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下文化育人新路径探究

作者: 汪玉玲

摘 要:在疫情防控下,高校文化育人工作不仅是思政教育的载体,更是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大学生的价值理念和文化认同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新时期思政工作者需转变工作理念,创新文化育人新路径。以网络为阵地,高扬文化育人主旋律;以教师为主导,掌握文化育人话语权;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文化育人新方式;以品牌为核心,提升文化育人有效性。通过新的育人方法提升文化育人的有效性和时效性。

关键词:疫情; 文化育人; 网络思政;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39-002

文化育人,讲求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和治校办学的全过程。高校以丰富的校园文化生活和社会实践为载体,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和革命文化,形成成熟的育人模式和文化品牌,在文化引领和创新中发挥好示范作用。在疫情防控下,探索新的文化育人路径,可进一步推进高校“三全育人”实践工作的有效性。

一、疫情防控下文化育人的价值

教育的本质是文化育人的过程。“校园文化作为富含人文特性的一种先进的文明形态和文化群落,可以为大学生的人格养成提供一块道德绿洲。[1]”文化育人体现了高校对学生管理的人文关怀,通过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感染学生,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在重大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文化育人过程有其自身的价值和意义。

其一,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工作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思想政治工作是学校各项工作的生命线,各级党委、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学校党组织都必须紧紧抓在手上。[2]”高校必须牢牢把握住校园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做好大学生思政教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社会主义办学的基本原则。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推动疫情防控与文化育人深度融合是高校思政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把伟大的抗疫精神转化为思政教育的切入点和重要素材,把思政教育落实到文化育人的具体环节中。

在新冠肺炎疫情暴发初期,部分西方政客企图利用武汉的疫情防控情况,对我国的意识形态问题进行攻击,抹黑中国在国际上的形象。在这样的关键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认知能力尚不健全,思想价值体系尚不完善。尤其在疫情防控时期,学生获取的信息主要来自网络,对事务的思辨能力下降,这对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的工作方式提出了挑战。因此,线上文化育人成为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以文化育人活动为载体,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理念和责任感,从而做好爱党爱国等感恩教育。

其二,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是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网络文化是校园文化在网络空间的发展与延伸,也是网络文化在校园空间的重塑和选择。“在新的历史时期,网络文化育人已经成为高校文化育人的重要载体。[3]”疫情暴发以后,网络基础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成为网络文化育人的载体。网络文化育人过程中,利用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便利性特征,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潜能,实现自由平等,发挥网络文化育人的效果,从而提升育人的有效性。

疫情防控下的高校,学生的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受到了时空的限制,无法开展线下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生活。在这种新的挑战下,高校通过线上文化育人的模式,开展线上文化育人活动。活动依托新媒体平台,如钉钉、腾讯课堂、腾讯会议、微信公众号等,遵循学生性格发展规律,并结合学生个体实际情况,开展线上文化育人活动。这些文化育人活动兼有线上线下的活动特征,成为网络文化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疫情防控下文化育人的实现路径

(一)以网络为阵地,高扬文化育人主旋律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后,正常的教学秩序受到影响,学生无法进入学校,全国大中小学出现了停课。但在教育部“停课不停学”的背景下,在线教育成为新的教学模式呈现在广大师生面前。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互联网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局限,最大程度上提升了文化育人的时效性和有效性。在文化育人方面,互联网成为主阵地,在学生第二课堂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新的历史时期,互联网展现出自身的优势和独特性。一是网络阵地的开放性。开放性是互联网的根本特征,它能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其发展不受时空的限制。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充分利用易班、钉钉、腾讯课堂等,组织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二是网络阵地的共享性。在互联网中,整个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网络资源全民共有,大大缩短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高校通过网络主阵地,整合优质的文化资源,通过线上活动,潜移默化的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行为准则。三是网络阵地的自由性。在网络世界中,人人皆是相对自由和平等的个体,可以自主的进行文化选择和价值认同。在疫情防控特殊时期,以网络为主阵开展文化育人活动,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主旋律,展现了网络文化的价值引领、文化传承和思想渗透的功能,从而实现文化育人的效果。

(二)以教师为主导,掌握文化育人话语权

互联网自身的独特性,线上文化育人给高校组织者提出了一定的要求。疫情防控不仅是公共卫生领域的斗争,也是意识形态的斗争。互联网成为最重要的信息传播媒介,如何把握好线上文化育人的主导权,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因此,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新路径,须以教师为主导,牢牢掌握文化育人的话语权。做到“整体性与个体性的结合、思想性与科学性的结合、阶段性与长远性的结合,将思想政治教育延伸到重大疫情防控一线和全过程。[4]”

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方向。网络文化育人的价值引领作用较为明显,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文化育人的方式是隐性的、间接的、渗透的,其效果显现在普通的文化活动中,对于学生的价值认同是深远的、持久的。因此在疫情防控的特殊时期,更要坚定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方向,积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武装学生的头脑,让学生真正做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提升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

其次要坚定文化自信。中国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多元交融的优秀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改革开放以来的新思想新风尚,更来自于代代相传、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不仅是传统的思想价值引领,更是坚定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的有利机遇。教师作为育人的主导,应该讲好中国故事,弘扬好中国精神,让青年大学生从疫情“大考”中感悟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

(三)以学生为主体,创新文化育人新方式

在重大疫情防控下,学生思想呈现出新的特点:思想行为更加网络化,更加注重对生命的思考、社会责任感增强。这些新的思想特点,大大创新了学生作为主体的文化育人的新方式。

其一,网络化思想行为推动了文化育人形式的创新。疫情期间,互联网的开放性、共享性特征展现出其优势和价值,成为学生接收信息和娱乐休闲的主渠道,从而导致学生思维方式更加网络化。针对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文化育人活动以学生为主体,创新喜闻乐见的文化育人方式。以易班网络平台为例,在开展线上文化活动的同时,采取轻应用带话题讨论,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关注度。

其二,注重对生命的思考推进了文化育人内容的提升。传统文化育人内容,往往更多注重的是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社会公德,却忽略了对生命的思考,这恰恰是高校文化育人存在的问题。疫情后的高校大学生更加珍惜生命,思考生命最原始的本真和价值。文化育人在文化传承与创新的中,“引导人们进行正确的文化选择,使社会文化转化为个体文化,从而实现人的自我完善与自我超越的过程。[5]”因此,文化育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丰富。

其三,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彰显了文化育人效果。“社会责任感教育是帮助大学生辩证处理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真正理解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教育。[6]”自疫情暴发以来,涌现出了无数优秀英雄事迹。高校思政工作者利用这些鲜活的故事,鼓励学生学习抗疫精神,做到知行合一、敢于担当,从而提升育人的有效性,彰显文化育人的效果。

(四)以品牌为核心,提升文化育人有效性

疫情防控下的文化育人模式,应结合新时期的学生特点,打造品牌文化活动,让学生在品牌文化中感受到中华文化的魅力,从而增强文化自信,实现文化自觉。

一是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育人品牌。“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民族的精神追求和价值认同,是当代大学生传承和发展的精神密码。以文化人来源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理念,“它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具有高度的契合性。[8]”疫情下的文化品牌,需紧紧围绕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打造,提升文化育人的质量和效果。

二是增强优秀传统文化的育人品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所蕴藏的思想观念和人文精神,是中国人思想和精神的内核,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准则。高校是文化育人的核心场所,一切文化活动皆展现出教育教学环节中的人文关怀,也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新形势下,结合疫情防控的理念和实践,开展特色的品牌文化活动,如开展专题读书会,不仅增强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亦能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三是增强地域性文化育人活动的品牌。结合地方性文化特征,打造特色文化育人品牌。徽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是地方性的文化显学。品牌活动要符合学生在特殊时期的发展规律,从阶段性的文化活动延伸到常态化、制度化的文化品牌,在更多的学生中间产生深远的影响,增强文化育人的有效性。

三、后疫情时代文化育人的思考

对于世界各国来说,疫情展现出了不同国家的治国理念和人文关怀。后疫情时代,高校应依托于文化活动为载体,将疫情期间涌现出来的民族精神和社会责任感融入到文化育人的全部环节,提升青年学生的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在文化育人内容上,更加注重民族精神的培养。“文化发展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有着内在的本质的联系,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要适应我国文化繁荣发展的需要。[9]”后疫情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提炼伟大的抗疫精神,引导学生将抗疫精神作为价值引领。学生通过具体的文化育人活动,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热爱祖国,忠诚于党和人民,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繁荣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在文化育人理念上,更加注重社会责任感的践行。高校可通过红色文化和抗疫精神,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危机意识,增强学生转“危”为“机”的能力。在文化育人的效果上,更加注重网络文化育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后疫情时代,网络文化育人将会成为高校文化育人形式的主流。高校应利用大数据,分析学生的心理特征和性格特点,充分运用网络文化的便捷性,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将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结合,从而提升网络文化育人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刘克利.高校文化育人系统的构建[J]高等教育研究,2007(12):8-11

[2]习近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0284598

[3]李成恩,张远航.高校网络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及主要任务[J]高校辅导员学刊,2016(01):27-30

[4]李小玲,王建新.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应对[J]思想理论教育,2020(04):98-102

[5]刘献君.论文化育人[J]高等教育研究,2013(02):1-8

[6]孙楚航.重大疫情防控工作中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功能与实践路向[J]思想理论研究,2020(03):97-101

[7]习近平.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10-15

[8]佘双好.以文化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践行培育的方法研究[J]思想教育研究,2015(12):17-23

[9]骆郁廷,魏强.文化发展视域下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2(05):39-4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