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1+X课外阅读
作者: 卢雪莹摘 要:1+X阅读教学方式建立了更为密切的课内和课外联系,促进了课内外阅读教学双重改革,已被一些教师运用到课堂教学当中,但仍存在耗时低效、良莠不齐的现象。为此,可以通过微信公众号平台助阅读方式“推陈出新”,为阅读内容“引领航向”,为成果展示“锦上添花”,从而满足小学生多元化的阅读需求,积累学生的阅读知识储备,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
关键词:微信公众号平台; 小学语文; 1+X课外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21)7-039-002
统编版语文教材主编温儒敏立足统编教材的特点,提出1+X阅读,即以教材文本为切入点,挖掘补充其他相关课外阅读资源,促进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提高。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其迅速、便捷的特点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与重组,突破了课外阅读的教学局限,成为进行1+X课外阅读的新工具。如何有效融合、科学利用是语文教育工作者不得不面对的新课题,更是当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要求[1]。
一、微信公众号平台助阅读方式“推陈出新”
这个随时随地的阅读新时代,完全得益于中国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技术的提升正在撬动着青少年阅读方式的创新。以纸质为载体的传统阅读方式并不能够完全满足现代青少年的阅读节奏,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发掘更广阔的阅读方式。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1+X课外阅读方式主要分为三种。
第一,电子读物。电子读物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分离与重组,具有容量大、资源多、更新快、便于查找的特点。教师将微信公众号的内容推送功能与电子读物的优势相结合,在特定的教学阶段向小学生及其家长推送相关的课外延伸资料,可以让小学生在短时间内进行课外阅读与课内阅读的衔接,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如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的拓展阅读是《三国演义》;《景阳山》的拓展阅读是《水浒传》;《猴王出世》的拓展阅读是《西游记》;《红楼春趣》的拓展阅读是《红楼梦》,这些均为鸿篇巨制,篇幅长、版本多,而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更好地解决选择版本、随身携带、及时回顾这一难题。教师通过向学生呈现经过挑选和组织的、符合其最近发展区的阅读内容,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思维水平,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自我监督能力。
第二,有声听读。叶圣陶先生曾言,能够随时留心听话,对阅读能力的长进大有帮助。有声听读对学生的重要意义由此可见一斑。大部分小学语文课本所拓展的课外古诗词并不会得到教师的精讲,往往以学生自己体悟为主,讲究不求甚解。但是,这些古诗同样蕴含着巨大的鉴赏价值、美育价值,因此,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一些专业教育工作者创办的微信公众号,如“柏柏新语”等,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之外也能通过有声听读的形式自主地把握诗词情感,将诗人的寸幅笔墨回归广袤大地,将点点星辰连成璀璨星河,由声悟情,由情拓展。
第三,视频教学。儿童心理学中将视觉能力分为视觉集中、分辨、广度、记忆,教师借助视频教学让学生接受视觉的刺激,从而产生专注力,是视觉分辨的重要手段之一。基于微信公众号平台的1+X课外阅读可以采用公众号的自动回复功能,个性化为学生播放相关的视频材料,如在进行《弟子规》教学后,小学生家长可以通过向公众号发送课题的方式,向学生播放《中华弟子规》《国学启蒙之弟子规》等动画。此外,视频材料也可以包括教师微课。由于小学第二、三学段学习难度的提升,课外阅读中可能会出现小学生理解不透的重难点。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短小精悍的特点给予学生可以反复观看的讲解,学生可以在智能手机或者电脑上登录微信,进入公众号学习,同时在微课学习过程中,师生可以在讨论区进行交流。这样的方式打破了小学生学习的空间与时间限制,让学习变得更加自由自主。
二、微信公众号平台为阅读内容“引领航向”
微信公众号平台可以使课内阅读与课外阅读有效衔接,通过教师精心组织的预设阅读内容在公众号中的呈现,让学生能对与“1”相似的“X”篇文章进行超文本化泛读。
(一)前置性自主阅读
前置性学习是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2]理念在践行过程中形成的,往往指教师在进行新课教学前,会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与实践经验提供相关的学习材料,让学生尝试性学习。基于此,这里阐述的前置性自主阅读是学生在课前通过学习微信公众号中教师推送的阅读材料进行课内外衔接的过程,是一种自我的、尝试性的、能动性的阅读形式。例如《为人民服务》是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一篇文章,旨在让学生树立关于人生价值的初步认识,此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的实现是教学的重难点。因此,教师可以提前一周安排资料收集任务,与家庭、社会形成教育合力,让学生找寻真正“为人民服务”的英雄人物。在各方通力帮助下,学生自主参与其中,有的分享了电影《红海行动》的精彩片段和观后感;有的讲述了自己家中老一辈参与抗美援越的英勇事迹;有的递交了《怀念战友》《盛开的红莲》等红歌,教师将学生提交的材料进行整理组织后,以微信公众号推文形式进行传阅。一方面,将广泛的课外阅读资料汇聚微信公众号内,拓宽了学生思维广度,使得学生对“为人民服务”的奉献精神与人生目标有了自己的体悟,另一方面,以前置性阅读体验激活课内生成,增强了文本厚度,有效助力了课文学习情感目标的实现。
(二)后置性探究阅读
在课堂教学结束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后置性探究阅读,主要分为个体探究与合作探究。在个体探究方面,教师可以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以单元主题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行拓展阅读,将阅读技能进行学习迁移,并设立一定数量的思考题,让学生多读、多思、多练,例如在学习完六年级上册以“走进鲁迅”为主题的第八单元后,教师应在微信公众号中添加关于“鲁迅”关键词的自动回复链接,上传更多有关鲁迅的作品,如《五猖会》《社戏》,让学生深入感受其爱憎分明、一心为公的道德品质。此外,教师必须意识到小学生正处于身心发展的未完成阶段,情感体验不足,理解能力有限,强制将课外阅读中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灌输给小学生并非最佳方法。因此,教师要将“1+X课外阅读”中的“X”篇阅读作为对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让其自由选择公众号的推送阅读内容,提倡不求甚解、渐得渐悟。在合作探究方面,教师可以提供两种形式的阅读文本供学生合作探究。一是比较阅读。
比较阅读就是将相关联的两个以上的阅读材料放在一起进行阅读、比较、分析,使学生提高语文综合阅读素养,增强思维敏捷性。部编版四年级下册中老舍先生笔下的《猫》令人喜爱怜惜,同时,周而复、季羡林等作家笔下的猫也妙趣横生、各具特色。教师可以在微信公众号上传周而复的《猫》和季羡林的《老猫》,让学生分别就猫的形象、作者情感、语言风格等进行比较阅读,并在评论区自由讨论,争取让每一位孩子都能参与其中,得到锻炼与提升。二是话题阅读。“维果斯基认为建构主义的学习应该是一种社会性、交互性的协作学习[3]。”因此,教师在推荐给学生“X”篇拓展阅读的同时,也应该布置相应的交流任务。小学第一学段侧重于故事情节的讨论;第二学段着眼于人物角色的交流;第三学段可以针对文章主旨、表达方式进行探讨。例如在进行部编版五年级上册《慈母情深》的学习后,教师通过微信公众号向学生推送肖复兴的《母亲》与胡适的《我的母亲》两篇文章,并提出预设话题:通过三篇文章的阅读,你对母爱有什么理解?谈谈你与母亲相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片段。自读思考与家长帮助后,学生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的微社区中畅所欲言,产生一次次思想灵魂的碰撞,发出一声声精神境界的呐喊。这样的教学兼顾深度与广度,其效率之高不言而喻。
三、微信公众号平台为成果展示“锦上添花”
对小学生而言,更好地激发其进行课外阅读的兴趣,做到有效阅读的方法是让学生的阅读成果得到肯定与展示,从而获得收获阅读学习果实的成就感。因此,教师应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为学生打造表现的舞台,组织学生展示优秀阅读成果活动。首先,教师利用微信公众号平台展示成果要注重阶段性成果展示与激励。小学生具有意志力薄弱、注意力容易分散的特点,让其坚持课外阅读并非易事,因此,教师要把握成果展示的频率,对表现优异的学生进行正强化,并以此作为榜样,强化班级阅读氛围,来保持小学生课外阅读的持久度与参与度。例如每周一次利用平台在微社区进行课外阅读心得交流会,由学生、家长和教师共同评选出这一周的“阅读标兵”;每月一次组织开展朗读竞赛,评选出“最佳朗读者”等。其次,成果展示家庭化,力求联动家庭教育力量。课外阅读实践过程中家长的支持与帮助格外重要。教师组织的每一项竞赛活动都应该让学生与家长都参与其中,获奖学生的作品、活动视频、家庭照片都可以在微信公众号平台进行展示,并给予其“书香家庭”等荣誉称号。这可以让学生及其家庭都获得同样的荣誉感,以激励学生更广泛、更深入地阅读,家长更积极地参与和监督[4]。语文工作者要充分挖掘公众号平台成果展示的积极作用,构建现代化网络教学。
微信公众号以前所未有的快捷优势为学生打造了一个图声像并茂、读听视具备的“1+X”课外阅读平台,满足了小学生的多元化阅读需求,使其获得了良好的阅读体验,提高了课外阅读兴趣,具有助阅读方式“推陈出新”、为阅读内容“引领航向”、为成果展示“锦上添花”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李丹丹.“微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教育科学论坛,2019(07):15-19
[2]郭思乐.教育走向生本[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35,37,38
[3]列夫·谢苗诺维奇·维果斯基,李维译.思维与语言[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25
[4]孙宏琳.在自媒体平台开辟课外阅读新天地[J]教学与管理,2020(11):20-22