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背景调成绿色能保护眼睛?等
手机背景调成绿色能保护眼睛?
流言:有人认为,把电脑或手机的背景色设置成绿色可以保护眼睛,多看绿色植物可以预防近视。但也有人认为,绿光波长较短,长时间注视会对眼睛造成损伤。
真相:目前,还没有绿色能够保护眼睛或损害视力的研究结论。我们看远处的花草树木会觉得眼睛很舒服,主要是因为在长期注视近处时,睫状肌是持续收缩的,远眺可以缓解它的紧张状态,和看什么颜色、什么物体并没有太大关系。至于绿光波长较短、损害视力的说法,也缺乏科学依据。电脑屏幕的光,涵盖红、绿、蓝多种不同波长的光线。研究表明,在达到一定时长、一定强度的蓝紫光照射下,视网膜会受到损伤。绿光虽然波长与蓝光相近,但是并没有研究表明绿光比波长更长的红光、黄光对视网膜损伤更大。
先吃水果再吃饭,更有利于营养吸收?
流言:先吃饭再吃水果,水果都被正餐“挡在上面”了,不能直接被消化。由于水果本身比正餐更容易腐烂变质,等轮到水果消化的时候,营养都流失变质了,剩下的都是糟粕。所以,要先吃水果再吃饭,这样更有利于营养吸收。
真相:这个听起来还挺形象的观点是不正确的。让我们想一想,吃饭和吃水果有什么冲突的地方?如果有,那就在于胃容量是有限的,这个吃多了,另一个就吃不下了。水果的主要成分是水,其次是少量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以及微量的水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这些营养成分的消化吸收与吃正餐之间并无直接联系。对于某些特殊人群,如糖尿病患者,建议在两餐之间进食少量血糖生成指数较低的水果。一方面,水果中的少量膳食纤维有助于延缓主食中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的消化与吸收;另一方面,适时适量的餐后水果对糖尿病患者的营养均衡也是至关重要的。
吃枇杷能止咳?
流言:枇杷味道鲜美,而且具有止咳化痰的作用,因为药店里卖的川贝枇杷膏里就有枇杷。
真相:其实,川贝枇杷膏中用到的是枇杷叶而不是枇杷果,因此并不意味着吃枇杷也能止咳。用小鼠做的动物实验表明,枇杷叶含有三萜酸类化合物,这种化合物具有抗炎止咳的作用。还有研究表明,除了枇杷叶,枇杷花对止咳也有一定的效果。该研究也是以小鼠为研究对象的动物实验,结果表明,枇杷花的醇提物可以止咳祛痰,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C-纤维释放P物质达到止咳作用。《中国植物志》中也进一步说明了枇杷叶才是具有药用价值的,而枇杷果仅仅是供人们生吃的水果。
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片会致癌?
流言:一项来自美国的研究显示,营养补充剂不仅对人体健康无利,还可能会引发各种疾病,增加死亡风险,例如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片会致癌。
真相:这项来自美国塔夫茨大学的研究确实存在,但该研究的结论之一“过量摄入钙与癌症死亡风险增加存在相关性”被自媒体夸张解读为“长期服用维生素D和钙片会致癌”,把“相关性”说成“因果关系”,有违事实本身。是否缺钙、是否缺乏维生素D、要怎样科学地补充,应到医院进行详细检查,并由医生来判断。
清洗海鲜易感染食肉菌且无药可救?
流言:洗海鲜时,会被可怕的食肉菌感染而导致坏死性筋膜炎,这是一种不治之症。
真相:这种情况很罕见,不用过分担心。食肉菌也叫“噬肉菌”,可通过食物或者伤口造成感染,导致皮下深层软组织的严重感染,造成坏死性筋膜炎。但这主要发生在免疫功能低下或存在慢性健康问题的人群之中,比如患有糖尿病、恶性肿瘤的人或长期酗酒的人。对于不存在以上情况的人士,如果伤口感染不严重且及时正确处理,发生坏死性筋膜炎的风险极低。处理海产品时可戴上手套,避免被划伤。若不小心受伤,对于小且表浅、无严重污染的伤口,可使用抗生素软膏预防感染。处理伤口后,需要关注伤口状态和身体状况,必要时就医。
长期戴口罩会得肺结节?
流言:口罩原料包括石油产品熔喷布,经光照或者揉搓会产生颗粒物,吸入肺部可导致肺结节。
真相:只有PM2.5~PM10的小分子颗粒物才能被吸入肺泡,进而引发肺结节。实验表明,口罩在强紫外线照射和反复搓捻下,都未检测出小分子颗粒物,因此不用担心。事实上,戴口罩是预防呼吸道传染病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之一,正确佩戴口罩可保护我们减少吸入有害物质。
输液一定要选右胳膊,选左胳膊容易引发心肌痉挛?
流言:偏凉的液体从左胳膊进入,可能引起心肌痉挛,造成生命危险,因此输液要选右胳膊。
真相:人体左右两侧静脉的分布是对称的,不论从左手臂输液还是从右手臂输液,最终都要通过上腔静脉进入心脏,药物作用效果并无差异。此外,输注的液体进入心脏前,会经过人体血液和内环境的“加热”,不会对心脏血管产生强烈刺激。虽然长时间、大剂量输注低温液体有可能对局部浅表静脉产生刺激,但是这种影响非常有限,可通过加强局部保暖来改善。只有在极端情况下,如患者存在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则可能对寒冷刺激异常敏感,出现心率减慢、低体温、意识丧失等情况,但通过及时抢救可迅速恢复正常。因此,普通人输液并不需要纠结是选左胳膊还是右胳膊。
空腹不能喝牛奶?
流言:空腹喝牛奶,不利于健康,会伤胃,会拉肚子。
真相:空腹状态下喝牛奶,牛奶中的脂肪和乳糖可以提供能量,不会造成蛋白质的浪费。有研究表明,牛奶中的乳清蛋白具有抗微生物感染及控制黏膜炎症的作用。因此,喝牛奶不会伤胃,反而有利于胃部健康。有的人喝牛奶后出现腹胀等不适现象,可能是由于自身乳糖不耐受造成的。
(本栏目供图/锐景创意 特约编辑:李诗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