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作者: 陈婉梅 欧阳友全

摘要:创新创业教育是高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建设创新创业型大国的重要举措,意识形态教育尤为重要。本研究对思政元素如何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进行路径探索,提出“四位一体”的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服务我国创新型大国战略实施。

关键词: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四位一体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29-002

一、引言

课程思政是高校进行立德树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马克思主义思想、共产主义思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大学生群体实现“四个自信”的重要途径和手段。课程思政从发展到现在仅仅四五年的时间,理论与实践路径研究还未形成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课程观,是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专业课程课堂,实现全方位立德树人的目的[1],还有学者认为课程思政是一种“隐性思政”,与“显性思政”——政治理论课程,共同实现育人目的[2],还有学者将课程思政视为一种理念,这一理念注重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的同向同行,知识传播中蕴含价值引领,价值引领中凝聚知识传播[3]。目前,我国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与各类课程教学存在“两张皮”现象,在育人方面还存在不同程度的“错位”和“缺位”现象。因此,学者开始对不同专业课程如何实现课程思政进行路径探索,使各类专业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协调育人。朱强等基于“财务管理专业”探讨从体系构建、师资建设、组织保障等实现专业课程思政建设[4];崔戈在“大思政”的格局下探讨外语专业的课程思政建设,提出通过资源库建设、示范课建设、教学指南建设以及师资队伍建设构建课程思政[5];冯亚青等以化工类专业课程具体课程为例,从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实验教学四个方面,全面融入思政元素[6];刘笑等基于全员育人的理念,对就业指导类课程如何融入思政元素进行路径探索,提出“三个目标、三个导向、三个关系”的融入理念,将教书育人理念充分融入课堂教学[7]。

基于以上学者研究发现,课程思政注重知识传播与价值引领,实现“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同向同行,是一种全方位的育人理念。从已有的专业课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发现,创新创业教育需要高校、政府、企业、学生四者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才能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氛围,才能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因此,本研究基于“四位一体”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全方位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更好地服务我国创新创业型大国重大战略实施。

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创新创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学校一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意识的培育,但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思想政治素养。学生在就业创业过程中,由于不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容易走错路或者遇到挫折后退缩不前,导致就业创业失败。因此,如何将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入创新创业教育,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显得非常重要。

首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助于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目前我国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整体低下,成功比例过低。在创业过程中,学生容易受市场当中一些急功近利思想影响,做出有损国家利益、人民利益的事情,也容易因为一点点挫折而否定和怀疑自己。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利于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及改革创新精神,有利于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同时学会利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来武装自己,判别正确道路并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其次,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利于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人才。大学生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容易越过职业道德过分追求个人利益,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引导大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将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相连接,在实现个人理想的同时推动社会进步。这一培养模式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为国家培养一批政治素质过硬的创新创业人才。

最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有助于培养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师队伍。一支具有坚定理想信念的教师队伍在知识传授的同时,能够用自身的言行举止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培养大学生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行业操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要求教师结合课程内容,创造性地将“中国故事”“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思政元素融入创新创业教育课堂,同时能够教学相长地提升教师队伍的政治理论素质。

三、基于“四位一体”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要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需要构建一个全方位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包括学校、政府、企业、学生四个子系统,只有这四个子系统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相互支撑,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8]。

(一)基于学校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目前,国内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随机性较强,缺乏系统性、完备性,高校作为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主干,首先需要解决课程思政建设过程中存在不足,通过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有关的“资源库”“教学指南”及“师资队伍”,为创新创业教育的思政教育提供标准化素材及教学指导。其一,通过深度挖掘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中蕴藏的德育资源,构建与创新创业教育契合的思政资源库。这里的资源库可以从“中国故事”“家国情怀”“职业道德”三个模块建设,其中,“中国故事”素材可以来自央视网等关于中国经济发展的最新解读及相关视频资料;“家国情怀”素材可以来自人民网等关于“舍小为大,舍家为国”等的感人事迹;“职业道德”素材可以来自中国工会新闻网的相关视频及网页报道,如疫情下的“逆行者”——钟南山,等等。其二,形成一套比较完整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素材使用的教学指南。根据每门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有针对性地选取资料库中相关的思政素材,形成每门课程配套的教学内容、教学指南及教学指导方针。

最后,构建一支具有较强思想政治教育意识的创新创业教育师资队伍。可以定期组织专业课老师就“中国故事”“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议题进行探讨,提升专业课老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意识。

(二)基于政府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作为参与者和协助者,政府是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能够在政策制定、资金支持、舆论导向、服务体系、部门协调等多方面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8]。因此,为了更好地服务高效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政府可以通过政策上支持、鼓励、引导高校教师开展课程思政研究,同时对已经开展的课程思政给予资金倾斜以及职称评定鼓励,定期对开展课程思政效果明显的单位、个人给予通报表扬。其次各省市政府结合当地情况出台系列文件,对具备“家国情怀”“职业道德”等的大学生创业项目给予优惠政策,加大大学生创业专项资金,扩大市场准入门槛。同时加大宣传具有“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创新创业教育典型思政案例,培养大学生群体就业意识、创业精神、社会责任感,同时坚定“四个自信”“四个意识”的创新创业道路。

(三)基于企业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动力源泉,企业在创新研究上的投入,将首先影响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决心,在行动上督促大学生群体不断提高创新创业能力。另外,鉴于高校教师队伍存在自身实践经验的不足,高校可以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企业直接参与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研究。对于成功的企业家,其本身在创新创业方面就拥有非常丰富的经验,因此是一个活的、行走式的创新创业思政案例。企业通过与高校合作,进行订单式培养,有利于学生根据市场需求获得创新创业能力。这里的合作方式可以是合作办学,可以是签订实习基地,学生通过实习接触企业,获得相关创新创业经验,也可以是企业家作为兼职教授到高校举办讲座传授创新创业经验。

(四)基于学生视角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路径探索

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落脚点在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最佳的效果是学生接受了创新创业观念,并勇于去实践创新创业[8]。大学生进行创新创业有利于实现个人价值,且能够更好地服务国家、服务社会。然而受传统思维影响,大部分的家长并不支持孩子创业,认为“学而优则仕”。在校大学生普遍安于现状,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素质。高校在进行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思政研究中,需要有组织的向学生群体宣传创新创业成功案例,系统性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在教育过程中融入创新创业理念,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提高学生创新创业的综合素质。除此之外,创业的偏见根源在于创业风险,需要有效的消除相关人群对于创业风险的忧虑,保护星星燃起的创业之火苗。高校及政府可以通过创业知识的传授、孵化场地的给予、创业资金的支持等减少甚至消除大学生创业初期的风险,如建设更多的大学生创业孵化空间,提供更多的大学生创业资金支持,包括可能的减租减税等。

基金:福建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FJJKCG20-149);福建农林大学教育教学改革校级一般项目(YB2020040)

参考文献:

[1]高德毅,宗爱东.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从战略高度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J]中国高等教育,2017(01):43-46

[2]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64-69

[3]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 2017(07):10-14

[4]朱强,谢丽萍,朱阳生.财务管理专业“课程思政”的理论认识与实践路径[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6):67-70

[5]崔戈.“大思政”格局下外语“课程思政”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07):138-140

[6]冯亚青,陈立功,张宝,闫喜龙,徐加良.化工类专业课程思政与教学改革探索——以“精细有机合成化学及工艺学”为例[J]中国大学教学,2018(09):48-51

[7]刘笑,刘江华,唐丽坤.就业指导类课程中融入思政元素的实践探索[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22):55-56

[8]王长恒.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生态培育体系构建研究[J]继续教育研究,2012(02):124-126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