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营:大河之洲 和谐共生

作者: 赵慧

东营:大河之洲  和谐共生

黄河劈开万顷碧波,向渤海深处挺进,在黄河入海口处形成黄蓝交汇奇观。图/胡友文

黄河在山东东营入渤海,河水携带大量泥沙造就了壮美的黄河三角洲,这里拥有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深入东营市的黄河入海口、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黄河原蓄滞洪区居民迁建社区等,实地了解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情况。

作为黄河入海口城市、黄河三角洲中心城市,东营立足服务和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持续深入推进污染防治攻坚战,保护和修复湿地,全面提升生态环境保护水平。

当蜿蜒5464公里的黄河东归渤海时,顿失晋陕大峡谷时的咆哮汹涌,以俯冲之姿跃入大海,幻化成一个个悦动的黄色音符,与蓝色海洋共同奏响一曲河海交响乐。

6月13日,初夏时节,山东东营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黄河入海口安澜码头,一批批游客正有序登船,准备驶往20公里外的河海交汇处,一睹“黄河入海流”的壮美。

2021年10月20日下午,时值深秋,正是在安澜码头,到东营考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习近平总书记凭栏远眺,察看河道水情。

当年7月下旬开始,黄河流域部分地方遭受罕见洪涝灾害。总书记考察当天,黄河入海口水流量达到每秒4350立方米,河面宽度350米左右,水深4.9米。洪水虽已退回主河槽,但从主河槽到码头绿化带10多米的“过界”痕迹还很清晰。

黄河河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裴明胜清楚记得:“总书记观察得非常仔细,刚走上码头栈道,就指着绿化带的方向问,这是不是前段时间水位最高时的水边线?”裴明胜回答:“是的,这就是10月8日漫滩时的水边线。”

听到东营超前制订防汛预案,及时启动应急防汛三级响应,扎实做好度汛准备工作,虽然“有惊有险”,但没有出现重大损失和人员伤亡,总书记满意地点了点头。

“总书记很关心黄河防汛工作,询问了很多防汛细节,水位多高、流量多少,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都详细询问,可见黄河安澜在他心中的分量。”裴明胜回忆。在码头上,手持展板,裴明胜向总书记汇报了黄河入海口的径流量、输沙量等情况。

驻足凝视滔滔河水,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我一直很关心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今天来到这里,黄河上中下游沿线就都走到了。”

总书记随后叮嘱,扎实推进黄河大保护,确保黄河安澜,是治国理政的大事。要强化综合性防洪减灾体系建设,加强水生态空间管控,提升水旱灾害应急处置能力,确保黄河沿岸安全。

黄河宁,天下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实地考察黄河流域,足迹遍布上中下游沿线,亲自擘画、亲自部署黄河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

结束东营考察的第二天,2021年10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济南主持召开深入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科学分析当前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形势,把握好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重大问题,咬定目标、脚踏实地,埋头苦干、久久为功,确保“十四五”时期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取得明显成效,为黄河永远造福中华民族而不懈奋斗。

夏季的黄河三角洲保护区,五彩斑斓,湛蓝天空下,黄河水滚滚滔滔,湿地上草木丰茂、绿意盎然,人们在这里感受大河奔流、河海相拥,感受鸥鸟飞驻、鱼翔浅底,大河之洲,气象万千。

大河奔流 血脉相连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1855年,黄河夺大清河在东营入渤海,河水携带大量泥沙造就了美丽的黄河三角洲。1992年,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这里拥有世界上暖温带保存最广阔、最完善、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

2021年10月20日至21日,习近平总书记到东营考察,第一站就选择了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

讲解员孙彬酌大学毕业后到保护区工作,从小在此地长大的他熟悉保护区的一草一木。孙彬酌告诉《民生周刊》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到保护区时正是一年中最美的季节,大片芦苇成熟后呈现出“芦花飞雪”景观,海滩上一望无际的盐地碱蓬由绿变红,状如红毯迎宾。当时还是鸟类迁徙季节,各种涉禽、游禽栖息繁殖,野趣盎然。

在保护区,习近平总书记实地察看了湿地修复区、黄河故道人工柳林、码头和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

沿着木栈道,总书记步入黄河故道人工柳林。这里是1996年黄河人工改道前的故道,如今经过生态补水和修复,黄河三角洲特有的柽柳、杞柳、旱柳等近距离呈现在人们面前,漫步其间,不经意就会与禽鸟邂逅,芦苇荡里不时传出孔雀的叫声。这里的许多植物在黄河上中游都能找到原型,大河奔流,血脉相连。

听取黄河口国家公园规划、保护区总体情况和植被演替情况汇报后,习近平总书记说,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要抓紧谋划创建黄河口国家公园,科学论证,扎实推进。

如今,规划范围3517.99平方公里的黄河口国家公园已进入报批阶段,是今年国家重点创建的12个国家公园之一。连同首批设立的三江源国家公园,一头一尾,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整体格局完善成型。

建在岸边的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负责对三角洲的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进行实时监测,实现生态预警、科学评估。通过大屏,总书记了解了黄河入海流路变迁情况、黄河三角洲变化情况、黄河来水来沙及保护区生物多样性情况,并观看了当日河海交汇实时画面。

黄河三角洲保护区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鸟类和新生湿地为主的湿地类保护区,如今,鸟类已由建区时的187种增加到373种,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鸟类26种、二级保护鸟类65种,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和环西太平洋两条迁徙路线的重要中转站、越冬地和繁殖地,被誉为“鸟类的国际机场”。

面对面向总书记介绍情况,黄河三角洲生态监测中心主任刘静能感受到,总书记非常关注保护区的生物多样性工作。“当汇报到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东方白鹳时,总书记问,东方白鹳是一夫一妻制吗?看到我们为东方白鹳搭建的人工招引巢时,总书记说,这是你们为东方白鹳打造的安居工程啊!”

听完汇报,习近平总书记肯定了保护区的工作,夸赞工作很有成效,说明党的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生态文明理念入脑入心了,大家认识统一了,也行动起来了。

“这两年我们按照总书记的嘱托,开展了很多生态保护修复项目。截至目前,开展了17个生态修复项目,总投资13.6亿元,修复湿地188平方公里,连通水系241公里。”刘静说。

盐碱地综合利用 转变育种观念

由于土壤含盐量高,地下水位高且矿化度高,土壤瘠薄,在东营,人们常说,“养活一棵树,比养活一个孩子还难”。

山东省农科院黄河三角洲现代农业研究院院长贾曦2015年刚到东营时,看到的景象是,部分地块“小麦一根香,种子不分蘖”。“小麦长得和一根香一样高,一根独秆上顶着三四粒麦粒,连麦种都不够,播种量很大,产量却很低。”

研究院所在的东营市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2015年建设前是一家国有农场,种植玉米、小麦等作物,由于地力差,农场常年广种薄收。到东营当年,贾曦他们在试验地部分地块上种植小麦,一亩地播种40斤,产出仅170斤。

贾曦告诉记者,对于盐碱地研究,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以种适地”的概念,主导思路是土壤改良,从事盐碱地研究的大多是土壤类专家,主要是降盐配肥,改良后容易反复,效果很不稳定。

在以“改”为主理念指引下,作物育种的科研人员未把耐盐碱作为品种选育指标,相关科研项目也很少,从1993年年底黄淮海科技大会战结束到2013年,长期缺乏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支持。

而且,耐盐碱作物大多是“小众作物”,从业人员少,团队规模小,很多作物的基因图谱和功能都不清楚,现代化分子育种手段很难用上,这就造成育种进度慢、耐盐碱作物品种少。

欢腾湿地。图/魏东

2021年10月21日上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走进盐碱地现代农业试验示范基地。深秋时节,试验田里只剩下大豆、藜麦等少数几种作物,小麦刚刚播种。

总书记走进田间,仔细察看了大豆、苜蓿、藜麦、绿肥长势,详细询问盐碱地生态保护和综合利用、耐盐碱植物育种和推广情况。

“总书记在田间察看的大豆品种,是我们院选育的齐黄34。这个品种适用性很广,一般大豆品种只能跨一个纬度种植,这个品种能跨20个纬度,品种权转让时卖了1800多万元。”贾曦说。

考察期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端牢中国饭碗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并叮嘱要加强种质资源、耕地保护和利用等基础性研究,转变育种观念,由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挖掘盐碱地开发利用潜力,努力在关键核心技术和重要创新领域取得突破,将科研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思路转变至关重要。贾曦明显感到:“这几年大家对盐碱地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对耐盐碱育种的重视程度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不是贾曦第一次近距离聆听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

2013年11月27日,总书记到山东省农科院考察科技创新促进农业发展情况时,贾曦是院玉米所副所长。他说,总书记在省农科院作出的“给农业插上科技翅膀”的重要指示,不断激励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书写在大地上。

8年后,再次聆听总书记的指示,贾曦觉得,总书记对自己的“行当”十分重视,也十分熟悉,“今年总书记到河北黄骅考察了旱碱麦,到内蒙古考察了盐碱沙荒地改良改造和综合利用,又有了新的指示。”

如今,大量科技工作者将目光投向盐碱地育种,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山东省良种工程中的种质资源创新等主流科研计划,都有耐盐碱品种选育项目。“有了科研项目支持,加上育种思路的转变,促成耐盐碱育种热了起来,相信5到10年内肯定会涌现出一大批成果。”贾曦信心十足。

2022年4月,山东省农科院启动实施“突破黄三角战略”,力争在培育耐盐碱品种、研发关键技术、提升平台支撑能力、打造产业技术模式和样板创建等方面实现重大突破,建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技术支撑体系,在盐碱地综合治理利用方面走在全国前列。

2022年以来,全院开展30余种作物的耐盐碱品种选育工作,目前筛选培育出120余个品种在黄三角盐碱地区域推广应用。

5月8日,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启动运行,这是我国盐碱地方面最高级别的研发平台。

6月底,黄河三角洲农高区夏播试验基本结束,试验田里绿波荡漾,玉米、大豆、花生、谷子、甘薯、芝麻等长势喜人。尽管受后期降雨频繁影响,今年的小麦平均亩产达到450公斤。同一片土地上,早已不复“一根香”的惨淡。

套种、间作、轮作等适于盐碱地的现代化种植模式不断被应用。在中轻度盐碱地上,农业科技工作者研发了鲜食玉米、鲜食花生间作模式,收获的作物经济价值更高,作物秸秆做成饲料,冬季还可以再种一茬牧草,实现周年高值生产……

“运用盐碱地周年生态高值化生产模式,盐碱地万元田不是梦。”贾曦说。

芒种。图/程永锋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