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千年,探寻“九层妖塔”原型
作者: 白玛央措 耿辉凰
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都兰县城出发,驱车沿着察汗乌苏河北岸奔驰,巍峨的昆仑山麓蜿蜒绵亘。由于这里有很多地下温泉冒出,察汗乌苏河被当地人称为“热水”。
“听父辈说,这里自古就是一片水草丰美的富饶之地。”从小放牧的都兰县热水乡扎麻日村村民多才旦正在田埂边遛马,他指着不远处一座高大雄伟的封土堆说,那就是血渭一号大墓,是电影《九层妖塔》中的古墓原型……
寻找遗失的王国
热水墓群的考古发现始于一次偶然。1982 年,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许新国和同事到都兰调查岩画,从牧民达洛口中得知,察汗乌苏河的对岸有许多古墓葬。
“一座座圆形的坟堆散布在山根前和两山之间。我们忍不住内心的激动,奔向墓前。”许新国的回忆文字中记录着考古人员刚发现古墓时的兴奋。
沉睡千年的古墓群,“站”在了聚光灯下。
1983 年,考古专家揭开了血渭一号大墓的上层封堆,获得了大量绚丽多彩的丝绸文物。许新国此后发文介绍:“血渭一号大墓南面的陪葬遗迹由27 个圆坑和5 条陪葬沟组成,5 条陪葬沟中置有完整马遗骸87 匹,殉牲规模之大,非常罕见。”2023年,人们重新清理陪葬沟时,又发现了两匹完整马的遗骸。
1996 年,热水墓群入选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8 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热水联合考古队,对2018 血渭一号墓进行抢救发掘,共出土金银器、铜器、铁器、漆木器、皮革、玉石器、玻璃器及纺织品等各类文物1 000余件。
通过藏学家释读一枚刻有骆驼纹、古藏文的银质印章,考古专家结合敦煌吐蕃经卷等文献记载,推断2018 血渭一号墓墓主为吐蕃时期的一位吐谷浑王,时代在吐谷浑灭国之后的7—8 世纪。
多学科合作考古的典范
“这是一个未知的文明,这个发现将改变历史,我要亲自去解开这个谜。”2019年9月18日,正在热水墓群开展发掘工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韩建华在朋友圈晒出了电影《九层妖塔》的经典台词,并配上血渭一号大墓的照片。
热水联合考古队针对以往考古工作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新的考古理念和工作思路,重点探寻热水墓群区域的聚落形态。探寻与热水墓群人群相关的城址成为首要学术目标。经过多年探索,热水联合考古队最终确立了城址、宗教设施、墓地三位一体的游牧民族聚落形态新视野。
韩建华带领热水联合考古队以被盗墓葬2018血渭一号墓发掘为切入点,将察汗乌苏河两岸纳入考古工作范围,遵照大遗址考古工作规范,建立统一的分级控制网和记录系统。
多学科合作是现代考古理念的要求。现代科技的运用丰富了考古的思路、方法和内容,也让考古变得更加精准、安全、高效。有专家评价2018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是多学科合作的典范,“科技考古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关键因素,因而收获是全方位的”。
多年来,热水联合考古队积极开展多学科合作,采用RTK(实时动态)、全站仪、无人机等技术手段,树木年轮、三维建模、动植物考古、人骨线粒体DNA、金相分析等检测鉴定方法,全面、翔实、准确地记录和提取相关信息。
考古工作者边清理边保护,墓葬的祭祀建筑、殉牲坑、墓室结构、壁画、彩棺,出土的金银器、丝绸、皮革、藏文木牍等随葬品,为专家研究唐(吐蕃)时期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经济、文化、社会面貌提供了珍贵资料。
为更好地保护遗址本体,这里盖起青藏高原第一座考古大棚,占地2 000多平方米,内部还安装了跨度49米、起重5吨的航吊。韩建华认为,考古大棚的建成开启了青藏高原考古新里程。
丝路盛景犹在眼前
一条东起西安的古道绵延数千千米,在苍茫雄浑的青藏高原留下了浩如烟海的文化瑰宝。
“热水墓群是丝绸之路青海道沿线重要的墓地遗存,是东西方文化接触、渗透、碰撞、交流的重要证据。”韩建华表示,2018 血渭一号墓的考古发掘开拓了丝路研究的新领域。
“伟大的,光荣的,王中之王。”一件出土于血渭一号大墓的波斯文字锦上有这样一段文字。经东方语言学专家研究鉴定,这些文字属于波斯萨珊王朝时期。
2004 年开始,在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纺织品修复专家对都兰出土的丝织品进行专业修复和整理工作。这些尘封千年的丝绸残片,记录着丝绸之路青海道的繁华以及中原文化的滋养和中亚、西亚文明的影响,丰富了热水地区的多元文化属性。
随着多学科考古发掘工作的进行,一幅1 000 多年前民族融合、文化交融的历史画卷徐徐展现在人们面前,古丝绸之路上人员往来络绎不绝的丝路盛景得以重现。丰富的丝绸、金银器、棺板画等文物实证,揭示了丝绸之路青海道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重大贡献,以及在中华民族多元融合历史进程中的重要地位。
“都兰出土的北朝至盛唐时期的蜀锦,证明从南北朝时期至北宋这一漫长的时间内,丝绸之路青海道一直是贸易和交通要道。都兰地区在当时的地位和重要性不亚于河西走廊。”许新国认为。
漫步都兰县博物馆,以热水墓群考古40 周年为主题的展览中,带着中原、中亚、西亚、南亚等地文化符号的精美文物静静陈列。
威武的武士张弓拉弦,策马奔腾,头戴冠饰,两根粗辫子在脑后……这是出土于2018 血渭一号墓的骑射形金饰片。专家分析认为,其中的联珠纹饰是从波斯萨珊王朝的装饰形式中吸收过来的唐代流行花式。一幅出土于热水墓群的棺板画上,头缠高筒状头巾、身着对襟翻领长衫的几名异域人,骑飞马前来参加一场吐蕃贵族的葬礼。
穿越千年风雨,丝路盛景犹在眼前。
文章来源:《瞭望》新闻周刊
(责任编辑:吴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