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网络教学 促进深度学习
作者: 陈珺摘要:网络教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网络教学能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
关键词:生物教;学网络教学;深度学习;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05-002
2020年1月27日教育部宣布春季学期延期开学。2月28日,教育部要求“全国大中小学、幼儿园等开学时间原则上继续推迟”。为了应对延期开学,教育部给出的解决方案是:利用网络平台,停课不停学。“停课不停学”的通知直接引爆了网络教学的热潮,全国各地数以亿计的师生涌入互联网课堂。身为其中一员,我成为高中生物教学的网络主播,开始了高中生物网络教学的实践,进行了依托网络教学、促进学生深度学习、培养生物学核心素养的积极尝试。
在网络教学中,我们设置了“新冠肺炎”专题学习,进行了“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翻转课堂等网络教学实践。以学习小组合作的方式,应用网络资源的泛在学习,增强了学生对资料的搜集、辨别加工的能力,引导他们深度理解生物学知识,增强探究意识,提高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通过小组成员深度地交流讨论,提高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小组课上的分享、答辩讨论,促进学生现有生物学习认知结构的健全与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深度学习。
深度学习是指学习者在深度理解概念知识的基础上构建认知,批判性地学习新知,重构认知结构,并能够有效地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网络教学是促进深度学习的有效途径,它不仅能帮助学习者理解知识,更能将彼此分离的学习者组成一个虚拟的学习共同体,从而有效地促进学习者获得“现实”的体验,提升学习者的积极性,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提升学习效果。
深度学习是一种基于深刻理解概念知识的学习。传统的线下生物课堂教学,大多是教师为教学主体,占据课堂教学的主导地位,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主要以完成教学任务和课时任务为主进行授课,向学生灌输和讲授大量的生物理论知识,学生通过课堂听讲和课后习题训练,对老师讲授的知识进行理解。网络教学,学生学习不再受限于课本和课堂,基于网络教学资源的生物学习平台,使学生拥有更多获取生物学知识的渠道和机会。教师在进行网络教学设计时,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生物现象,利用生活中的真实情境,提高学生在不同情境下的知识运用能力,增强学生对生物概念、规律的理解,形成生物观念。这样一来,能够使学生形成生物思维,增强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促进深度学习。
突如其来的疫情,一种未知的病毒完全改变了我们的生活,自然激发了学生们对它的高度关注。新冠肺炎的相关知识密切联系了高中生物必修三的免疫;选修三的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动物细胞工程;选修一微生物的培养与应用等课本知识,契合了我正在进行的高二生物教学。在网络教学中,我设置了“新冠肺炎专题播报”,学生们自愿合作分组:一组,新冠疫情数据实况及分析;二组,专家观点早知道;三组,新冠病毒那些事;四组,新冠和你我他。课余,学生小组积极收集本小组新冠肺炎专题的相关内容,对网络上的资源进行查找、整理和分析;在生物课上,学生小组及时播报有关的最新消息,发表本小组的讨论观点。
在选修三的动物细胞工程“动物细胞融合与单克隆抗体”这节课,我课前安排学习小组通过网络查找“新冠肺炎治疗方法”的专题信息,并在网课教学平台——QQ学习群中,以PPT形式展示本小组的学习成果。第一小组介绍了新冠疫苗——解决新冠肺炎的根本:国内众多科研机构运用灭活疫苗、亚单位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不同技术路径投入到了疫苗研发,并在其中部分技术路径中取得了重要成果;第二组介绍了Remdesivir(瑞德西韦)——最有希望对抗新型冠状病毒的抗病毒药物:它被整合到新生的病毒RNA中并阻止RNA合成,进而阻止病毒进一步复制;第三小组介绍了“康复者血浆治疗”——对重症、危重症非常有效的重要手段:利用康复者血浆中一定浓度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来降低患者体内病毒含量,从而达到治疗预期;第四小组介绍了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瞄准新冠病毒的生物导弹;其他小组介绍了“中医疗法”阻止SARS-CoV-2进入细胞、抑制过度免疫反应等其他治疗方法。这样,由血浆中的特异性抗体,到生物导弹中的单克隆抗体,我成功导入关于动物细胞融合和单克隆抗体的教学,学生表达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学习态度。在教学中,请学生根据教材中的单克隆抗体的生物学知识,自己设计“新冠病毒的单克隆抗体的制备”,从深刻理解生物学知识到应用理解的生物学知识,解决社会热点问题“新冠肺炎治疗方法”。
由此可见,学生应用网络资源的泛在学习,极大程度激发学生的生物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对资料的搜集、辨别加工的能力,引导他们深度理解知识,增强探究意识,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批判性思维;其次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筛选信息、讨论并生成本小组的专题播报。深度的交流讨论,提高了学生沟通表达能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最后,选定本小组代表在课上分享给全班同学,小组成员在线回答其他同学的提问,展开激烈讨论,实现学生对生物学知识的迁移和理解,促进学生现有生物学习认知结构的健全与创新,从而有效地促进其深度学习。
网络教学,教师可以对学生进行微课、翻转课堂、多媒体视频教学的方式进行授课。
网络教学期间,我尝试了“微生物的实验培养”翻转课堂。
1.课前自主学习
课前,为学生准备“高压蒸汽灭菌锅使用”“制备固体培养基”“平板划线法”“稀释涂布平板法”教学视频和“微生物的实验室培养”学案,通过班级QQ群发布。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短小精悍,将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生注意力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征;其次,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不仅如此,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复习和巩固。
学生通过下载并观看教学视频,对视频内容自主学习内化,自学教科书中相关知识内容,理解知识要点,自主完成学案,并可以通过与老师或同学交流,解决疑惑。这样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学习情况,适当地调整学习进度,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完成后,学生整理出自主学习中依然存在的疑问,由课代表收集,提交汇总给我,以便我有针对性地设置相关的课堂教学活动。
2.课堂教学过程
针对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问题的难度,选择不同的解决方法突破。例如“倒平板演示操作”“平板划线演示操作”“稀释涂布平板演示操作”,借助于屏幕助手(屏幕画笔(Pointofix)v1.7.2绿色中文版),可用画笔直接进行板书演绎,在屏幕上给学生分享操作步骤,配合书写时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细致讲解每一步操作的注意点、作用,进行难点分析,确保教学信息清晰明确;有的问题,提供层层递进的问题链,层层推进,促进学生理解。如“培养基的种类和成分”:①实验室最常用的培养基是什么?②琼脂在培养基中主要起什么作用?③微生物生长所需要的营养物质与其培养基中所含有的营养成分一定相同吗?④牛肉膏蛋白胨培养基按物理状态、化学成分、用途等分类依据分别应属于何种培养基?⑤硝化细菌的氮源、固氮生物的氮源、自养生物的碳源、异养生物的碳源分别是什么?学生小组合作讨论、分析得出问题结论,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其合作精神。
3.课后巩固提升
我采用了“问卷星在线考试系统”,复习检测方便快捷高效。QQ安全登录—创设问卷—发布给学生—系统自动批改—导出在线考试数据,“问卷星”系统会提供实时、详细的考试数据反馈和统计报表,方便学生自己和教师明确学生在本节课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促进学生深度理解和内化概念知识,重构认知结构,将知识迁移到新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深度学习。
短短几个月的网络教学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不仅有效激发了学生对生物学的学习兴趣与信心,而且对学生信息收集能力和自我学习意识培养具有积极作用,总体而言,它具有一定的切实可行性,是增强学生生物学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深度理解知识,增强探究意识,促进学生深度学习的有效渠道。与此同时,网络教学也显现出了一些不足之处。
1.对学生自主性要求较高:网络教学,师生和生生是物理上分离,虚拟中联系的状态,所以,传统课堂中教师的言传身教和监督作用无法得到发挥,学习群体的竞争也相对削弱了很多。网络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平等宽松的学习氛围、丰富多元的信息,学生可以自由地学习与探究,但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不同的心理状态与学习能力。自主性较强的孩子能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在学习的同时有效地控制自我,但自主性较弱的孩子则会不知所措,迷失在网络信息资源的汪洋大海里找不到方向和目标。
2.虚拟性:缺乏面对面学习的现场感是网络教学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这种“虚拟”的教师、学生、环境给学习者不同的体验,如何给学生营造一种虚拟现实的“真”环境,保证学习成果和学习体验,老师们各出奇招。有的要求学生们课上全员戴耳麦,随时准备回答问题;有的要求每节课每个学生都必须在网课平台上参与讨论,发表观点,课代表进行统计,纳入学生的综合评价;有的开展线上辩论赛,鼓励每个孩子展示自我;有的鼓励生生合作,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学习活动;有的进行学生“错题接龙”,回答问题“击鼓传花”,营造了虚拟课堂中真实热烈的学习氛围。
3.交互性:网路教学是一种包含教师与学生经验共享的过程,没有充分的交流讨论,就缺乏了教师与学生间的交往,学习就是孤独的,从而很难对知识进行深度的理解与学习。在教学中,教师无法看到学生听课状态,学生的反馈很难与传统课堂相比,学习环境中塑造的师生交互、生生交互、人机交互就尤为重要。网络教学要以互动为基础,构建一个和谐融洽学习氛围。但是互相交流和互相学习,很难掌握教学时间,这就要求教师对课堂交互进行有效的调节和控制,以确保在给定的时间内完成预定的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董鹤.试论生物课堂教学中网络教学资源的应用路径[J]化工管理,2019(12):18-19
[2]郭华.深度学习及其意义[J]课程·教材·教法,2016(11):25-32
[3]汪晓声.基于“深度学习”的物理课堂教学设计策略[J]高考,2020(03上旬):26
[4]翟纯.基于数据深度应用的中小学课堂教学变革[J]教育导刊,2016(12上半月):5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