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悠悠运河千年风华
作者: 嵇刊 张洁 白玉磊
这是一条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流程最长、规模最大的人工运河,它沟通中国南北五大水系,西连陆上丝绸之路,东连海上丝绸之路,是世界工程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它不仅是中国的运河,更是人类共同的世界遗产……
京杭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不仅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运河,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这条贯通南北的“大动脉”,历经千年沧桑,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历史与传承,其历史沿革、地理范围、文化价值以及现状与挑战,无不令人叹为观止。
公元前486年,吴王开凿邗沟,大运河由此进入中国历史。它历经2500佘年,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中有着特殊的意义。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民风殊异,大运河成为促进南北地域互融、文化衔接的纽带,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人们常用“国家命脉”来形容大运河,但大运河更像是滋养两岸人民的“母亲河”。运河之水,如乳汁般滋润着沿岸人民的美好生活。
作为中华民族最有代表性的世界文化遗产之一,大运河从它诞生到今天的历史里,留下了太多湮没在岁月里的故事。面对这份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我们倍加珍惜。
悠悠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物质上的交通要道,更是一条精神上的文化与景观长廊。它连接了南北不同的地域文化,吸纳了各地的民俗、饮食、服饰等,形成了独特的运河风情和民俗文化。大运河沿线,扬州的“烟花三月”、杭州的“西湖美景”、北京的“通州运河公园”等,都是大运河文化的重要载体。此外,大运河还孕育了丰富的民间艺术形式,如农民画、剪纸、泥玩、布玩、面人、风筝等,这些民间艺术形式不仅丰富了运河文化的内涵,也传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兴衰更替,也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大运河沿线的古城古镇、古桥古闸、碑刻文物等,都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者。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经济等方面具有极高的价值。
作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大运河,其未来也充满了希望与挑战。随着旅游业的兴起和人们对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提高,大运河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在不断提升。2014年6月22日,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项目成功入选《世界遗产名录》,这标志着大运河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可以说,大运河不仅是中国宝贵的文化遗产,也是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生动载体,更是国外游客了解中国文化、体验中国风情的重要窗口。
2024年是中国大运河成功申遗10周年,也是大运河文化带(公园)建设实施5周年。值此之际,本刊推出“悠悠运河千年风华”专题,从传承、科技、景观、文化、风物等多个视角,去追忆、去挖掘大运河的往昔岁月,记载今天的存在,书写中国大运河文化的新篇章。
1
传承篇
传承千年历史运河
大运河,这一横贯中国南北的巨大人工水系,不仅是古代中国工程技术的杰出代表,更是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象征。它自春秋时期初具雏形,历经隋、唐、宋、元、明、清等朝代的不断开凿、疏浚与拓展,最终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见的规模宏大的大运河。
探寻悠悠大河之源
中国地形西高东低,主要河流大多自西向东流入海洋。这一自然地理条件在带来丰富水资源的同时,也造成了南北交通的阻隔。为了加强南北之间的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运河成为古代中国的迫切需求。
大运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伐齐国而开凿了邗沟,这是大运河的最初形态。邗沟的开凿,标志着中国运河史的开端,也为后来的大运河奠定了基础。
开凿大运河,不仅出于交通需求,更与当时的政治、经济紧密相连。隋代,隋炀帝杨广继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控制江南地区经济,决定修建大运河。隋炀帝征调数百万民工,利用春秋战国以来的运河基础,大幅度扩修并贯通了原有的运河,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佘杭的大运河。
这一工程包括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4段,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形成了古代中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这一壮举不仅加强了中央与地方的联系,也极大地促进了南北物资的流通和沿线地区的经济繁荣、文化交流。
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为唐宋时期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唐宋时期,大运河继续得到修缮和扩展。唐代对大运河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扩建,特别是唐高宗和武则天时期,加强了对大运河的维护和管理,使其成为连接南北的重要纽带和国家经济命脉。沿河城市如扬州、杭州、洛阳等因大运河而兴,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和文化重地。宋代,大运河的航运功能得到进一步发挥,成为漕运(粮、棉物资水运)的主要通道。同时,宋人还对大运河进行了多次整治和扩建,如修建了多个船闸和水利设施,提高了大运河的通航能力。
元朝定都北京后,为了加强都城北京与南方的联系,元世祖忽必烈对大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改道,放弃了隋唐时期的洛阳中心枢纽地位,直接将大运河取直至北京,形成了今天的大运河的基本走向,也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
在元朝大运河的基础上,明、清两代继续对大运河进行整治和疏浚,特别是明永乐年间和清康熙、乾隆年间,对大运河进行了多次大规模修缮,确保了大运河的畅通无阻。此时的大运河航运达到鼎盛时期,漕运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增设了专门的漕运机构。这一时期,大运河上漕船、商船、货船、游船川流不息,极为繁忙。
大运河不仅是古代中国的交通要道,更是国家政治和经济的重要命脉。历代王朝都高度重视对大运河的治理和利用,通过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如都水监、河道总督等),加强对大运河的维护和管理。同时,大运河还成为国家漕运的主要通道,确保了北方城市的粮食等物资供应。
见证国家漕运兴衰
一条大运河沉淀了过往岁月的诸多痕迹,也串联起古今中外的文化往来。曾经的大运河是维系封建王朝漕运经济的命脉。
大运河最早开凿的河段——邗沟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位于邗沟北端的淮安由此兴起。被誉为“中国运河之都”的淮安,古称“楚州”,地处黄河、淮河与大运河的交汇处。明清时期,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重要的政治地位,淮安成了南北互通盐、粮的重要中转站。
中国的漕运自隋唐时期开始兴起,是中国历史上特有的一种现象,也是人类在农业文明时代重要的制度文明成果之一。封建统治者通过漕运进行持续畅通的粮食等物资运输,从而实现全国资源的调配。
漕运的兴起造就了淮安地区的繁荣,这里曾坐落着中国历史上掌管全国漕运事务的唯一机构——漕运总督府。由明代开始,大运河漕运发展到鼎盛,每年有上万艘漕船往来于大运河中。南方的漕船抵达淮安后,必须经漕运总督盘查才能继续北上。
明代中叶,黄河再次侵入淮河,淮安以北的运河不仅迂缓难行,且时常发生沉船事故。到了清代,为了保证大运河通畅,清政府下令禁止民间船只在大运河上游航行。如此一来,跑船商人只好在位于淮安清江浦的石码头上岸,改换马车继续北上。一时间,码头附近骡马车行、旅馆饭店密布,清江浦成了远近闻名的转运枢纽。
清江浦还有“天下粮仓”之称,明清时期是大运河漕粮重要的储存、中转之地。明永乐年间,为了便于储存、转运粮食,在清江浦设立常盈仓,后被战乱所毁,异地改建为丰济仓,距今已有600年历史。它不仅是大运河沿岸四大粮仓之一,更是全国最大的储粮库。此外,当时的清江浦还设有常平仓2处、预备粮库3处、庄仓(即民间粮库)5处。
千年运河孕育璀璨文脉
汉代以来,丝绸之路一直是连接古老中国与欧亚大陆的重要交通纽带。隋唐时期,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达到了空前繁荣,长安城曾引来数以万计的胡商在此定居。同样是在这个时候,中国内陆的地图上悄悄延伸出一抹蜿蜒的蓝色。正是大运河这条水路的出现,给了外界真正了解中国的机会。
在今天的扬州城北,静立着一座唐代风格的现代建筑,这是为一个外国人修建的纪念堂。在堂院的一角,有一座“中韩建交十五周年”的纪念石碑。据说,每年都会有韩国人来这里参观。那么,这座院子是为了纪念谁而修建的?
唐代的中国已经敞开了贸易和文化交流的大门,早在唐贞观元年(627),大唐王朝就已经对外国留学生开放了科举考试。外国留学生在中国一样可以考取功名,登科及第。在众多慕名而来的海外学子中,来自新罗的崔致远便是其中的佼佼者。
据扬州文化研究专家介绍,崔致远在长安参加了科举,然后就在江南溧水县(今南京市溧水区)做了一个小官。后来,他到扬州做了淮南节度使高骈的幕僚,类似今天高级秘书的职务。因为他的文化水平比较高,所以受到了高骈的重视,经常带着他起草一些很重要的文件。
扬州地处大运河与长江的交汇处,自春秋时期吴国开凿邗沟起,这里就是大运河的咽喉之地。唐代的扬州已经和今天同名,隋唐大运河的开通使扬州成了繁华的水路交通中心,24岁的崔致远正是在那个时期来到扬州。
公元884年,崔致远自扬州出发,沿大运河北上至山东半岛,再转海路回到了自己的祖国,结束了在中国长达16年的求学和为官生活。回国之后,他把自己在中国的见闻和任职时起草的文件整理成一本汉字诗文集。这本名为《桂苑笔耕集》的诗文集在当时的新罗产生了巨大影响。
“桂苑繁华,扬都壮丽”,是崔致远曾经用以形容自己在溧水的住所和扬州之美的诗句。当时还未过而立之年的崔致远可能想不到,1000多年过后,扬州依然是扬州,中韩之间的文化交流也从未停止过。
大运河生动诠释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包容性与和平性,传承着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文明。未来,我们应赋予大运河新的精神内涵和时代价值,让古老的大运河“旧貌换新颜”,成为新时代宣传中国形象、展示中华文明、彰显文化自信的亮丽名片。
2
科技篇
流淌千年凝聚科技与智慧
大运河这条流淌千年的古老水道的开凿与建设,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与自然条件完美结合的典范,更是世界水利史上的璀璨明珠。从古代的精妙设计到近现代的技术革新,再到现代科技的深度融合,大运河的水利科技始终走在时代的前沿,展现着非凡的创造力和生命力。
古代水利工程的辉煌成就
京杭大运河全长约1794千米,这样跨五大水系的人工运河要顺利贯通并为航运服务,必然面临沿线地形复杂多变、气候条件差异显著以及水资源分布不均的重重挑战。船闸,作为运河建设中最值得称颂的杰作之一,彰显了人类在水利工程技术领域的卓越智慧与无尽创新。
公元423年,在扬州附近运河建造的两座斗门是大运河工程上最早出现的闸门。唐代发明的船闸,是世界上最早的船闸之一,极大地提高了大运河的通航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供水难题,是人工运河渠化工程中的一大创举。北宋时期(公元984年)建造的真州闸,是世界上最早的复式船闸,比欧洲荷兰的船闸早了约400年。元代在会通河上(临清与济宁之间)建造了31座船闸,可谓是全世界最早的梯级船闸,比西方早350年。
到了明清时期,板闸的建造变得十分普遍。以淮安板闸为例,其形制虽见于各地,但独具特色,因此闻名于世。为免过坝及山阳湾风涛之险,漕运总兵官、平江伯陈瑄修缮清江浦河道,设移风、清江、福兴、新庄4闸。永乐十四年(1416)增建板闸,初以木板为闸,故称“板闸”,一年后改建为石闸,但板闸的名称一直保留了下来。淮安板闸历经无数工匠的精心改造和完善,其政治、经济作用巨大,对明清时期的国家发展和民生改善产生了深远影响。
根据淮安板闸遗址中水闸结构和文献记载分析,其建造方法应为首先选址挖塘,底部筑三合土,再以桩钉钉地,其上铺龙骨木和垫木,龙骨木与地钉卯结合,然后用成排枋木纵铺作为底板,以木梁横拦使整体形成梁板式基础,所有木构件之间均以铁钉加固,最后再于底板上垒砌条石。条石间采用石灰加糯米汁嵌缝,最外层条石的两端还做燕尾槽,以铁锭、灰浆嵌缝固定,其与内层条石之间则用铁扒钉连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