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亩见方”到底算不算错

作者: 周郁文

“一亩见方”到底算不算错0

曾经使用的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泉城》一文中,有“一亩见方”的用法。当时学习这篇文章时,我并没有什么疑问,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我发觉这一用法在字义、词源角度上存在明显的逻辑矛盾和语病。通过检索几个通行的汉语文献数据库,我发现,“一亩见方”的用法为古文献所未见,仅见于民国以来极个别口语化的非正规文体中。因此,这一错误表述不应被教科书所采纳。

《泉城》一文中有如下语句:“珍珠泉在泉城路北,泉池约一亩见方。”此处“见方”的前量词是表示面积的“亩”。但是,揆诸字词渊源与汉语正规文献,这种“面积+见方”的用法是有明显语病的。

《汉语大辞典》“见方”条对“见”的解释是“用在表长度的数量词后,表示以该长度为边的正方形”。而《现代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现代汉语分类大词典》《红楼梦语言词典》《近现代辞源》《汉语同韵大词典》等权威工具书也都如此解释。为了正本清源,我们来看看“亩”的来历和“见方”到底是什么意思。

亩是我国传统的土地面积单位,最早见于西周青铜器铭文,作。东周以六尺为步,步百为亩。战国秦汉时期最常见的一亩,不到今天的200 平方米;经过2 000 多年的演化,现在一亩约为667 平方米。

中国自古农业发达,根据较新的科学研究,从江南地区考古出土的水稻植硅体与小穗的比例来看,距今6 000 至4 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亩产已可达60 千克左右。战国秦汉时期的粮食平均亩产虽有争议,不过根据上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水稻亩产推断,其主要粮食亩产100 千克左右的观点应该是比较有说服力的。

《管子》和《前汉纪》等一众古书里都记载,当时典型的农业生产模式为五口之家耕田百亩(约合今29 亩)。也就是说,在正常年景,秦汉时期五口百亩可得近3 000 千克带壳原粮,人均近600 千克。去壳并留种后,人均可得300 千克的米。虽说古人的蛋白质摄入远比今人要少,热量主要依靠谷物类粮食,且体力劳动者的热量消耗较大,但是每千克米含3 300 多大卡热量,每年300 千克米折合每人每天2 700 多大卡的热量,仍然是足够的。实际上,古时男女老幼平均日食米0.5 千克有余,其余则用于交税、酿酒等各项开支,这在古代可以说已经相当可观了。

见,甲骨文作,是一个跪坐者睁眼看的会意字,后多引申为显示。《汉书·张骞传》有“欲以见汉广大”,唐颜师古注此句:“见,显示”。而当代日本围棋术语“见合”也反映了日语中保留的古汉语这一义项。“合”则如《汉语大辞典》该字条所云,是“相同一致”之意。所以,“见合”就是“显示相同(机会)”之义。

方,甲骨文作,字形不详,但是本义即为“方圆”之“方”。“见方”之“方”是古代计量面积用语,后加表示长度的数字或数量词,表示纵横若干长度的意思,多用于计量土地。古代数学中,一个数自乘若干次被称为“方”,所以古代面积也多被称为“方”。

正因如此,在古代,“见方”又常可与“折方”互换。综上,“见方”就是显现/ 折算为面积,即将不同形状、长宽度的对象,显现或折算成边长为某长度的方形面积。所以,正如前举各权威工具书所指出,它的前面只能是表示长度的数量词,如“一里见方”,意思就是边长1 里显现/ 折成的面积。此类用法减省后或可作“方里”“方丈”“方尺”“方寸”等,而绝无“方亩”这类省称辞例。《泉城》中的“一亩见方”,既然已有一亩面积,又何必再赘述显示为多少面积(见方),这是明显的同义反复语病。

当然,词汇是发展的,很多被广泛接受的新词义往往源于对旧义的误读,这也是常见的语言现象。为了检验这种“面积+ 见方”用法的接受程度,我又检索了爱如生《中国基本古籍库》V8.0、上海图书馆《全国报刊索引》、“可知”电子书平台、爱如生《中国近代报刊库》和北京时代瀚堂科技有限公司《民国文献大全》等大型汉语电子文献数据库,结果发现“面积+见方”辞例在基本古代文献里并没有出现,在民国以来的汉语文献里也只是偶有出现,辞例不仅数量极少且成辞很晚,文体的规范性都不高,多为通俗小说、报纸小广告,并非用词严格的社论、报道和论文。可见,这种新用法并不为规范的汉语文献所广泛接受。

综上,《泉城》一文的原意似可表述为“约25 米见方”或“约8 丈见方”。

(责任编辑:白玉磊)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