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节奏训练的研究方案
作者: 吴颖摘要:新课程标准提出,要把我国中小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而这个“美”所指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标准和审美观念。学校非常注重对学生音乐素质的培养,所以开设了音乐课这一课程,目的是增强学生的音乐知识和音乐节奏,进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艺术修养,提高他们鉴赏美的能力。节奏是每一首音乐都必不可少的元素,而学生节奏感的培训也是音乐课上重要的任务之一。所以,要想提高学生欣赏音乐的美并唱出好听的歌曲,教师就必须注重音乐节奏的训练,借此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节奏;训练;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043-002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不成熟,生理发展不完善,根据这一特征,要想提高学生自身的节奏感,作为音乐老师,应该利用合理的、喜闻乐见的节奏教育教学法,一方面能被他们很好地接受,另一方面,提高学生学习节奏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进而提升他们对音乐美的鉴赏和对节奏的敏感度。但是,对于小学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很难去掌控一首歌的节奏,很难去把握这首歌的音调,这样的缺陷,就使他们丧失学习音乐和摸索节奏的信心,甚至使他们畏惧所学音乐课的内容。针对这一问题,我认为应该引起音乐教师的重视,着重把节奏训练巧妙地植入小学音乐课堂中。接下来我们就来谈一谈,如何才能更好地在课堂上融入节奏训练。
一、儿歌节奏训练法
儿歌是针对儿童而创作的歌曲。儿歌本身具有语言简明易懂、节奏活泼、篇幅短小、很容易被儿童接受的特点。一个人在幼儿时期就接触了儿歌,儿童时期儿歌也出现在低年级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学低年级儿童感受力有高有低,较高感受力的儿童往往能够很快地去把握拍子的快慢,而较低感受力的孩子往往和一首歌合拍。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可以利用最基础的儿歌训练法进行节奏训练,让学生用开火车的方式依次唱出一句,目的是让学生从“听”和“唱”两个方面进行节奏训练,让低年级儿童感受节奏的快慢,学会跟着节奏唱出歌词。教师也要对学生唱的好坏做出评价,对唱功较好的学生进行表扬,提高他们“唱”的自信;指出唱功不好的学生发音的缺陷,帮助他们多次练习。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克服张嘴唱歌的畏惧,也可以帮助他们找到唱歌带给他们的自信,在唱歌中找到快乐。
例如: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对节奏的感受力也不同。作为一名小学音乐老师,我会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情况组织教育教学。如《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比较简单易懂,运用儿歌节奏训练法,就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没有太高的音符,节奏活泼欢快,内容简单,可以让学生唱起来更加容易。作为老师,我们应该着重指导学生对音的把握和控制,欢快的歌曲声调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教师可以根据每个学生唱的情况去进行指导,让他们体会到教师的关心和爱护的同时,也可以让他们明确了解自身音的缺陷,进而提高节奏的感受力和音乐的表现力。
二、游戏节奏训练法
游戏是低年级儿童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他们爱玩,可以这样说,只要是和玩有关的,就是他们喜欢的方式。游戏学习法,是根据儿童一生的心理特点和发展情况而特定的一种教育教学方法,也被广大教师应用于教育实践中,并引起了较好的反响。作为音乐这门学科,上课的模式应该是轻松快乐、富有乐趣的。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把节奏训练和游戏结合在一起,帮助他们感受音乐的快慢和音符的高低,这种教育教学方式的目的是让低年级儿童提高对节奏的感受力,学会跟着音乐的跳动快慢快走。这种游戏学习法可以让他们逐渐提高自身的节奏感,同时也能在游戏中锻炼身体以及肢体的协调能力,进而发展儿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受力。
例如音乐课堂上,教师可以把游戏融入到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学习一首歌曲之前,教师可以先告诉学生游戏规则,这时候学生听见要做游戏了应该都是兴奋不已的,教师可以这样说:我们接下来要进行一个游戏,就是当你们听到“do”这个音的时候,就抱住你的小同桌;听到“rui”这个音时,就抱住自己的头;听到“mi”时,就抱住自己的双手;听到“fa”时,就跺一下脚;听到“so”时,就拍拍手;听到“la”时,就原地转个圈;听到“xi”时,就摸摸自己耳朵等等。让学生读了解游戏规则后,再进行游戏节奏训练。在教师弹奏有节奏的旋律和游戏进行的过程中,学生都应该是想要表现自己,获得老师表扬的,尽管他们一开始两个音不能够分辨得很完美,但在游戏进行时,较高感受力的学生可以带动较低感受力的学生,让他们在游戏中互相帮助、互相促进。利用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学生不仅可以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也可以让学生很好地去分辨新符,培养他们的节奏感。
三、乐器节奏训练法
说起音乐,大家想必都能想到乐器。乐器的种类很多,但对于低年级儿童来说,他们最常见的应该莫过于钢琴。但是,低年级儿童很难去辨认钢琴每个键发出的音,也不会去使用钢琴。教师可以让学生发挥动手能力去制作小乐器,比如,不同的玻璃杯里放不同深浅的水,塑料瓶中放一些大米等等。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制作乐器,让学生去切实感受乐器给他们带来的听觉享受。这种教育教学方法,可以让学生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也能让他们在晃动、敲击手工制作的“乐器”时,提高自己节奏感,进而发现他们的音乐素养。
例如乐器是学习音乐、掌控节奏必不可少的一个因素。器乐的利用,可以和学生的生活练习在一起,教师可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并利用乐器去演奏一首歌曲,教师带领小朋友一起对随歌而舞,这种上课方式,可以带动上课氛围,也可以让每个学生动起来,参与到课堂中。小学儿童认知水平较低,他们对知识的学习也是不全面的。作为音乐教师,我经常会让学生去动手制作乐器,如他们会在不同的碗里放不同深浅的水,然后拿木棍进行敲击;废弃的塑料水瓶,控干水分,装进大米,然后进行摇晃;这两种方法都可以让学生切实的去感受节奏,让他们在敲击和摇晃的过程中,自主地去创造不同的音符,一方面,自制乐器可以帮助他们提高动手实践能力,另一方面也能提高对音符的感悟能力和节奏的感受力。
四、肢体动作训练法
对于小学低年级儿童来说,活泼好动是他们的天性,作为音乐教师来说,应该抓住他们这一天性,组织教育教学工作。与上文说的游戏法不同的地方在于,肢体动作训练法,是随时随地都能进行节奏训练,摆脱了时间的束缚。在音乐课堂上,老师可以让学生拍手、拍腿来进行一个节奏的训练,帮助他们用肢体动作去区分不同的音符,让他们在这种方式中提高脑的思考和动作的连贯性,进而提高他们对节奏的感受能力。
例如:作为音乐教师,我经常会带领学生一起动起来。动起来就是和他们一起玩和音乐相关的游戏,让他们根据节奏去进行肢体动作的训练。在课堂上,我会把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随机播放一些有节奏感的音乐,老师弹钢琴,学生跟着进行肢体动作的配合,如拍手、拍腿、蹦跳等等。有时候我还会让他们围绕教室,根据节奏的快慢去迈开他们的步伐,如欢快的节奏就放快脚步,缓慢的节奏就放慢脚步。这种教学方式能够让他们利用肢体去辩识节奏的欢快与否,同时提高他们的肢体协调性,进而提高对节奏的感受能力。
由此可见,优秀的节奏训练法应该是结合学生的生理以及心理特点为基础,而特定的教学教学方法。不管是儿歌训练法、游戏节奏训练法、乐器节奏训练法还是肢体动作训练法,都是能被儿童接受并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这四种方法都能够被儿童很好地使用,也能够产生积极的正面形象,是提高节奏感的好方法。借用常见的学习工具,更贴近生活的同时,又能够培养他们热爱生活、好好生活的决心和态度。
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合理且有趣的组织教育教学工作需要教师们首先更新教学理念,摆脱传统教学的束缚;认识到节奏训练的重要性,借助有利的工具,进行教育教学方法的完善、实施。利用学生感兴趣的、喜闻乐见的学习方法进行节奏训练,是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基本特征后的结果,这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树立节奏训练的意识,更能激发学生练习节奏训练的兴趣。同时,教师也应当充分去了解本班学生,根据学生自身心理特点和个性特征去组织教育教学工作,在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利用游戏法去烘托课堂气氛,提高学生对音乐课堂的喜爱程度,在保证教学趣味性的同时也提升学生课堂参与感。最后,教师重视学生音乐综合素质的培养,激发学生的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欣赏音乐美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潇.小步递进静待花开——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训练”探索与思考[J]新课程(小学),2019(12):74-75
[2]段娇萌.浅析如何在小学音乐教学中进行节奏训练[J]考试周刊,2021(19):137-138
[3]许凤琳.新课改视野下小学音乐中学生节奏能力培养的教学研究[J]读写算,2021(06):3-4
[4]陈慧.浅谈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的节奏训练[J]中小学音乐教育,2017(0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