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阅读与写作的统编版语文单元要素的落实
作者: 张冰洁摘 要:统编版语文教材单元要素基本都是围绕着阅读与写作两个方面进行要求,针对不同单元选编的课文,具体要求有所不同。文章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首先对单元语文要素进行了细化分析,然后对单元语文要素落实进行了设想,最后从物入手,分析具象;依托事物,分析情感;仿写教材,选物抒情三个方面论述了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具体措施,以求阅读与写作的充分融合,达到读写双提升的宗旨。
关键词:单元要素; 小学语文,统编版; 阅读; 写作;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036-002
随着统编版语文教材的全面使用,语文教材单元的安排逐渐清晰起来,以“人文精神”和“单元要素”两条主线交织的单元课文安排,是新版语文教材的创新,也是统编版语文教材的亮点。语文老师只要拿到某一单元的几篇课文,就可以明确这一单元教学的重点。但知道重点并不等于万事俱备了,在教学中如何教,怎么把单元要素落实下来,让学生真正能够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就是语文老师真正的功力了。下面,我以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为例,谈谈基于阅读与写作的语文单元要素落实的具体思考和实践。
一、单元语文要素的细化分析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在人文主题上是表述为“一花一鸟总关情”,可知,这一单元主要通过对物象的描写,表达一种情感,或者说是这一单元都是借物抒情的文章,引导学生感悟自然,寄托情思。
再来看这一单元对语文要素的表述——“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这一要素是本单元是阅读教学的重点,就是在阅读本单元几篇课文的时候,学生找到作者借助的具体事物,然后理解作者的感情,重点在于理解作者在课文中“物”与“情”的联系,怎么样写的“物”,抒发的什么“情”,“物”与“情”是如何自然契合在一起的。当然还要注意编者的这样一个表述——“初步了解”,为什么编者用“初步了解”而不用“了解”或者“深入理解”,显然,编者考虑到五年级学生的心智特点,更深的理解学生一时难以达到,也暂时不需要达到,对于此类文章只要能够知道借物抒情的方法即可。
继续看这一单元另一语文要素的表述——“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要素是本单元写作教学的重点,编者意在要求语文老师,要在阅读教学的基础上,顺势辅助写作教学。注意这里面单元要素的表述是“一种事物”,不能是两种或者多种,只能写一种,这就需要学生首先要会选择,到底选择哪一种物,哪一种物最能够有利于表达情感,哪一种物和情感最具有契合性。还有“表达自己的感情”这一要素,不能是别人的情感,这就要求情感必须是真实的,以我手写我心,人的情感很多,有思念、赞美、悲伤、后悔……想要表达自己的什么情感,落笔之前就要想好才行。这种单元要求,也是统编版教材突出的特征,读与语言实践结合,读与写结合,通过单元几篇文章的阅读,充分了解了几篇文章的相似性,然后借此实现阅读对写作的促进,写作对阅读的进一步反哺。
二、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设想
本单元一共四篇课文,其中三篇精读课文是《白鹭》《落花生》《桂花雨》,一篇略读课文《珍珠鸟》。编者在四篇课文中寄托各有不同的任务设计初衷,三篇精读课文,分别选取了不同的物类:白鹭(飞鸟)、花生(食物)、桂花(花木),要在语文老师的指导下逐步学会阅读借助具体不同事物抒发不同感情;一篇略读课文是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的实验场,语文老师可以放手由学生根据之前从三篇课文学习到的阅读方法,自主设计完成对单元要素的落实。
精读课文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是语文要素落实的主要战场,具体设想为几个步骤:首先要让学生精读课文,找到所写事物有哪些特点;然后让学生思考作者对事物特点描写具体写作手段有哪些;再让学生发掘作者借助所描写的事物,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最后让学生仿照这篇课文的写法,构思并落实成文字,写几句话,借助一种事物表达一种具体情感。
三、单元语文要素落实的具体措施
(一)从物入手,分析具象
本单元第一个单元要素就是“具体事物”,语文老师要注意对具象分析透彻,也要分析准确。比如《白鹭》抒情依托的具体事物就是白鹭,依据题目可知《落花生》中的花生,《桂花雨》中的桂花,《珍珠鸟》中的珍珠鸟,都是各自课文中描写的具象。从具体事物入手,才能有针对性,学生才能有具体的抓手,文章分析才能做好铺垫。
从单篇文章分析,比如郭沫若的《白鹭》一课,语文老师围绕具象可以设计如下层层深入的问题:(1)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白鹭的?(2)6-8节就是三幅图画,请用图的形式概括这三幅图画。(3)课文在写白鹭的时候,运用了哪些手法?(4)这篇课文结构安排上有何特点?通过这四个层层推进的问题,引导学生把为什么说白鹭是“精巧的诗”分析透彻,让学生体会白鹭无论是外形还是生活习性,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充满了特有的美,为后面对抒情的理解奠定基础。
从几篇文章整体也可以进行具象分析,比如《白鹭》《落花生》《桂花雨》这三篇文章在写各自的具体事物的时候,都采用了对比的手法,请找出具体的对比内容,并分析一下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让学生找出《白鹭》中“……看起来像是不安稳,而它却很悠然。这是别的鸟很难表现的一种嗜好”,“不安稳”与“很悠然”的对比,白鹭这种嗜好和其他鸟难以表现的对比,都在表现白鹭栖息枝头的时候的优美姿态。再看许地山的《落花生》中的“它的果实埋在地里,不像……必须挖出来才知道”这一节,通过花生“埋在地里”和其他水果“高高地挂在枝头”,“矮矮地”和“鲜红嫩绿”,“爱慕之心”和“挖出来才知道”等多层次对比,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写出了花生的默默无闻和不事张扬的品质。还有琦君的《桂花雨》中借助“母亲”的“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乡院子里的桂花”这句话,把家乡的桂花与杭州小山上的桂花进行对比,凸显家乡桂花还有他更深刻的内涵。这种群文阅读的方式,可以立足于单元整体的具象落实,进一步使学生深刻把握具体事物的特点,以及运用具体事物采用的手法,为后面理解抒情和习作做好铺垫。
(二)依托事物,分析情感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删稿》中说:“昔人论诗词,有景语、情语之别,不知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古代名家写作的咏物诗,更可以看作是借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典范。既然单元语文要素提出“初步了解课文借助具体事物抒发感情的方法”,语文老师就要紧紧把握住这一主线,运用多种途径,设计多种形式,扣住“物”与“情”的关系,让学生主动思考、学会思考。在新课程标准中,强调发掘文章深层的含义,提高学生高阶思维能力。通过引导学生完成这一单元语文要素,则可以很好完成这一任务。
在《白鹭》这一课中,要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如何写的白鹭?用了哪些词语?学生会找到一些直接评价的词语,比如“精巧的诗”“散文诗”“优美的歌”“适宜”“美”等词语,老师可以追问学生,你从作者的这些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什么情感?学生就会明白,作者表现的是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 再比如《落花生》一课,老师引导学生找一找花生好处的词,学生会找到“吃”“榨油”“味道美”,再进一步找出花生生长特点的词,学生会找出“埋在地里”“矮矮”等词,老师再用多媒体展示花生的图片,然后找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的句子,“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就顺理成章地理解了作者借助花生想要抒发的感情了:既是对花生朴实无华、默默无闻、不张扬炫耀却有很多优点的赞美,更是对如花生一样人的讴歌。《桂花雨》这一课也是如此教学,先让学生找出描写桂花的句子,学生首先会找到开头的“笨笨的”“小花”,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找到这节直接体现“我”感情的词语“喜欢”一词,然后老师可以进一步追问:“作者为什么喜欢这种‘笨笨的’而且仔细搜寻才能找到的‘小花’呢?”学生才能找到这一节结尾一句“可是桂花的香气,太迷人了。”让学生明白“但是”一般是作者需要强调的内容,也明白了作者对梅花喜爱的原因。再继续让学生找出写梅花香气的句子,并体会重点词语“浸”,以此进一步拓展,让学生思考文章写梅花,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了母亲呢?这样的才能最后让学生明白作者借助于故乡的梅花,不光是对家乡梅花的赞美和思念,更多的是对故乡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亲人的思念。
(三)仿写教材,选物抒情
新版统编版教材中尤其注重了阅读与习作的结合,通过单元几篇类型相似文本的阅读和学习,不断渗透写作的技巧,让学生在阅读中习作,在习作中进一步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比如这一单元前面单元总提示“写一种事物,表达自己的感情”,指向很明确,只能写“一种”事物,还要表达自己的感情,“感情”有多种多样的,不作限制。再看单元课文之后的“习作”板块——“我的心爱之物”,进一步缩小了写作范围,在要求里面明确“写出自己的喜爱之情。”进一步明确了情感的指向,只能是“喜爱”。
如何把一前一后对习作的要求落实好?我采取了碎片化和整体化相结合的习作方式进行训练和落实。在学习每一篇文章的时候,我把习作融合进去,把习作作为阅读教学的一个环节,让学生仿照正在学习的课文写几句话,表达出自己的感情。比如学习《桂花雨》一课,我让学生思考自己的家乡有没有什么让你印象深刻的事物,也写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情感?有一名同学这样写道:“一到十一月,家门前的那棵银杏树就开始变得金碧辉煌起来,秋风一吹,片片金黄的叶子就随风起舞,悠然落到大地上,妈妈这个时间之后就会停止打扫门前落叶了,直到满地金黄。银杏树总是用自己的渐渐衰败,把这大地装扮得魅力无穷,我一放学总是和小伙伴在这金色的地毯上欢呼玩耍,度过了一个又一个短暂而又愉快的放学时光。……”这种不求字数,只求学生精彩仿写的碎片化写作,贯穿在每一课的阅读教学中。等单元几篇文章都学完了,整体回顾这几篇文章,再按照单元后面的习作要求进行整篇文章的训练,这个时候,学生已经胸有成竹了,不但对于选择的事物,而且对于运用的手法也会娴熟了,写出来的整篇文章也明显比传统的阅读与习作割裂开来的训练更好,学生的积极性也更高。
统编版语文教材,从阅读和写作两个方面做了具体的单元部署,单元里面所有文章的选择也紧紧围绕着同一个类型进行编排,阅读与写作本来就是一个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两者是相辅相成、互为促进的关系。语文老师要能够充分理解编者的良苦用心,层层推进,落实好语文单元要素的各项任务。
参考文献:
[1]胡巧红.遵循文体特质落实语文要素——以统编版小学语文第九册第五单元为例[J]小学教学研究,2020(23):34-36
[2]徐莉莉.关注“新鲜感”夯实语文要素——统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要素解读[J]小学教学研究,2020(04):27-29
[3]郑水娣.小学语文中年段统编版教材中落实语文要素的策略研究[J]新课程(小学),2019(12):92-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