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建设视域下水族银饰的创新发展研究
作者: 徐顺摘要:少数民族地区精准扶贫重点在于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民族风情、民族手工艺等特色文化资源优势,将资源优势进行转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进一步保护和传承民族传统文化。水族银饰是水族人民的艺术品,也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以推广黔南州水族银饰民族文化为目的,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加强民族民间工艺的保护与传承,与精准扶贫相融合,努力将其转为市场优势,使其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品牌价值及宣传科普教育价值。
关键词:水族银饰;文化创意;传承发展;扶贫建设
中图分类号:F590.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3315(2021)6-169-003
一、水族银饰概述
水族自称“睢”,据研究与古文化发祥地的睢水流域有关。族称“睢”被“水”取代,与唐代开元年间在今黔桂交界的环江一带设置以安抚水家人为主体对象的羁縻抚水州有关。这是封建中央王朝正式确认水家为单一民族之始[1]。
水族具有世代传承的民俗故事与传说,也反映了浓郁民族特色的发展历史和社会生活,拥有认知意义、教育意义、审美意义与科研价值,对探讨民族起源具有一定的意义。水族是一个勤劳、勇敢、文明的民族,具有独特的社会生活,民族风俗形成了特有的民族文化,并从侧面反映了水族的起源和历史。
(一)水族灿烂的民族文化
文字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水族几千年来拥有本民族的语言认读古文字。水族古文字主要用于《水书》的撰写,是水族特有的文化现象与特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水族马尾绣2006年5月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水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水族妇女勤劳与智慧的结晶。水族的宗教信仰文化属于原始宗教范畴,是对大自然和祖先的崇拜,因此水族人民认为万物皆有灵,信仰鬼神繁多、敬畏神怪,期望人丁兴旺、保佑水族人民子孙平安。
(二)水族银饰的匠心独运
水族银饰是少数民族对美的艺术表现,并用作服饰鞋帽等装饰来丰富美化生活,象征着美好、勤劳和富有的标志。水族结婚风俗是新娘将银饰品作为嫁妆,男方则以银器、银币作为礼金。水族每逢“过端”等节庆日时,水族姑娘、妇女以银饰装扮自己,搭配少数民族传统服饰精美绝伦。水族银饰是记录水族社会历史、经济文化与民族风俗的“活字典”,展示了水族社会丰厚的民族文化与观念意识。
水族地区的银饰品是由当地水族银匠手工制作完成的,分布在都匀市基场水族乡,三都县廷牌乡的拉外、甲王、塘州乡高本、丹塞县下雷塘村等。银匠技艺世代相传,都匀市基场水族乡银匠手艺人陈贵锦师傅制作的银饰品,主要受众群体为水族妇女,制作工艺精湛,深受当地水族人民的喜爱。
(三)水族银饰的类别
水族银饰种类繁多,在水族服饰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笔者前往都匀市基场水族乡进行田野考察,大致分为以下四类。1.水族头饰;2.水族颈饰;3.水族手饰;4.水族腰饰等。水族妇女穿戴一身完整的银饰品,不仅体现多彩的民族文化,同时也是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四)水族银饰的艺术表现
1.水族银饰纹样的文化寓意。水族银饰纹样大致可分为动物纹、植物纹、人物纹三种类型,使用率较高的有龙纹、凤纹、鱼纹、花草纹等。动物纹:主要以龙纹、凤纹、鱼纹、蝴蝶纹等常见。水族人民原始图腾崇拜最具特征的是鱼纹和龙纹。在生活习俗和民间传说中,水族的图腾崇拜是鱼,他们认为鱼是水族祖先的化身,寓意是团结和睦、人丁兴旺。植物纹:水族人民巧妙的运用大自然作为艺术创作题材,创造了许多生动的植物纹样,采用花草的枝、叶、茎和藤条,用来衬托主体纹样。人物纹:水族银饰纹样中人物出现得较少,较为常见的是孩童戴的银帽福。银帽福形象主要为八仙与菩萨,神明造型和蔼可亲,寓意着水族儿童平安健康成长。
2.水族银饰纹样的装饰美感。水族与苗族、汉族等民族群居生活,在生活上和文化上相互交流、相互融合。在装饰纹样上,苗族偏具象,水族偏抽象。水族纹样以线作为主要造型方式,线的表现自由随意,层次分明,外型比较完整饱满、内部造型丰富生动。水族银饰纹样的构成形态分为单独纹样、适合纹样与连续式纹样。
(五)水族银饰的材料与制作工艺
1.材料的可塑性。传统首饰大多选用金属材料,金属材料分为贵金属和其他金属。银则普遍使用于少数民族日常生活中,例如水族、苗族、布依族等都佩戴银饰制品。由于银的自身性能,可以塑造出不同风格与造型的银饰品。较纯的银饰材料十分的柔软,在制作花丝等难度较大的工艺上较好塑性与制作,但是易于变形。添加白铜的银饰具有一定的硬度,多用于錾刻工艺,能够更好地保持不易变形。
2.工艺的创造性。水族银匠工作坊较为简陋,虽然目前有各种先进的制作工具,但他们依旧喜爱于用自己熟悉的方式进行银饰制作。在田野调查中的工艺技法如下:(1)花丝工艺;(2)錾刻工艺;(3)焊接工艺;(4)炸珠工艺;(5)清洗工艺等。水族银匠用木炭加热金属,接着将木炭堆砌成炉窝,将银饰品放入其中进行加热。熔化银料时,将银子放入坩锅,再把坩锅放在烧红的木炭中,加入硼砂帮助银子融化。
二、水族银饰与现代文化创意的融合
(一)水族银饰中材料的创新应用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传统民族文化有着神秘且古老的魅力,在不断探索与研究的同时,水族银饰材料在银饰产品设计中需要加入适当的创新,满足人们对当今生活的追求,提升民族文化产品的价值。材料从古至今都是设计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传统银饰产品物质属性同时,材料的应用也需要具备较强的人文精神。
1.综合材料的魅力。在传统的水族银饰中,银作为主要材料加以运用,水族人民认为银有趋避鬼神的作用,所以对银的渴望远远大于其他材料。在当今多元文化发展的社会中,人们善于发现和创造更多新鲜有趣的事物,对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较为重视。银饰爱好者、设计师们通过探索和实验,利用不同物质的材料进行加工创作,碰撞出全新的视觉体验。
综合材料主要是采用混合材料,例如油性、水性颜料,染料、泥土、木材、玻璃、钢铁、纸、化学试剂等各种材料都可以运用。对综合材料深入透彻的了解是产品设计的重要环节,例如一块闲置的木材,带着岁月的痕迹,给人以无限的遐想。一张废旧的报纸,记录着时代的变迁,也承载着当时的记忆。综合材料的运用,首先是理念的形成,然后寻求材料进行全新的创作。第二是对某种材料的偏爱,依据偏爱的材料做相应的艺术创作。在众多材料的媒介下,综合材料会让产品增添更多的色彩。不同的材料与传统水族银饰相融合时,会产生许多不可预知的效应。当然要适当地运用综合材料,经过实验与艺术特有的规律,才能更好地展现综合材料带来的魅力。
2.新型材料的创意。新型材料具有优异性能和特殊功能的材料,有别于传统材料。新型材料的覆盖面广泛,例如纺织业、化学纤维制造业、橡胶制品业、塑料制品业、金属制品业、医用材料及医疗制品业、电工器及电子元器件制造业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所需的特殊材料也是新型新材料的使用范围。
对新型材料的使用,尽可能地选择环保、无害、可持续发展的再生能源材料。生物材料中许多类型的材料在医疗健康中得以运用,譬如金属、合金、陶瓷等高分子材料,生物医用材料使用最多的是高分子生成物材料。新型材料的出现不仅解决了众多领域上难以攻克的问题,在艺术创作中作为材料进行研究与应用,充分发挥艺术无尽的创意。创作者需要保持对新鲜事物探究的好奇心,从而创造出振奋人心的作品。传统材料与新型材料的结合,需要更多的包容性,通过不断的磨合才能展现出和谐的状态。水族银饰如何与新型材料碰撞出新的灵感,大胆地接纳并改变传统艺术的审美方式,带来多样化的艺术形式,使作品充满想象力、感染力和创造性。
(二)水族银饰中工艺技法的创新运用
1.民间工艺的相互吸引。民间手工艺是劳动人民创造并生产的手工艺,有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底蕴与浓厚的地域特色,反映了当地丰富多彩的民俗风情与高超的工艺技法,同时也是大众生活的民俗艺术。民间工艺类型有刺绣、银饰、编织、陶瓷、布艺、木雕、毛绒、皮影、泥塑、漆器等。民间工艺不仅满足人们日常所需的物质需求,也给予人们对美好事物的享受。
民间工艺在造型上简单淳朴、夸张且具有趣味性,没有繁复的表现,强调的是单纯与朴素。民间艺人以主观的情感和真实的心理感受为主要表现形式,在人物、动物、植物的外形特征上,以夸张变形的方式进行表现。如黔东南苗族刺绣的纹样中,常见人与动物和植物合为一体的图案形象,神秘且夸张。色彩的运用同样是以主观情感和象征表现为主。如京剧脸谱中黑脸的包公、红脸的关公、白脸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都是主观意识的色彩表现。民间艺术主要取材于劳动人民的日常生活与自然环境,如民间传说、神话故事、历史故事等。
都匀基场水族乡群居着水族和苗族,两个民族间的文化既有区分又有相同之处,源于两个民族间长期共存、互相融合的结果。在银饰的表现中,水族和苗族的银饰工艺技法几乎是相通的,但在图形纹样和穿戴的方式上略有区别,这也是民族民间工艺相互吸引、相互沟通的重要体现。
2.高新技术的无限可能。技术的革新使产品迅速的发展,传统手工艺与机器生产形成相互对立的位置。传统手工艺讲究精细与温度,机器大生产则体现出时代的进步与快速,效率大幅度提高,符合多数现代年轻人的思想观念。
当今电脑的影响力是巨大的。未来在医学教学领域、临床诊断和手术等方面广泛使用。医生通过模拟技术,在显示器上练习模拟手术,追寻更加完善的治疗手术方案。电脑3D打印技术已经趋于成熟阶段,3D打印又称快速成型技术种,以数字模型文件为基础,将金属做成粉末状、塑料等可粘合材料,经过渐层打印的方式建造物体的技术。在电脑上使用三维软件绘制图稿,电脑操作方便快捷,易于修改。3D打印技术适合小规模制造,无法承担大规模的生产,例如银饰小众高端的定制化产品可以用于3D打印技术来实现,利用高新技术的电子设备,更好地运用于未来的设计与制作,带来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三、扶贫建设下水族银饰的传承与发展
(一)水族银饰的发展现状
水族银饰的发展主要依靠当地银匠们的坚持和热爱,调查发现都匀市基场水族乡的银匠较少,销售群体为本地的水族人民。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等原因导致当地人均收入较低,购买银饰品是比较奢华的。随着白铜镀银首饰的流行,本地多数少数民族将其作为首选之一,白铜镀银饰品的外观与纯银区别较小,价格便宜。时代的变迁,受到汉族文化的影响,水族银饰上出现了塑料制品的珠子、玻璃球作为装饰,深受当地妇女的追捧,同时也影响了传统银饰文化的发展。
1.水族银饰的传承现状。银器制品在水族地区盛行,用量较大,水族专职银匠师傅较少,大部分时间用于农业生产,农闲时才会制作银器制品。受外来新鲜事物的影响,年轻人选择外出务工,增加经济收入,鲜少有年轻人愿意做银匠维持生计。传统的银匠工艺大多数为子承父业,银匠极少对外招收学徒,父传子、子传孙,世世代代传承下去。
当今社会百姓生活质量逐步提升,涌现出许多女性爱好者学习银饰制作,不再局限于传男不传女的固有思想。对于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有了更加稳固的应对方法。在社会从事不同职业的银饰爱好者、设计师、高校师生等,通过不同的途径去学习和了解这门技艺,进行文化创意产业的开发,使水族银饰既有民族文化传承的教育意义,又有实现经济效益的价值体现。
2.水族银饰的营销状态。水族银饰的主要销售群体是当地的少数民族群众,在走访中了解到,水族银匠通过自身的勤奋努力,做出许多优异的成绩。银匠大师韦良恩是水族银饰制作技艺”州级代表性传承人、贵州省民间艺人银饰制作高级工艺师。韦良恩在都匀市石板街拥有自己的银饰店面,主要经营的是水族少数民族银饰品的制作,不接受私人订制,他的作品多次参加多彩贵州旅游商品“两会一赛”、能工巧匠大赛以及国内各类作品评比大赛,均取得优异成绩,吸引外地游客驻足购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