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DP突破7.7万亿,上市公司超740家,浙江打造经济高质量发展样本
2022年,浙江GDP突破7.7万亿元,稳居内地31省份第四位;A股“浙江板块”上市公司数量稳居前二,千亿市值公司达到10家。这背后,民企活力凸显和政府引导功不可没。
与此同时,股权投资也成为当地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2009至2022年,浙江股权投资金额合计达7397亿元,居全国前五。在科技创新和产业提升联动推进下,浙江成为名副其实的制造业大省,2020年底制造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2035年基本建成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是其接下来的重要目标之一。
从纺织服装、塑料制品到五金家电、电气机械,再到义乌小商品城、海宁皮革城、柯桥轻纺城等专业市场……改革开放以来,浙江创造了无数“草根经济”传奇。近5年,浙江GDP实现了从4万亿到7万亿元的“三级跳”。在蛋糕做大的基础上,浙江如今又扛起了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历史使命。改革开放以来的40余载,浙江书写了一个从“资源小省”发展为“经济大省”“资本市场强省”的高质量发展样本。
740余家上市公司与7万亿GDP背后,民营经济活力满满
2021年,浙江地区生产总值突破7万亿,达到73516亿元,2022年更达到7.7万亿元,稳居中国内地省份第四位。浙江站稳头阵的背后,民营经济功不可没。
曾几何时,浙江由于地瘠人贫,许多人被迫外出创业谋生,以吃苦耐劳闻名的浙江商帮成为中国五大商帮之一。随着外出浙商将大量商业信息和资本带回家乡,一大批个体和私营企业在浙江诞生,并不断发展壮大。民营经济发展强劲,成为浙江的最大特色和最大优势。中国工商联发布的“2022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中,浙江共有107家企业入选,连续24年蝉联全国首位。
民营经济对浙江经济发展的贡献不断提高。浙江省统计局数据显示,浙江民营经济增加值从2016年的30810亿元增加到2021年的49200亿元,5年间扩大50%以上,占GDP的比重从65.2%提高至67%左右。2021年,浙江民营经济创造了全省73.4%的税收、81.6%的货物出口、58.8%的投资和87.5%的就业人数。
民营经济的繁荣,也为浙江在资本市场的实力扩张奠定了基础。浙江A股上市公司数量由1993年的5家增长至2022年8月的630家,且自2010年起常年稳居内地省份第二(图1)。截至2022年8月31日,浙江A股、港股、中概股上市公司合计达到742家,总市值达12.95万亿元,两者均位居内地31省份第三名。
图1 :浙江省历年A股上市公司数量及在内地31省份的排名

其中,浙江A股公司中的民营企业数量占比达到79.8%,而全部A股公司中民企数量占比为62.9%。浙江板块民营成分占比高出A股平均水平17个百分点(图2)。
图2 :浙江A股与全国A股在公司属性上的数量对比

浙江不仅上市公司数量多,且知名龙头企业聚集,阿里巴巴(09988.HK)、农夫山泉(09633.HK)、网易(09999.HK)、海康威视(002415)、宁波银行(002142)、荣盛石化(002493)、申洲国际(02313.HK)、合盛硅业(603260)、华友钴业(603799)、舜宇光学科技(02382.HK)等皆为千亿市值企业。其中,农夫山泉、网易、荣盛石化、申洲国际、合盛硅业、华友钴业、舜宇光学科技等7家企业均为民企,千亿市值企业中的民企占比达到七成,实力不容小觑。
2021年浙江省A股公司研发支出合计1116亿元,仅次于北京、广东、上海。持续研发投入之下,浙江企业的实力也在不断增强。Wind数据显示,浙江A股上市公司2021年实现营业总收入42994亿元,超九成公司实现盈利,净利润达3335亿元。其中,民企营业收入合计24009亿元,占比56%,净利润合计2151亿元,占比64%,显示出颇为强劲的盈利能力。
政府辅助,5年间新增上市公司达277家
上市公司是区域经济的晴雨表,更是产业实力的代表。浙江上市公司的强大,除了民营经济的先发优势外,也离不开政府的支持。
浙江大学AFR上市公司研究中心主任、原浙江省金融办副主任包纯田回忆道:“在浙江经济探索中,地方政府将上市公司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致力于发挥自身民营经济繁荣的优势,促进民营企业走向上市。而上市的第一步则是股份制改革。”
1992年,十四大提出“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之后股份制试点开始推进。浙江也成为全国最早探索股份制的地区之一,政府推动全省企业从不太规范的合作制向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公司制转型。
这一过程中,由于民营企业普遍较为谨慎,政府的积极引导显得尤为重要。一方面,浙江政府向企业阐明上市能筹集资金、吸引人才,增强发展后劲;另一方面,政府设立上市办,组织省内基础条件相对好的企业进行上市培训,帮助其解决土地、资金、人才等要素问题。
为提升上市公司发展水平,充分发挥资本市场在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作用,2017年9月,浙江省发布《推进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凤凰行动”计划》,全方位实施以企业上市和并购重组为核心的“凤凰行动”。
该计划实施后,2016至2021年的5年间,浙江上市公司数量增加了277家,增幅高达84.2%,其营业总收入增长147.1%,净利润增长105.1%。同期,全部A股公司营业总收入增长87%,净利润增长67.8%。
在这一过程中,浙江政府秉承着“最多跑一次”的原则,不断优化营商环境。2021年,在全国工商联“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中,浙江省营商便利度指数达到了83.17,得分居全国首位。
企业培育、上市和壮大,离不开金融机构的专业指导和服务。目前,在浙江注册的有瑞丰银行、浙商银行、杭州银行、宁波银行等4家银行,财通证券、浙商证券等2家证券公司,香溢融通、南华期货、仁东控股、华铁应急、浙江东方、永安期货等6家多元金融机构。在新财富2021年中国内地省份金融竞争力评分中,浙江省得分总计3.9分,与上海仅差0.2分,排名第五,显示浙江金融竞争力不断增强,正在向北上广第一梯队迈进。
此外,浙江各大城市在“人才吸引力城市排行榜”中均位居前列。其中,杭州近年更获评对人才最具吸引力的城市之一,在一些人才吸引力城市排名中,其甚至超越上海和深圳,仅次于北京,位居各大城市第二。
人才的聚集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支撑,近年来浙江的专利授权数量一直位居全国前列。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浙江专利授权数为391700件,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三。2021年,浙江省重大创新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奖数量上升至全国第三,区域创新能力连续14年居全国第五位。
创富能力强劲,私募股权投资成产业升级的重要推力
民营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发达,也带动了当地居民财富的日益增长。2021年浙江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至57541元,是全国水平的1.6倍,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上海和北京。经济的繁荣,使得居民财富不断积累。
2022新财富500富人中,有72位民营企业家来自浙江,人数在各省份中排名第三,仅次于广东、北京,相比2021年增加了6人。他们所持有的公司股权总市值高达26713亿元。浙江也是唯一一个人均财富正增长的省份,显示出强劲的创富能力。
居民财富的增长,使得浙江企业在一级市场的融资实力也不容小觑。浙江私募股权发展位居全国前列,除了藏富于民,还在于政府的积极推动。
2009年5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出台《关于促进股权投资基金发展的若干意见》,以合理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创业投资领域,促进企业自主创新及高新技术成果转化应用。
自此之后,浙江省股权投资基金稳步增长,2009年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110件,投资金额82.78亿元,而2021年其投资案例数为367件,投资金融达984.1亿元,规模增长显著。将各省份2009至2022年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投资金融加总,浙江省投资案例数合计6718件,排名第四,投资金额合计7397.1亿元,排名前五(图3)。
图3 :2009至2022年各省份私募股权投资案例数及投资金额


从行业最新布局看,2021年初至2022年8月,浙江省私募股权投资案例主要分布在信息技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工业、金融等行业。其中,信息技术案例数量占据半壁江山,达到54%,其次是医疗保健、可选消费,分别占比18.8%、8.5%(图4)。私募股权投资对于浙江提前布局先进产业提供了重要支撑。
图4 : 2021年至今浙江省私募股权投资行业分布情况

上市被认为是私募股权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2009至2022年,浙江私募股权投资案例中,有282家企业上市,为当地上市公司群体扩张持续输送力量。
此外,这282家上市公司中,机械、电力设备及新能源、基础化工、汽车、医药等行业企业居多,占比53%。一大批新兴行业实体企业上市,既夯实了浙江制造业强省的地位,也抢抓了新能源、医药等热门新兴领域的发展机遇(图5)。
图5 :2009至2022年浙江私募股权投资案例中实现上市企业的行业分布

包纯田表示:“PE/VC投资有利于挖掘成长型企业,尽早布局新兴赛道,近十几年,PE/VC投资成为浙江省产业升级的重要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