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核心素养为导向的跨文化课程设计

作者: 冷琳

摘 要: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核心素养的培养都是我国英语教学的目标。通过课程设计实现教学目标是课程设置的初衷。大学英语通识课程的设置要以跨文化交际能力与核心素养培养的融合为标准开设课程,在课程教学设计和实践中落实培养目标。

关键词:跨文化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 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3-142-002

大学英语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英语教学指南》明确指出大学英语的教学内容可分为通用英语、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专门用途英语和跨文化交际目前均以通识教育课形式出现,作为通用英语的延续。在世界融合的大趋势下,跨文化交际能力格外凸显其重要性。《教学指南》强调与高中阶段英语教学的连贯性和衔接性[1],而最新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的关键词“核心素养”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使得我们必须认真对待大学英语通识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对接关系。研究核心素养与通识课程的有机融合有助我们在大学英语学分和课时缩减的背景下高效设置课程,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提高。这不仅是教学改革的需要,更是国家战略发展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核心素养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核心素养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中的关键作用已得到世界各国认同。核心素养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启动的“素养的界定与遴选:理论和概念基础”。各个国家与地区都把学科课程作为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载体[2],学科核心素养则是承接核心素养与课程对接具体落实的桥梁。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这一成果是教育部委托北京师范大学,联合国内高校近百位专家成立课题组,历时3年完成的。核心素养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从三个方面确定了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学会学习、健康生活、责任担当、实践创新六大素养,并细分为18个要点。

胡文仲[3]分析了国内外众多学者所提出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定义,总结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要素表现在认知、感情(态度)和行为三个层面,是丰富的知识储备、文化情感和语言能力的综合体。他还提出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作为核心素养要点之一,“国际理解”的重点包括具有全球意识和开放的心态,能尊重世界多元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积极参与跨文化交流,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与价值等。这一概念不仅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核心内容相吻合,而且体现了在英语教学中从高中到大学对核心素养培养的延续性。

2.跨文化交际课程与核心素养的培养

跨文化交际是人类社会长久以来的普遍现象,但是对此的研究时间并不长。美国不仅是跨文化交际学的源头,也是其研究的主要阵地。通常,我们视1959年Hall在美国出版的《无声的语言》为跨文化交际学开端,1983-2005是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发展迅猛期,仅William Gudykunst 的编著中就介绍了17种较知名的跨文化交际理论。随着跨文化交际学的出现和发展,跨文化交际也纳入学校课程。各国或国际组织的核心素养框架各具特色,但是其核心素养中均高度关注批判性思维、创新性与问题解决能力、良好的沟通与合作[4],而这些都可以内化为外语学科核心素养,由跨文化交际类课程承担部分培养责任。刘晟[5](2016)对加拿大的大西洋区和澳大利亚的课程实践介绍反映的共同趋势是要明确素养与已有学科课程之间的对应与关联,从各学段、多学科指向同一项或同样的几项素养,从而实现核心素养与已有课程体系的融合。1968年美国开设了第一门跨文化交际学课程。根据胡文仲[6]、齐曦[7]美国跨文化交际课程特点主要表现为课程内容紧跟理论研究,紧密联系美国国内外形式的变化发展。虽然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后任务设置等方面都表现出了多样化和多视角的特点,但是该门课程并未凸显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

2017年我国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修订中明确提出学科核心素养,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核心素养研究的启动与深化,也说明依托于各学科课程培养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国内核心素养研究内容主要包括:(1)介绍并探讨国外较成熟的概念体系;(2)符合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构建;(3)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策略,这类研究最多。虽然研究中都有提到学科核心素养内涵和对课程设置的导向功能,但是专门对此做出论述仅见程晓堂[8](2016)、陈艳君[9](2016)、吕立杰[10]等;此外,研究对象主要为中小学生,鲜见大学生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相关研究。段金惠[11]提出大学课程教学的核心素养更为关键。现有的大学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相关研究多是探讨培养途径和措施,缺乏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课程体系、评价体系设计和教学方法的创新实践。显然,国内的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研究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仍不够充分和成熟。国内大学跨文化交际类通识课程起步晚于美国,发展速度和课程开发还有较大空间。2017《指南》明确跨文化交际课程是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三大构成之一,要求该课程在提升学生英语交际能力的同时,更突出其人文性特征[12]。各大高校的跨文化交际课程目前都是以选修课的形式在通用英语之后供学生选择的,普遍存在以下问题:1)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和整体规划,教师依据自己的兴趣独立地开设选修课。2)选修课程缺乏多样性,且不同的选修课之间内容重复较多,没有真正做到资源的整合。3)选修课的管理和评估方面也有待进一步提高[13]。由是,我们认为急需对跨文化交际课程进行新的设计,以落实跨文化交际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3.跨文化交际课程实践——以《中西礼仪文化对比》为例

3.1课程定位

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比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介绍世界各地区礼仪发展的历程,评价和比较中外礼仪、民族文化在各个时期的不同表现,使学生对世界各主要民族和地区礼仪发展的历史脉络有一个总体把握。通过学习及分析跨文化交际案例,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并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更多关注相关国家的文化礼仪,特别是通过与本族文化礼仪的对比,提高跨文化交际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和国际交流的需要。

3.2课程目标

通过系统学习本课程,使学生充分感受文化发展的重大意义及其深远影响,同时对这些地区的文化作一比较。本课程对比中西礼仪文化的异同,强调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利用外语进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通过对交际与语言,语言与文化,文化与价值观的学习和讨论,提高跨文化交际意识;通过对文化差异现象的思考和讨论,反思语言学习过程,增加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通过课堂活动和案例学习,学生不仅熟悉基本的西方文化与社交礼仪,还要锻炼独立、应变的能力,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

3.3教学设计

作为一门针对全校学生开放的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本课程以教师提问和课堂讨论为主,辅以案例分析和课外调查等,引导学生关注文化与语言的关系,旨在提高在实践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熟悉基本的西方文化与社交礼仪,提高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尊重中西文化礼仪的差异,在交际中做到得体和有效。

3.4考核标准及形式

本课程以学生是否整体了解中西礼仪文化的差异,世界各地区礼仪发展的历程,学生是否能根据不同的案例评价和比较中外礼仪的不同表现,学生是否能在真实的日常交际环境中尊重不同国家的礼仪文化,并且具有本民族的礼仪文化修养为考核标准。最终的考核形式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形成性评价成绩主要由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行为实践及理论知识介绍展示为主,终结性评价依据是期末考试成绩,采用学期论文的方式。

4.存在的不足

通过两个学期的教学实践,课程组成员对教学效果和教学目标的实现进行了总结。存在的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师自身的文化理论修养还需提升,跨文化交往案例不够丰富,可获得的资料有限。礼仪文化是一个内涵深厚有历史感的大主题。跨文化交往背后的文化概念和理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接受不同文化下的交往行为。跨文化交际也是个体互动的行为,强调真实环境下个体的认知。但是,本课程组成员自身的涉外交往实例不够丰富,再加上在开展课程教学和丰富自身理论的过程中发现礼仪对比文化直接相关的资料较难获得,这些都是对课程提升的限制。

本文为2018年度湘潭大学校级课题“大学英语通识课程课堂教学创新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屠国元等.传承-发展-创新——大学英语课程设置新体系构建之思考[J]中国外语,2016(6):4-9

[2]邵朝友.基于核心素养的课程标准研制——国际经验与启示[J]全球教育展望,2015(8):14-22

[3]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能力在外语教学中如何定位[J]外语界,2013(6):2-8

[4]师曼.21世纪核心素养的框架及要素研究[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29-37

[5]刘晟等.21世纪核心素养教育的课程、教学与评价[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6(3):38-45

[6]胡文仲.跨文化交际课教学内容与方法之探讨[J]中国外语,2006(6):4-8

[7]齐曦.跨文化交际大学通识课程设置之探索[J]课程研究,2014(2):51-56

[8]程晓堂等.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实质内涵[J]课程·教材·教法,2016(5):79-86

[9]陈艳君.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本土英语教学理论建构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16(3):50-57

[10]吕立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课程实施的价值诉求[J]课程·教材·教法,2017(9):18-23

[11]段金惠.大学英语精品课程建设中的核心素养构建与反思[J]延边教育学院学报,2017(6):78-8

[12]向明友.试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外语,2016(1):4-19

[13]张伶俐.大学英语系列选修课的构建与实践[J]外语教育,2012(年刊):9-15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