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高校线上教学质效提升路径

作者: 汪东 陈积敏

摘 要:为应对新冠肺炎疫情,高校积极开展线上教学。文章首先对疫情期间我国高校线上教学情况进行了回顾,进而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暴露出的问题进行了剖析,最后从加强技术支持、更新教学理念、提升教师能力和创新教学管理等方面提出线上教学改革建议。

关键词:高校; 线上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2-121-002

2020年1月,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高校的开课涉及大类的人群迁移及聚集,为了防止病毒进一步扩散,教育部提出了“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教”的疫情应对之策。此后的一段时间里,全国高校纷纷响应,制定并出台了线上教学的相关规定。教师们积极开设网络课程,成为“教学主播”。学生则按规定参加在线学习。一时间,原来作为“探索性”教改活动的“线上教学”变成了高校师生的常规活动,成为了“新常态”[1]。此外,在线教学在稳住全国高校的同时也在以下几个方面改变着传统教学: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学校的“管”和教育的“形态”[2]。如何将“战时措施”转化为“平时机制”,将“临时教改”转化为“质量行动”,由“新鲜感”向“新常态”转变才是我们当下应该考虑的问题。但是,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学校会正常开放,学生也会陆续回归线下课堂。对高校而言,如何在后疫情时代开展线上教学是值得探讨的话题。

1.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质态分析

信息技术的发展和信息社会的建立为高校开展线上教学提供了坚实后盾,教育部在在线教学方面的未雨绸缪也被证明是英明之举,疫情期间,建立在上述两方面基础上的在线教学得到了全面开展。总体而言,线上教学具有MOOC教学、直播教学、录播教学和远程指导四种基本形态,并应用了“1+M+N”协同跨校教学模式、MOOC+SPOC+线上翻转课堂、SPOC+线上翻转课堂、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线上指导、在线教学工具+会议系统、教学材料共享+线上指导六种典型模式[2]。从结果来看,上述模式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国高校量质同步提升。2020年4月10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在“高校在线教学国际平台课程建设工作视频会”上作了报告,并对疫情以来中国高校线上教学的总体情况进行了通报。截止到2020年4月10日,全国1454所高校在线开课门数为94.2万,开课门次达到713.3万,参与教师人数95.2万,参与学生数约为1180万。对线上教学非常满意的学生占比为17.97%,觉得满意的学生占比为51.37%,感觉一般的学生占比为26.58%,满意度为“不满意”和“非常不满意”的学生占比为2.67%和1.41%。前两者相加接近70%,说明学生对线上教学的总体满意度较高。后两者相加仅为4.08%,低于实体课堂的不满意率。一个多月后的5月14日,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在线发布了《高校在线教育有关情况和下一步工作考虑》,对疫情以来高校线上教学情况进行了进一步通报。截止到2020年5月8日,全国1454所高校的103万名教师在线开设了包括理论课和实验课在内的107万门课程;参加在线学习的大学生共计1775万人,合计23亿人次,线上教学做到了全区域、全覆盖和全方位。全国高校课程开出率为91%,教师在线教学认可度为84%,学生在线教学满意率为80%。相比较一个月前的数据,开课教师数量和开课门次数量都有所提高,参与学生数更是上升了50%。与此同时,学生的满意度也由之前的不到70%提高到80%,提升幅度不小。说明出于疫情防控需要,高校扩大了线上教学的范围,有更多的老师和学生参与到在线教学中来,但并没有因此影响教学质量。线上课程受到了教师的认可和学生的欢迎,做到了量与质的同步提升。

地方高校特色彰显。截至2020年4月10日,受疫情影响最严重的湖北省在线开课门数5.1万,开课门次33.6万;参与教师人数4.6万,学生人次4265万。这其中,疫情中心武汉的在线课程数和参与人数占到了很大部分,为维持武汉和湖北高校的教学秩序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他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39所本科高校共开设了2.6万门线上课程,到课率98.83%,学生总体满意度为9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中南大学为应对疫情于2020春季学期开设了2192门线上课程,包括1754门理论课和438门实验和实习课。该校在学期第10周启动了线上教学阶段性评价,70%以上的学生参与了评价,结果显示总评分比之前的两个学期高2分。此外,认为线上教学非常好和比较好的学生占比为81.45%,对线上教学开展十分满意和比较满意的老师占比为84.71%。2020年2月24日到6月20日,河北工业大学共有1123位教师利用雨课堂、中国大学MOOC和腾讯课堂等线上教学平台开设了2876门课,开课率达到99%,参与学生人次约为52万,到课率98.59%。后续调查显示,对在线教学非常满意和满意的同学占比分别为44.2%和43.6%,合计87.8%。四川大学在疫情期间上线本科课程6657门次,授课教师58065人次,选课学生人数达425万人次。师生线上活动频繁,整个教学平稳有序。

2.疫情期间高校线上教学质效困境

2.1硬、软件设施不完善

此次疫情使得全国范围内的高校几乎同时进行线上教学,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仓促上阵之际,暴露出我们在网络教学的硬、软件设施方面的问题。对在线教学而言,其实现教师授课和师生互动的功能要以网络设备为基础,教师和学生则应用电脑、手机通过网络完成连接,进而形成虚拟课堂。

同时,这其中还需要用到网络课程平台,也即课程软件。由于人数众多,很多课程在首次开课时就出现了服务器崩溃的现象,导致教师和学生无法完成连接,不能建立虚拟课堂。有时虽可进行连接,但网络状态差、网速慢,造成信号不连续,会出现音视频卡顿、延迟和杂音等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东北农业大学对全校师生线上教学情况的网络调查显示,对网络流畅性感到满意的教师占比仅为29%,出现偶有卡顿的学生占比为20%,经常卡顿则为2%[3]。软件方面来看,教师使用的线上教学平台数量多且分散,各教学平台的支撑水平参差不齐[4]。厦门大学教师发展中心在线教学课题组对国内97所高校线上教学质量报告进行了文本分析,发现这些高校共使用了66种在线教学平台。并且,该课题组的另一项问卷调查显示,教师的平台使用平均数为2.16个,学生则更多,为2.99个。教师出于确保线上教学万无一失的考虑,使用了多个平台,学生则由于要承担多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使用更多的平台,但教学平台使用数量的增加显然不便于教学的开展。

2.2教师经验不足

虽然线上教学早已提出,但其在高校日常教学中的应用范围有限,一般情况下仅应用于远程教学,或在达不到现场开课条件的情况下使用。因为事实上,现实课堂教学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模式,该模式已深入人心。

另外,线下教学可进行师生的面对面交流,老师可随时掌握学生的听课状态,这是线上教学所不能达到的效果。所以,只要条件具备,教师一般都会采用线下教学。这就导致了高校教师缺乏线上教学理念,从而在疫情来临前未能做好心理准备,也没能设计适宜的教学方案并选择合理的教学方式[5]。上述情况给在线教学工作带来了不便,教师的操作性障碍则为具体表现之一,如不熟悉教学平台的功能导致上课时间的耽误;频繁在各软件之间进行切换导致学生无法跟上节奏,进而使得课堂内容有所遗漏。同样以东北农业大学的网络调查为例,对线上教学产生不适应的教师占比为8%,并有54%的教师表示平均每节课备课时间在3个小时以上[3]。此外,由于教师没能完全掌握线上教学软件的功能,使得本就缺乏师生交流的课堂更加难以进行良好沟通,导致问题不能得到及时解决,十分影响教学效果。

2.3线上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在开展线上教学时,教师和学生在空间上处于分离状态,两者通过媒体设备和网络技术进行异地同步或异步教学。教师如何开展线上教学、学生是否准时进入课堂听课、如何维持线上课堂教学秩序等问题对高校的教学管理带来了一定挑战。从线上教学的组织形式来看,大多课程采取直播或录播的方式,学生所置身于的是一个虚拟课堂,在缺乏互动的情况下,会演变成教学视频或音频的视听,缺少教与学的体验,现场感较弱。在这种情况下,学生是否有主动性去安排在线学习,并是否能认真完成在线学习任务需要进行监督管理,而目前这一方面是比较薄弱的。另外,如何针对教师建立相应考核和激励机制也需要进行探索实践。

3.后疫情时代高校线上教学质效提升路径

3.1更新教学理念

除了技术方面的支持,教学理念的更新至关重要,因为它关乎教学变革的方向[7]。线上课程的形式更为灵活,教师应根据课程特点、教学内容、受众对象和软硬件条件精心组织教学活动。针对线上课程现场感较差的特点,应通过设计互动环节营造好的课程氛围,让学生能“进入”课堂、“跟随”课堂,并沉浸在线上课程的学习中。

此外,疫情之后采用线上和线下混合教学模式被认为是大势所趋,要将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进行融合和优势互补[8],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

3.2提升教师能力

为了高效地开展线上教学,教师首先要对线上教学有一个全面的认识,要能熟练操作各类平台工具,使自身的信息化水平得到提高。其次,针对线上教学规律进行研究,对线上教学提出改革建议,结合教学经验对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此外,在倡导课程思政的背景下,要对课程蕴含的德育元素进行挖掘,充分发挥课程的育德功能。总而言之,教师应以当下的教学改革为契机,将线上教学看作一种长期存在的教学模式,积极提升自身的线上教学能力。

3.3创新教学管理

高校应建立相关机制,用于保障线上教学的质量。通过对教学运行的实时监测,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有力保障教学质量[7]。此外,高校应制定相关政策,用以激励教师进行各种线上教学的尝试。现如今,教师和学生对线上教学已经有了基本认识,有利于高校在后疫情时代推广这一教学模式。

因此,高校应继续鼓励教师开展线上教学,设置指标对此进行考核,并制定相应的激励机制。同时,也应考虑地区、学科和年龄差异,优化考核指标与评价方法,制定差异化的评价与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性。

3.4加强技术支持

在技术方面,需要加快完善网络平台建设和线上服务。关于这一问题,可视具体情况区别对待。西部地区高校的网络条件较差,政府应加大在这方面的投入,加强信息化建设,让高校具备更多的数字化资源[6]。有些高校如民办和高职院校应着重完善在线教学平台功能,并加强对教师线上教学技能的培训。有些高校已经具备了较好的网络条件,应重点提高网络技术服务水平,如增设多媒体录播间,配备灯光、音响等设备。

疫情打乱了高校开学开课的正常节奏,但借助于线上教学这一工具,使得我们维持住了高校的日常教学秩序,稳住了高校,也稳住了高等教育。教育部、高校和科研机构对疫情期间线上教学的情况进行了调研,结果显示教师和学生有着较好的满意度,但问题也同样存在,技术、教师能力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进行完善。随着疫情慢慢过去,我们步入了后疫情时代。在接受过线上教学的“洗礼”后,高校及广大师生对线上教学有了新的认识和想法。我们应在技术支持、教学理念、教师能力和教学管理方面进行改革,使线上教育更好地为后疫情时代的高等教育服务。

基金项目:治安学专业国家级一流专业建设点,江苏省高等教育学会应用型高校研究专项课题,2019JSZX002

参考文献:

[1]郑宏,谢作栩,王婧.后疫情时代高校教师在线教学态度的调查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7):54-64

[2]吴岩.应对危机化危为机主动求变做好在线教学国际平台及课程资源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20(04):4-16+60

[3]王杜春.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将是后疫情时代的主要教学模式[J]中国农业教育,2020,21(02):30-35+54

[4]邬大光,李文.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阶段性特征——基于对学生、教师、教务人员问卷调查的实证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20,38(07):1-30

[5]湛新星.浅析后疫情时期高校线上教育的发展[J]科技视界,2020(23):1-3

[6]郭瀛霞,李广平,陈武元.我国高校大规模线上教学的区域差异——基于疫情期间师生调查问卷的实证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20,40(11):37-48

[7]左惟.趋势与变革:高校开展线上教学的几点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20(07):10-12

[8]曾丽雯.疫情防控背景下线上教学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广东省高校的调查[J]高教探索,2020(07):85-91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