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链的百年传奇

作者: 李瑞祥 邵红能

拉链的百年传奇0

1913年,来自瑞典的森贝克设计出了“无钩式二号”拉链,这也是现代拉链的雏形

1986年,美国《科学世界》杂志根据广大读者的推荐,从成千上万件发明中选出了20世纪对人类生活影响最大的十大发明,其中拉链名列榜首。

拉链是依靠连续排列的链牙,使物品并合或分离的连接件,由链牙、拉头、上下止、锁紧件等组成,一般分为尼龙拉链、树脂拉链、金属拉链等。现今,它们大量用于服装、包袋、帐篷等。小小的拉链虽说不起眼,但其整个发展过程可以说是跌宕起伏、波澜曲折。

拉一拉就是链子

拉链又称拉锁,它是近代方便人们生活的重要发明之一。其实,拉链是在1 926年获得的名称。据报道,一位叫弗朗科的小说家在推广一种拉链样品的工商界午餐会上说:“一拉,它就开了!再一拉,它就关了!”这话十分简明地说出了拉链的特点。“拉链”这个词就是这样来的。

拉链由链牙、拉头、上下止、锁紧件等组成,其中链牙是关键部分,它直接决定拉链的侧拉强度。拉链一般有两片链带,每片链带上各自有一列链牙,两列链牙相互交错排列。拉头夹持两侧链牙滑行,即可使两侧的链牙相互啮合或脱开。

拉链的发明雏形,最初来自人们穿的长筒靴。19世纪中期,长筒靴很流行,特别适合走泥泞或有马匹排泄物的道路,但缺点是长筒靴的铁钩式纽扣达20余个,穿脱极为费时。为了免去穿脱长筒靴的麻烦,人们甚至忍受着穿靴整日不脱下来。终于在1851年,美国人爱丽斯-豪申请了一个类似拉链设计的专利,但并未商品化,甚至被遗忘达半个世纪之久。可见,拉链的历史可追溯到1851年。

1893年,一个叫贾德森的美国工程师研制了一个小巧的装置并获得了专利,这是最初的拉链。这项装置的出现,曾对在长筒靴上使用的扣纽扣钩造成了影响。但这一发明并没有流行起来,主要原因是这种早期的锁紧装置质量不过关,容易在不恰当的时间和地点松开,使人难堪。1902年,一家原来生产纽扣和花边的企业对贾德森的发明产生兴趣,他们买下了专利,注册了“扣必妥”商标,开始生产装在鞋上的拉链。但这家“吃螃蟹”的公司很快就走上了毁灭之路,其生产的“扣必妥”不是拉不上,就是打不开,有时又突然绷开,使消费者尴尬万分。名誉扫地的“扣必妥”成了滞销产品,这个第一家生产拉链的公司也因亏本而关门。

1912年,贾德森公司的雇员森德巴克对这种“自动纽扣”进行了改进,把链上的每个齿牙改成了上凸下凹的形状,这样齿牙能完全一一对应咬合,既不易卡住,也不易脱节裂开。1913年,瑞典人森贝克改进了这种粗糙的锁紧装置,使其变成了一种可靠的商品。这种拉链很牢固,只有滑动器滑动使齿张开时才能拉开。拉链的制造技术随着产品的流传而逐渐在世界各地传开,瑞士、德国等欧洲国家和日本、中国等亚洲国家先后开始建立拉链生产工厂。

你有所不知的拉链历史

但是,对于不起眼的拉链来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因为还没有人说服普通大众接受拉链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正是杂志和时尚界使这种新颖的“拉链”成为今天的流行项目。

巴黎的协和广场风和日丽,经过严格挑选的飞行员信心十足地登上当时最先进的飞机,为大批政客和贵宾做飞行表演。然而,飞机做了几个漂亮的滑行动作后却一个跟头栽了下来,机毁人亡!经过事故调查小组仔细分析、取证,发现原来是飞行员上衣掉了一粒纽扣,而这粒纽扣正好滚进飞机发动机,因此酿成事故。惨痛的代价使法国国防部下达了不准在飞行员服装上钉纽扣的命令。欧洲各国纷纷仿效,一直波及太平洋彼岸的美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的经济很不景气,森贝克在美国开办的公司也精减人员,只剩下森贝克和另外一名员工,森贝克身兼经理和工程师。公司经济遇到空前的困难,为偿还拖欠的数千美元货款,森贝克只好修复一台机器生产回形针来赚钱。所幸,赞助者总是不断出现,美国著名演员詹姆斯-奥尼尔当时在全美巡回上演《基督山伯爵》一剧,他对森贝克的拉链极感兴趣。

“我们有希望了!”森贝克得知此事后判定这是使拉链起死回生的机会,他立即与美国国防部联系,提出以最优惠的价格缝制新的飞行员军装。飞行员穿上有拉链的新军装,无疑产生了巨大的广告效应。陆军、海军也纷纷仿效。森贝克不失时机地与美国乃至欧洲的服装制造商联系,大规模批量生产没有扣子而有拉链的上衣,拉链绝处逢生,日益走俏。历史往往会因一些偶发因素而被改写,拉链的发明史也证实了这一点。

小小拉链显神通

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拉链由最初的金属材料向非金属材料发展,由单一品种、单一功能向多品种、综合功能发展。经过了漫长的演变过程,拉链的性能、结构、材料日新月异,用途广泛,深入到了航天、航空、军事、医疗、民用等各个领域。小小拉链在人们生活中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显示出它的重要性和生命力。

其实,带拉链封口的靴子和烟草袋是拉链早期的两个主要用途。20世纪30年代,带有拉链的儿童服装开始销售了。当时人们还倡导拉链作为促进幼儿自立的一种方式,因为这些装置有利于帮助他们自主穿衣。

1937年,法国巴黎的著名时装设计师在礼服设计中第一次使用了尼龙拉链。1932年,日本开始大量制作拉链,成本大幅下降,服装业和箱包业开始大量使用拉链。1934年,吉田株式会社的前身3S成立,后来的日本制造业传奇人物吉田忠雄走上历史舞台。1937年后,拉链产业在日本蓬勃兴起,3S更是其中的翘楚,并改名为吉田株式会社。二战期间,日本实施战时经济管制,禁止国内工商业使用铜,而当时的拉链正是以铜为主要原料。无奈之下,吉田忠雄经过反复试验,决定改用铝制作拉链,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以铝代替铜制作拉链的人。此后,他还研制出了硬度高且轻的铝合金拉链。

1949年,中国有中小型拉链企业20余家,有1000余人从业,主要靠手工操作,设备简陋。1958年,上海三星拉链厂引进了德国生产的自动排米机,并进行了技术改革,将自动排米机的速度从每分钟1 440转提高到3000转,相当于手工的230倍。

1974年,北京引进了瑞士的尼龙拉链(卧式)生产设备;随后,天津又引进了法国生产的拉链生产设备。不久,国内又陆续引进非金属拉链设备,非金属拉链在中国开始发展。

1980年开始,特别是1995年以后,中国拉链生产以空前的速度发展,一大批新兴的民营拉链企业脱颖而出,规模不断扩大,拉链产品不断增加。1999年,中国拉链的生产实现了第一次历史性的飞跃,产量超过了100亿米,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拉链生产国。

拉链的功能至今无可代替,拉链的发展空间至今不可想象。现今,从材料到形式,从功能到文化承载,都有支撑拉链向前发展的可能。拉链虽小,却凝聚着2万多种人类专利,并改变了世界。

(责任编辑:吴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