸铜中的铜离子与水合物中的铜离子吸收的波长有所区别,导致了颜色上的区别。在研磨过程中,水合物被磨去,就形成了无水硫酸铜,呈现白色。这一现象可以通过光谱分析等方法予以证实。

研磨硫酸铜晶体的第二个现象是晶体形态的改变。原本呈现六面体结构的硫酸铜晶体,在研磨过程中逐渐变得不规则,甚至变成粉末状。这是因为在研磨过程中,硫酸铜晶体的晶格结构受到破坏,晶体之间的键断裂,导致晶体形态发生变化。这一现象在显微镜下可以清晰地观察到。

由此可知,研磨硫酸铜晶体的过程中,除了发生物理变化,还发生了化学变化。所以,新教材对此实验进行替换是正确的。替换为石蜡的熔化实验后,对这一变化的理解就没有歧义,更加科学了。

硫酸铜的另一种身份

化学新教材为何弃用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1
硫酸铜与无水硫酸铜 供图/视觉中国

在九年级化学学习过程中,硫酸铜算是一个经常会遇到的“老面孔”,比如第八单元中提到的波尔多液。硫酸铜和波尔多液怎么扯上关系了呢?这又是一个化学家发现新药的故事。

法国的波尔多盛产葡萄,波尔多葡萄酒驰名天下。但在1878年,名为“霜霉病”的植物病害狂扫波尔多,许多葡萄园中的葡萄藤都变得枝叶凋零。园主们心急如焚,却无计可施。

化学新教材为何弃用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2
制备硫酸铜溶液 供图/视觉中国

细心的大学植物学教授米亚尔代却发现了怪事,公路旁的葡萄藤郁郁葱葱,丝毫未受到霜霉病的伤害。经过观察,米亚尔代发现这些葡萄藤从叶到茎都洒了一些蓝白相间的东西。经打听,才知是园主为防馋嘴的过路人偷吃而洒的“毒药”,其由熟石灰与硫酸铜溶液混合配制而成,目的是使葡萄变蓝、变苦。于是,米亚尔代在杜扎克酒庄进行了试验,发现这的确是对付霜霉病的好农药,并在1885年将他的发现公之于众。从此,这种以“波尔多液”命名的农药流传于世。

著名散文家汪曾祺在《果园杂记》《葡萄月令》中也提到波尔多液,尤其是在《果园杂记》中,他讲了波尔多液的另外一个传奇故事,同学们可以去搜索一下。

硫酸铜还有很多其他用途。比如,我们可以发挥其作为杀菌剂和藻类控制剂的功能,在游泳池和饮用水处理系统中适量添加,可以有效抑制藻类的生长,减少水体中的细菌和病毒含量,提升水质的清洁度和安全性。当然,它的使用需要精确控制浓度,以免对人体健康造成潜在风险。

化学新教材为何弃用研磨硫酸铜晶体实验3
葡萄叶上的硫酸铜 供图/视觉中国

另外,在科研领域,硫酸铜常作为分析化学的标准物质,用于定量分析中的比较和测量。在医药和生物学领域、工艺和美术领域中,硫酸铜也有很多用途。

(责任编辑:白玉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