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

作者: 李敏 常月明

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0

核心素养是课程育人价值的集中体现,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逐步形成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提出要培养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初中生好奇心强,思维活跃,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驱动学生主动探究,解决地理问题,是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一种重要的教学方式。本文以人教版初中区域地理“日本”一节为例,进行了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初中地理问题式教学设计,探讨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如何运用问题式教学落实地理核心素养。地理课程要培育的核心素养包括人地协调观、综合思维、区域认知和地理实践力等。核心素养的落实对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初中地理教师的教学策略要有利于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教师需要精心创设教学情境,用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素材和表达方式,以及能够引起学生思考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式教学用“问题”引领课堂活动,并将“教”和“学”置于生动的情境之中,引导学生通过自主探究或合作的形式解答问题,从而培养其问题意识和探究能力。问题式教学以创设问题情境帮助初中生认知区域,培养区域认知素养;以问题链引导初中生综合分析,培养综合思维素养;以实践性的探究活动让初中生主动参与,培养地理实践力素养,以现实的问题引导初中生因地制宜地去解决,培养人地协调观素养。问题式教学以“问题”为导向,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形成地理核心素养。可见,问题式教学对于促进初中生的地理核心素养的初步形成发挥着重要作用。下文以人教版初中地理“日本”为例,进行了问题式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从教材的地位和作用上看,日本这节位于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第七章“我们临近的地区和国家”的第一节,日本作为东亚的一个国家,承接上一章亚洲,让学生认识东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为学生学习下一节东南亚这个区域提供很好的思路和方法,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从教材的内容上看,教材包括三个部分的内容,为“多火山、地震的岛国”、“与世界联系密切的工业”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主要阐述了日本的位置和领土组成、自然环境特点、工业和文化四个方面的内容。

从蕴含的核心素养上看,通过引导学生对于日本这个区域的位置进行认知,可以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引导学生综合分析日本海岸线曲折,多优良港湾等有利的自然条件和矿产资源匮乏等不利的自然条件对其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的影响,可以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素养,引导学生认识日本是如何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可以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素养。

日本作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个国家,因此对这节进行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具有典型性。图1为“日本”这节的知识结构图。

二、学情分析

从知识储备上,学生已经学习过了亚洲,具备一定的学习区域地理的基础和方法,例如认知区域位置、阅读地图、阅读分析资料等技能和方法,但是日本作为学生学习区域地理的第一个国家,学生对于学习国家的方法还没有掌握。

从认知体验上,日本不是学生居住的区域,因此学生的生活经验是不足的,但学生通过电视或网络等方式对日本的文化有一定的了解,因此教师可以从日本的文化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能力上,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的能力,但还缺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概括总结能力,教师需要积极引导。

三、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内容,设计了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的教学目标。

1.说出日本的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区域认知)。

2.读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图,说明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防震意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

3.读日本地形图和气候类型图,概括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提高归纳概括能力(综合思维)。

4.运用日本工业原料进口和工业产品出口的资料,归纳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并结合其自然条件,综合分析其对工业发展模式形成的影响,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

5.查阅资料,交流展示日本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的例子(综合思维)。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日本的自然环境特征和经济发展模式;教学难点:理解日本因地制宜地发展经济。

五、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按照创设情境、提供资料—提出问题、探究活动—解决问题、形成素养3个环节进行设计。

【导入】事情的真相只有一个,你们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柯南,你们喜欢柯南吗?

那今天同学们就扮演一回柯南来帮助老师破解谜题吧。

【情境一】地震频发的奥秘

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22年3月16日,日本本州岛东岸近海附近接连发生6.0级、7.4级强震,地震引发山体塌陷和路面龟裂,多条道路封锁,导致东京等多地大规模停电。除了这次强震,日本一直地震不断。

【提出问题】为什么日本地震频发?

【学生活动一】寻找真相,通过阅读世界地图,确定日本的位置,学习日本的半球位置、纬度位置、海陆位置。

【学生活动二】读日本的政区图,确定地震本州岛的位置,学习日本的领土组成和首都。

【学生活动三】读日本及附近地区的火山、地震带图,自主探究日本地震频发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日本地震的真实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认知日本这个区域的地理位置、分析日本多火山、多地震的原因,提高学生读图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学习防震知识,提高防震意识,体现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培养学生区域认知的核心素养。

【承转】“地震之谜”解开啦!放松一下吧!去参加日本的樱花节!

【情境二】樱花的秘密

日本的国花——樱花,被日本人看作春天的化身,是花的神灵。樱花喜阳光、温暖湿润的气候,宜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土壤生长,根系较浅,忌积水低洼地,对风的抵抗力弱。

春天来临,人们最关注的就是樱花一年一度的花开花落,每当花开时节,人们就聚集在樱花树下,用整个身心去赞美春天。

【提出问题】日本为什么适合樱花生长?

【学生活动一】阅读情境材料,分析樱花的生长习性。

【学生活动二】读日本的地形和气候分布图,归纳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小组讨论日本有利于樱花生长的自然条件,破解樱花之谜。

【设计意图】创设日本的国花樱花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日本的地形和气候,综合分析日本的自然环境特点利于樱花生长的原因,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的核心素养。

【承转】解决了樱花之谜,我们快乐地观赏樱花吧!

【情境三】丢失的索尼相机

你在观赏樱花时,突然发生了失窃案,一个女生说自己的索尼相机丢了,并怀疑是一名男生拿了。索尼相机属于日本的工业产品,男生却说自己的相机是在中国买的。

【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个男生可以在自己的国家买到索尼相机?

【学生活动一】阅读日本工业原料、燃料依赖进口和日本部分产品占世界市场的百分比的资料,自主探究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破解索尼相机失窃之谜。

【学生活动二】结合日本的自然条件,说明其对工业发展模式形成的影响。

【学生活动三】读日本的工业分布图,学习日本的工业分布,讨论日本工业发展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设计意图】学生生活中可能也在用索尼相机,分析在其他国家可以买到索尼相机的原因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密切相关,引发学生的共鸣,分析日本的经济发展模式,形成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的观念,培养学生人地协调观的核心素养。

【承转】解开了“地震之谜”、看过了樱花、深度思考日本的经济模式之后,大家是否已经饥肠辘辘,想吃个饱饭呢?

【情境四】探秘美食

在日本既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日本料理,又有方便快捷的西式快餐。日本料理即“和食”,起源于日本列岛,并逐渐发展成为日本独具特色的菜肴,具有味道鲜美,清淡不腻的特点,受到国内外人们的喜爱,其独特风味的形成,同东方传统文化是分不开的。西式快餐最早出现在德国,最早是以汉堡作为主要产品,其以即刻食用,方便等优点,倍受喜爱,受外国饮食文化的影响,西式快餐店进入了日本。

【提出问题】日本这样的美食特点反映它的文化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学生活动一】查阅关于日本文化的资料,与同学分享一下你眼中的日本,归纳日本文化的特点,探秘美食。

【设计意图】日本文化的知识比较简单,学生通过电视、杂志或网络对日本的饮食、服饰、建筑和动漫等文化有一定的了解,采用查阅资料,并同学间交流分享的方式,可以让学生畅所欲言,拓展学生的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六、教学反思

本节内容按照问题式教学的三个基本环节,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进行教学设计,共创设了四个情境分别为“地震频发的奥秘”,“樱花的秘密”、“丢失的索尼相机”和“探秘美食”,分别提出了四个问题,同时采用角色扮演法,从初中生的兴趣点出发,引用日本典型的动漫形象柯南,让学生扮演柯南的角色去破解谜题,通过探究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究分析问题,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习日本的位置、自然环境特点、工业和东西方兼容的文化等地理知识,提高解决问题,归纳概括的能力,初步形成区域认知、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观的地理核心素养。本节课运用的情境虽然符合学生的学习兴趣,但要引导学生不要沉迷情境,把注意力放在对问题的思考上,教学设计了很多探究活动,在课堂教学时要注意时间的掌控,以及学生合作探究后教师需要及时总结。

七、结语

落实地理核心素养的问题式教学设计,运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倡导的教学方式问题式教学来促进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达成,促进初中生学习方式和地理思维的转变。在运用问题式教学时,需要教师精选情境,设计好问题,情境的创设要符合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心理,尽量创设与初中生生活密切相关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初中生的认知规律,应由易到难,尽量激发初中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才能最大程度地发挥问题式教学对培养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的作用。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