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树:科技创新 护佑黑土地

作者: 郑旭 郭鹏

梨树:科技创新  护佑黑土地

梨树县坚持在保护中利用、在利用中保护,推广“梨树模式”,严格落实耕地和黑土地保护相关责任。

梨树县位于吉林省西南部,地处“三大黑土带”和“黄金玉米带”,东辽河、招苏台河横贯全境,有耕地393.8万亩、人口74.2万,其中农业人口54.9万。该县常年粮食总产量稳定在40亿斤以上,粮食单产全国第一、粮食总产全国第四,素有“东北粮仓”和“松辽明珠”之美誉。2007年起,这里实施以“秸秆覆盖、条带休耕”为主要内容的保护性耕作,探索并形成了粮食增产和黑土地保护利用叠加效应的“梨树模式”。

党的十八大以来,梨树县先后被国家各部委确定为“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国家级美丽乡村重点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全国农村改革试验区”和“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赴吉林考察,第一站就来到了梨树县,详细了解粮食生产、黑土地保护、合作社生产经营发展等情况,并作出了“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深入总结‘梨树模式’向更大面积推广”“因地制宜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的重要指示,为梨树现代农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激励着梨树广大干部群众向着建设农业强县目标砥砺前行。

6月的吉林,绿色奔涌。

时为夏至,走进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齐整的玉米苗亭亭玉立,极目远眺,湛蓝的天空下,大地无垠,翠海无边。

这里,有厚重的足迹,也有难忘的记忆。

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到核心示范区地块,察看黑土地实验样品和玉米优良品种展示,了解农业科技研发利用、黑土地保护情况。

总书记在这里强调,农业现代化,关键是农业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科研人员要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让农民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使之永远造福人民。

接着,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调研合作社生产经营情况。听社员们说,每公顷土地年纯收入可达到万元以上,总书记十分高兴。

总书记说,农民专业合作社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组织形式,有利于提高农业科技水平、提高农民科技文化素质、提高农业综合经营效益。要积极扶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各地因地制宜探索不同的专业合作社模式。总书记希望乡亲们再接再厉,把合作社办得更加红火。

习近平总书记的肯定和鼓励,让梨树人坚定了信心。

3年来,梨树人民不负总书记殷殷嘱托,黑土地保护利用有了新成效,农业与科技融合有了新进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有了更高级的形式,农业发展之路越走越踏实,越走越宽广。

把科研和论文做在黑土地上  

在一块方方正正的试验田里,黑土地保护专家李保国教授稍显吃力地蹲下身子,抓起一把黑土,看了看成色,用手捻了一捻,靠近鼻子闻了闻。他身边的学生,也有样学样,综合教授给出的结论,把形成的观测数据输入笔记本电脑。

年近六旬的李保国教授是中国农业大学土地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余载,是“梨树模式”的主要创造者之一。用教授自己的话讲,农民把他当专家,学生把他当老师,但他自己不能飘,一定要当好一个脚在地头、心有沃野的农民,一个躬亲示范的师长,所以,干他这行闲不得也懒不得。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一粒种子、一把麦子、一捧稻子、一株玉米……对于粮食安全,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惦念于心,有一份特别的牵挂。

李保国告诉记者:“来梨树考察调研那天,总书记说,2018年他在黑龙江建三江看了水稻,这次来看看玉米。”习近平总书记特别强调,粮食是基础,吉林要把保障粮食安全放在突出位置,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在探索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上创造更多经验。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考察当天,李保国指着挖开的黑土层剖面告诉总书记,梨树的黑土层原先至少有60厘米厚,自清代末年开垦以来,加上风蚀水蚀,每年要减少3毫米左右。

当李保国介绍到这里时,习近平总书记说,100多年了,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再过几十年,黑土恐怕就要消失殆尽了。

李保国告诉总书记:“我们想了个办法,让玉米秸秆还田,就像给黑土地盖了一层被子,不仅可以防止风蚀水蚀,起到抗旱保墒作用,秸秆腐烂后还可以增加土壤有机质。土质松软,玉米根系扎得更深了,还能抗倒伏。”

这就是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当时,梨树县已经推广200万亩、吉林全省推广了1800万亩、计划推广到4000万亩。

总书记仔细听取了“梨树模式”及推广情况后强调: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习近平总书记再三叮嘱我们,农业现代化关键要靠科技现代化,要加强农业与科技融合,加强农业基地和科研院所的合作,专家学者要把论文真正写在大地上,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用最好的技术种出最好的粮食。”几年来,李保国牢记总书记的话,带领团队,扎根梨树大地,用脚和汗水书写论文。

合作社里寄厚望

在郑介的办公桌上,向阳一角,摆放着一张12寸照片。照片记录了习近平总书记在康平街道八里庙村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与广大社员亲切交流的一瞬。

“那亲切温暖的场景令现场基层党员干部和群众终生难忘,总书记平易近人,他对‘三农’工作了如指掌。”2020年7月22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了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时任康平街道党工委书记郑介绍也在现场。

卢伟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成立于2011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梨树前,这家合作社已经覆盖经营土地达690公顷,探索出土地流转、带地入社、全程托管、代耕土地等多种合作方式。在规模化经营外,合作社还实行全程机械化,54台套大型农机具可以覆盖农业生产的耕、种、管、收各个环节,使农业生产效率大幅提高,农民收益大幅增加,劳动强度大幅降低。2016年,该合作社荣获国家级农民示范社。2017年,卢伟被评为全国农业劳动模范。

“在合作社,总书记的目光被一排现代化的农机具吸引了。”郑介回忆。作为合作社的理事长,卢伟向总书记逐一介绍了农机具的功能、性能以及农业作业时的优势。

在农产品和荣誉展示室内,习近平总书记向卢伟详细询问产品销路及发展思路。

走出办公区,在宽敞整洁的合作社院内,合作社社员们向总书记围拢过来。总书记现场召开了调研会。

总书记问社员:入社后,感觉怎么样?

大家异口同声说:非常好!

社员们你一言我一语,向总书记报告入社后的收入、经营情况:

社员平均年分红8000多元,逢年过节还有豆油、白面等福利;有的社员平时搞室内装修,一年收入有4万多元;有的社员说自己养了10多头牛,加上分红,一年收入有七八万……

总书记听了社员的介绍点赞说,厉害啊!土地流转了,大家腾出手来了,可以在合作社工作,也可以搞些副业,多渠道增加收入。这件事情,对咱们国家来讲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总书记讲,你们走出了一条符合省情、县情的农业合作化道路。土地平缓,适于机械化操作,黑土地得天独厚。在这个基础上,整个农业的提高,科技水平的提高,农民素质的提高,在你们这都体现出来了,这个很好。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农业合作社的道路怎么走,我们一直在探索。在奔向农业现代化的过程中,合作社是市场条件下农民自愿的组织形式,也是高效率、高效益的组织形式。国家会继续支持你们走好农业合作化的道路,同时要鼓励全国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合作社,探索更多专业合作社发展的路子来。

为黑土疗伤派生“梨树模式”

“总书记强调要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这是对科技人员最大的褒奖,也给了我们前行的动力和信心。”

2020年7月之后,“梨树模式”受到各地重视,梨树县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越发忙碌,“每个月,都有几批来我们这参观学习的组织和单位,这是好事,跟他们交流经验,也是我们的分内事。”

梨树县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基地核心区

“梨树模式”怎么做?王贵满化繁为简:在玉米种植过程中秸秆全部还田并覆盖在地表,将耕作次数减少到最少,田间生产环节全部实现机械化。

“秸秆覆盖、条带休耕、机械化种植,一次作业即可完成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这是‘梨树模式’的核心。”王贵满介绍。

2007年至今,从对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攻关探索到打造出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的“梨树模式”,16年来的奋斗与探索,沉淀的是梨树人的智慧与心血,为推进黑土地保护利用提供了“梨树方案”。

“以前,梨树的土质好到什么程度?那真是‘捏把黑土冒油花,插根筷子能发芽’。可到了20世纪80年代,我们这儿开始用化肥,大家伙儿不再重视养地了,导致了土壤板结。板结的土地‘没劲儿’,就只能再在化肥上找补。结果是,化肥越用量越大,地越种成本越高,成本上去了产量下来了,老百姓一年到头闹个白忙活,弄得大家没着没落的。”忆往昔,王贵满不堪回首。

不仅如此,到了20世纪90年代,当地部分农民以此增加种植面积,开始填沟、砍树,如此一来排水和滤水都下不去,很容易就把农田给淹了。有些地块的黑土层被风刮跑又被水冲走,薄得好像一锹就能挖到底。

黑土是世界公认的最肥沃的土壤,形成缓慢,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到400年。而梨树县所在的我国东北平原就是全球少有的黑土区之一。

王贵满是土生土长的梨树人,学的是农学,毕业后就回到梨树县从事基层农技推广工作,有着丰富的农业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看着家乡元气大伤的黑土地,他暗自发誓要为黑土疗伤。

然而,仅靠总站的力量去推广是可望而不可即的,必须攀高枝、请外援。

此后,王贵满与同事们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校和科研院所请来几十位专家学者,为梨树耕地把脉。依据梨树实际,专家们研究出一套以“秸秆覆盖、机械种植、轮替休耕、规模经营”为方法的黑土地保护模式。

有了这套救土复黑的法宝,王贵满和同事们的精气神一下就回来了,干劲也更足了,他们走家串户,向农民推广新的种植技术。可是,面对祖祖辈辈传下来的耕作习惯,多数人选择以不变应万变。

为了给当地种田群众打个样,2007年春天,梨树县高家村一块200余亩的低产地块成为王贵满的试验田。

到了出苗期,试验田里的玉米苗不仅壮,还齐整得和一趟线一样,从十里八村赶来的乡亲们被“惊艳”到了。到了秋收测产时,试验田又比传统种植产量高出三成,大家的心思被彻底点燃了,对好土产好粮的丰收愿景有了浓浓的期盼。

经过连续10年监测,梨树县黑土地保护试验地块土壤含水量增加20%到40%,试验田保水能力相当于增加40至50厘米降水,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耕层0~20厘米有机质含量增加12.9%,每平方米蚯蚓的数量达120多条,是常规垄作的6倍。示范推广面积已发展到200余万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七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