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提升对策研究
作者: 袁金楠 袁玉涛
摘 要: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依据调查结果,寻求有关对策,针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出现的问题积极干预疏导,提升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健康; 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24-002
1.研究目的
大学生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面对学习、生活等各种压力,容易出现情绪波动,产生焦虑、恐惧等反应,对心理造成影响。尽管《中国国民心理健康水平发展报告(2017-2018)》显示,近年来我国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逐年改善,但有心理问题的人数也占有一定的比例。调查了解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现状,对提高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研究方法
文献资料法:查阅文献资料,了解研究动态,为本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问卷调查法:采用通用的心理健康测试表SCL-90进行测试,参照其他学者研究成果,自制大学生对新冠病毒知晓度的测试表。在有效问卷463份中,低年级248份,高年级215份。男生209份,女生254份。农科学生154份,工科学生161份,文管学生148份。
数理统计发: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20.进行数据统计,掌握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基本情况。依据研究结果,提出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相关对策。
3.研究结果
3.1不同年级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比较
在测试的大学生中,SCL-90量表评分为阳性的人数为86例,也就是说,有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为18.6%,与全国大学生心理问题人数的比例接近。其中低年级58人占23.5%,高年级22人占13%,不同年级大学生各症状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的为人际、焦虑、抑郁、恐怖(P[<0.05])。见表1:
3.2不同性别、不同专业大学生心理健康比较
对209名男生和254名女生SCL-90测试结果显示,男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37人,占男生总数17.7%,女生49人,占女生总数19.3%,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女生。其中人际、焦虑、恐怖三个症状因子有明显差异(P﹤0.05)。见表2:
对农科学生154人,工科学生161人,文管学生148人的测试结果,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为农科24人、工科32人、30人,占各自专业的百分比分别为15.6%、14.3%、20.3%。文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农科和工科学生。在9个症状因子得分的比较中不同专业均无显著差异(P﹥0.05),表略。
4.结论与对策
4.1结论
大学生中心理健康异常的人数86人占18.6%,不同年级症状因子得分有显著差异的是人际、焦虑、抑郁、恐怖(P[<0.05])。
男生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占男生总数17.7%,女生占女生总数19.3%,男生心理健康水平略好于女生。其中人际、焦虑、恐怖三个症状因子有明显差异(P[<0.05])。
有心理健康问题的人数农科、工科、文管分别为15.6%、14.3%、20.3%。文管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略低于农科和工科。在9个症状因子得分的比较中不同专业均无显著差异([P>0.05])。
4.2对策
加强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工作:积极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宣传工作,帮助学生提高应对压力的意识与能力,克服不良情绪对心理健康的影响。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规章制度: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与疏导必须规范,明确大学生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本质区别,构建切实可行、科学有效的规章制度。
构建医院高校相结合的心理健康促进模式:面对学生心理问题单凭学校自身已经无法完成,高校应与有心理健康教育资质的医院相结合,协同发挥各自的优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干预与治疗。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建设:疫情常态化背景下,干预和疏导学生心理压力的任务不断增加,必须打造一支能战斗的师资队伍,特别需要提高辅导员教师的心理辅导技巧与能力。
引导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体育锻炼不仅能提高运动技能和身体素质,对促进心理健康也有一定的作用。引导学生让体育锻炼成为学习生活中的一部分,利用体育锻炼的特殊功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马振,贾长胜,尹婷婷.新型冠状病毒疫情期间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研究[J]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20年第4期
[2]任翰林,李翠,张青.新冠肺炎疫情下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防控策略的有效性[J]心理月刊,2020年17期
[3]冯蓉.2019年度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进展与趋势,202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